注:該文為《第一財經》2022年1月份報道內容
快速老齡化伴隨而來的失能失智人口數的爆發,日益凸顯出了老年人的照護難題。
近日,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老齡金融分會聯合清華大學銀色經濟與健康財富指數課題組等機構釋出了《中國養老服務藍皮書(2012—2021)》(下稱“藍皮書”)。藍皮書稱,我國醫療和養老資源床位數呈現“東豐西瘠”的地域分佈特徵,醫養結合資源在發展過程中出現快速增長但床位空置率高、護理員隊伍水平低及政策落實難等突出問題。
清華大學就業與社保研究中心主任楊燕綏在1月25日舉行的“第七屆中國銀色經濟與健康財富論壇”上表示,養老服務不能只談總量,更要關注有效供給,要重點滿足失能失智高齡老人照護的剛性需求,還亟須建立居家養老最後一公里的15分鐘急救體系。
失能失智挑戰養老服務
藍皮書稱,人口老齡化是貫穿我國21世紀的基本國情。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生活狀況抽樣調查結果顯示,2015年我國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達到4063萬人,佔老年人口的18.3%。與此同時,到2025年我國失能總人口預計將上升到7279.22萬人,2030年將達1億人。
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鑑(2019/2018)對2017年、2018年失智人數統計等資料預測,中國2020~2030年的失智症患者各年齡階段人數呈明顯上升趨勢。例如,2030年75~79歲和大於85歲高齡失智症患者。這表明,老年人口照護問題即將面臨的失智患者人口數爆發與確診率有待提高且需要匹配合適的醫養資源配置。
老齡化程序的不斷加快使得老年人口照護問題日益凸顯,現實的情況是由於生育水平下降、生活觀念變化、家庭小型化趨勢、人口流動增加及婦女勞動力市場參與率的提高等因素,家庭長期照護的功能逐漸弱化。
藍皮書的資料顯示,我國2010年至2019年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減速增長,我國養老機構床位數量在2014年和2018年增速出現窪地。2014年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養老機構設立許可等90項工商登記前置審批事項改為後置審批,實行先照後證。自此,一系列推進養老市場化政策持續出臺。近年來,大量的社會投資轉向養老,新出現的養老社會組織和企業呈高速增長趨勢,養老機構床位數量的全國增長率從2014年-20%提高到了2019年的15%。
楊燕綏認為,失能和失智是剛性需求,這兩個群體對於養老服務的需求是完全不同的,需要有更專業的機構來提供服務,在2030年“63嬰兒潮”人口進入失能失智高峰前,我國必須儘快培育和構建服務失能失智人群的養老機構和體系。
醫養資源分佈不均
我國醫療和養老資源床位數呈現“東豐西瘠”的地域分佈特徵。從醫療機構的數量來看,東部和中部地區省市醫療機構數量基本都在中等及以上水平,而西部和東北地區省市醫療機構數量基本都在中等及以下水平,西部中等以上水平且比較穩定發展的省份只有四川和陝西,東北中等以上水平的省份只有遼寧。
從養老機構的數量來看,我國中小型規模養老機構數量最多,總體水平也呈現“東豐西瘠”的地域分佈特徵。養老機構數量隨著規模的增大先增後減,中等規模以上的養老機構數量較少,其中有50~100張床位養老機構數量最多。
藍皮書稱,我國養老資源空間分佈差異較大,其中西部養老資源分佈尤其不均衡,比如四川省公建民營、公助民營和社會團體性質的養老機構數量都處於中等及以上水平,而西部的其他省份各種性質的養老機構數量都處於中等以下水平。
相對而言,東北地區雖然醫療事業相對較不發達,但養老事業相對較發達,養老機構床位空間分佈整體差異性較小,養老資源分佈較為均衡。原因可能在於東北地區比較重視養老事業的發展且養老相關政策實施效果較好。
楊燕綏表示,藍皮書對20個城市的調研發現,中國養老模式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伴隨著城鎮化、伴隨著家庭的小型化,家庭養老正在弱化,居家養老正在強化,現代社群的建設中非常重要的是養老服務進社群,對於居家養老的老年人來說,急診急救的需要高於其他需要,心腦血管疾病和跌傷均需要15分鐘急救圈,將基本保健(含急診急救)作為民生保障的基礎設施應嵌入社群,是完善我國養老體系的一個艱鉅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