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基於公開資料撰寫,僅作為資訊交流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作為資本市場親歷者,投資者2023年感受到了極大的寒意。儘管行情極端到極致,但我們依然應該對未來充滿信心,尤其是醫藥投資人,更應如此。
醫藥產業,本就是透過一次次資本週期迭代堆積起來的行業。今天我們所看到的任何一家MNC(跨國醫藥集團),無一不是踩著失敗者走上歷史新高。
站在這一特殊的歷史節點,醫藥投資人應該做的不是自怨自艾,而是平復心情,以更加理性的目光去看待當下的行情。繁榮帶來財富,蕭條誕生機會。
甲辰龍年的第一個交易日,讓我們用理性的目光,去全面覆盤一下醫藥產業春節假期發生的投資大事件。
01
“自由之花”綻放
一直以來,國內創新藥定價問題都是醫藥投資人關注的焦點。
2月5日,國家醫保局下發《關於建立新上市化學藥品首發價格形成機制鼓勵高質量創新的通知》徵求意見稿(簡稱《徵求意見稿》),透過開放創新藥自主定價權,鼓勵中國醫藥產業創新發展。對於中國醫藥產業而言,這無疑是一則重磅利好。
藥企將透過自主量化評價的方式,對新上市的藥物做出更加客觀公允的判斷。一款新藥物最高可以獲得150點數,對於90-150點的藥物將獲得最大限度的定價政策支援;50-90點的藥物將接受自主定價結果,但同時也會考量首發價格的透明度和公允性;50點以下的藥物將不具備較高的定價預期。
在整個評分體系中,新機制、新靶點、突破性療法都能獲得較高的點數加成,而隨著同類上市藥物的增加,藥物評分點數也將逐漸降低。也就是說,自評點數越高、這款藥品的創新含量就越多,上市後的定價自由度就越大。
基於這套評分體系,那些真正做創新、填空白的藥物將獲得更多的定價政策扶持,具備更強的商業化預期,而“me too”類藥物的商業價值將大幅下降。 這也使得醫藥投資的核心主線回到了最根本的創新能力上,藥企對於營銷手段的依賴將大幅降低,專注於前沿創新和填補國產空白的企業將成為最大受益者。
02
藥明系暴跌
春節期間,藥明系三家港股上市公司再次上演暴跌戲碼。對比2月7日和2月16日收盤股價,藥明康德、藥明生物、藥明合聯股價跌幅分別為20.7%、9.9%、19.2%。
縱觀藥明系三家公司,並不存在明顯的實質利空,之所以股價出現如此大幅度的下跌,其核心原因還是在於孱弱的投資信心,以及較大的行業不確定性。
眾所周知,CXO行業主要做的還是全球生意,因此這個行業未來的發展依然取決於能否持續獲得海外訂單。紛繁複雜的國際形勢,加劇了投資者對於CXO行業未來訂單的擔憂,稍有風吹草動就會出現股票拋售。這是一種非理性的拋售,但很多時候市場本身就是非理性的。
基本面之外,藥明系頻繁進行資產拆分、股票減持,投資者對此怨聲載道,這無疑加劇了公司下跌時的波動。對於一家上市公司而言,決定股價長期走勢的還是忠實的長期投資者,他們保證了市場對於公司資產的估值下限。如果一家公司沒有長期投資者,轉而都是尋求博弈的投機者,那麼造成的結果只能是股價波動更加劇烈,因為投機者並不會看重資產價值,而只會關注明天股價是否會繼續下跌。
藥明系是醫藥投資中的一個典型案例,即使是忠實的長期投資者,也很難接受公司頻繁的資本操作。與暴跌的股價相比,藥明系基本面是並沒有那麼壞的,只不過相信他的長期投資者已經不多了。
03
醫藥公司加碼回購
一家公司如何快速走出資本寒冬?這就要看它能否培養起一批忠實的長期投資者。
對於如今身處資本寒冬的醫藥公司而言,培養忠實長期投資者最佳的方式就是向市場證明管理層的態度。當股價被低估時,沒有什麼比掏出真金白銀進行回購更能說服投資者的了,這一方面表明了管理層對於股價低估時的態度,另一方也表明公司現金流是健康的,這對於寒冬中的醫藥公司至關重要。
據不完全統計,藥明生物、歌禮制藥、諾誠健華、麗珠醫藥、微泰醫療、瑞爾集團、美因基因、時代天使等多家港股公司在過往幾個交易日進行了密集回購動作。
雖然股票回購並不意味著股價就一定能夠上漲,但這卻代表了公司管理層的態度,也是更容易吸引到長期投資者的做法。
04
美國集採“第一槍”
今年2月初,美國醫保向藥企開了集採“第一槍”:聯邦醫療保險已向10家相關藥品的製藥商發出了初步報價。這十款處方藥物均為全球營收26億美元以上的“藥王級”藥物,如恩格列淨、利伐沙班、烏司奴單抗、伊布替尼等。
向藥企傳送初步報價,這僅是美國集採的“第一步”,當藥企收到報價後,依然可以在30天內進行討價還價,甚至如果價格沒有談攏,藥企還有最多兩次的額外談判機會。這一系列的集採談判,最終將於今年7月底結束,屆時美國醫保局將公佈最終的談判價格,但全面落地仍要等到2026年才開始執行。
一直以來,美國市場都是醫藥產業的“黃金鄉”,因為較高的藥品價格,幾乎所有的藥企都將登陸美國市場視為最終目標。可以說之所以美國市場被如此看重,就是因為極高的支付能力,而這也使得美國擁有了全球頂尖藥物的話語權。
從本質而言,美國集採是一種迫不得已,其底層邏輯是與高藥價基礎背道而馳的。雖然美國集採擁有降價預期,但同時也會讓美國市場失去對全球頂尖創新藥的吸引力,這顯然是並不划算的。
因此美國集採勢必是謹慎的、被動的、小幅度的。投資者對於美國集採也並沒有太強烈的降價預期,整體美股醫藥公司走勢依然極為強勢。
05
GLP-1依然是主角
一眾屢創新高的美股醫藥公司中,禮來無疑是最引人關注的。
2024年以來,禮來股價延續了暴漲勢頭,僅用一個月時間就實現了35%的漲幅。而2021年-2023年,禮來股價分別上漲了66%、34%、61%。股價持續上漲的背景下,禮來全球市值已經突破7400億美元,不僅是全球市值最高的醫藥公司,而且也有望成為第一家市值突破萬億的醫藥公司。
之所以禮來受到華爾街如此追捧,其核心原因在於對口服版GLP-1藥物的期待。眾所周知,GLP-1藥物是有史以來最成功的減肥藥物,禮來與諾和諾德分庭抗禮共分天下。但較為可惜的是,目前所有獲批的GLP-1藥物都是注射方式給藥,患者依從性較低,一度成為不少想要嘗試使用者的最大阻礙。
因此,誰能首先研發出口服版的GLP-1藥物,誰就能夠成為新的霸主。禮來、諾和諾德、輝瑞、安進等MNC公司開啟了一場新的軍備競賽。
這場軍備中,禮來的口服減肥藥Orforglipron已經進入臨床三期,且其公佈的臨床二期資料顯示,受試者在26周的治療中平均體重減輕了8.6%到12.6%,展現出極強的成藥潛力。另一方面,諾和諾德也展現出極強的競爭力,其口服版司美格魯肽的糖尿病適應症已經獲批上市,但減肥適應症卻仍在臨床研發之中。
與MNC爭搶口服版GLP-1藥物類似,國內公司也正在全力佈局GLP-1藥物市場。春節期間,信達生物GLP-1R/GCGR雙重激動劑IBI-362正式向國家藥監局提交上市申請,有望成為第一款上市的國產GLP-1創新藥;恆瑞醫藥、麗珠藥業、通化東寶、翰宇藥業均獲得新的進展,國產GLP-1藥物研發全面加速。
禮來股價屢創新高足以說明,GLP-1的時代紅利並未完全釋放,其在未來依然有極大的發揮空間。從這一點看,GLP-1相關公司有望在2024年繼續擔當醫藥投資主角。
06
TIL 療法獲批
2月16日,全球醫藥產業再次取得新的突破,Iovance Biotherapeutics公司正式宣佈,其腫瘤浸潤淋巴細胞(TIL)療法Lifileucel獲得FDA加速審批,成為全球第一款獲批上市的TIL療法。
TIL療法與CAR-T療法類似,都是透過從患者體內分離特定的免疫活性細胞,然後在體外進行加工修飾,再重新回輸進行治療的方式。TIL療法獲取的是自然浸潤在腫瘤組織內部的淋巴細胞,具有極強的特異性識別能力,體外培養的目的就是大量複製這種淋巴細胞。
不同於CAR-T療法只能適用於血液瘤適應症,TIL療法對於實體瘤有很好的效果,而且不存在脫靶毒性。不過由於TIL療法也是需要特別從患者體內提取細胞,因此依然存在CAR-T療法所遇到的效率低,價格高的痛點。
儘管TIL療法的商業化前景並不明朗,但它仍向世界證明,CAR-T療法的成功並非偶然,這種從患者體內分離免疫活性細胞進行加工的做法,擁有極大的發展空間,或將在未來成為更大的投資機會。
· 靶點格局 ·
· 產業地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