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道義 編輯/馬媛媛)11月26日,蘭州黃河披露一樁關鍵訴訟的進展。
據公告稱,蘭州中院准許蘭州黃河的間接控股股東湖南昱成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昱成投資)撤回對公司原間接控股股東甘肅新盛工貿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盛工貿)的強制清算申請。
11月28日晚,蘭州黃河又對外宣佈,公司前任實控人、董事長楊世江,董事楊智傑、呼星、毛宏、高連山、以及監事會主席錢梅花、股東代表監事楊澤富均提出辭職。
這一系列的密集變動,不僅意味著蘭州黃河大股東和二股東之間長達多年的“愛恨情仇”告一段落,也給這家昔日“西北啤酒王”的未來帶來了新的變數。
圍繞實控權開啟8年內鬥
公開資料顯示,蘭州黃河由黃河集團作為控股股東於1993年12月發起設立。
品牌官網
在2006年股改前,為解決歷史遺留問題,黃河集團將公司控股權轉讓給了新盛投資,實際控制人由楊紀強變更為楊世江。此後新盛投資持有蘭州黃河21.5%的股權,成為其控股股東。其中,新盛工貿持有新盛投資51%的股權,因此成為蘭州黃河的間接控股股東。而新盛工貿48.65%的股權則被楊世江持有,使得他一度成為蘭州黃河的實際控制人。
2008年,為謀求“借殼上市”,湖南鑫遠、黃河集團與新盛工貿三方達成了一項戰略性重組協議,分段簽署了《合作協議書》等系列重大資產重組法律檔案。
2015年,蘭州黃河啟動重大資產重組,並於2016年2月河公佈重組方案。根據當時的公告,蘭州黃河擬透過定向增發和資產置換方式,鑫遠集團藉此可實現借殼上市。但在2016年5月,該借殼方案提交股東大會審議時,全部議案均未透過。
借殼失敗後,湖南昱成與蘭州黃河實際控制人楊世江展開了多年的鬥爭,圍繞蘭州黃河控制權多次對簿公堂。
對於近期楊世江方面選擇讓出控制權,據接近蘭州黃河人士向媒體透露或有兩方面原因:一是經營業績持續下滑令“保殼”難度陡升,實控人已無心戀戰;二是作為二股東的昱成投資一直對公司各項運作“無腦”反對,即便此前有其他投資方有意入局,但其強硬態度讓人不得不敲響“退堂鼓”。
而在近日的高層換血中,昱成投資火速提名了譚嶽鑫、郭麗麗、宋敏、譚敏、黃滔為第十二屆董事會非獨立董事候選人;段蓉為公司第十二屆監事會股東代表監事候選人。同時,郭麗麗被聘任為公司新任副總裁。按既定安排,蘭州黃河的董事長、總經理、財務總監、董事會秘書等關鍵高管職位,以及法定代表人,均將由譚嶽鑫提名的人選接任。
對於蘭州黃河內鬥落幕,酒類分析師蔡學飛表示,“蘭州黃河相關股東的長期糾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企業品牌信譽,導致企業內耗嚴重、戰略搖擺、市場競爭力下降,並拖累了最近幾年的業績表現。此次事件的最終解決,無論是對於蘭州黃河的資本市場表現還是對於重振銷售市場,都有著積極價值與意義。”
業績走低面臨退市風險
蘭州黃河控制權塵埃落定的同時,其連年走低的業績表現仍是一大現實問題。
資料顯示,蘭州黃河是一家區域性品牌啤酒生產企業,主要從事“黃河”、“青海湖”雙品牌系列啤酒和“黃河”系列麥芽等產品的生產和銷售,經營模式為從產品研發、原輔材料採購,到啤酒釀造和麥芽製造,最後到產成品銷售。
蘭州黃河的前身是成立於1983年的蘭州黃河啤酒廠,1993年改制成立股份公司,是甘肅省最早設立的股份制企業之一,1999年6月23日公司股票在深交所上市。
其主要產品黃河啤酒在甘肅省的市場佔有率曾一度高達70%以上,是名副其實的“西北啤酒王”。
但自2016年宣佈資產重組以後,蘭州黃河主營的啤酒業務幾乎均處於虧損狀態。2016年-2023年,蘭州黃河僅在2017年實現扣非淨利潤為正,其餘時間均為虧損狀態。2023年蘭州黃河實現營業收入2.41億元,同比下降9.48%,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虧損4672.07萬元,較上年同期下滑59.76%。
而據其10月25日釋出的2024年三季報,該公司前三季度營業收入為1.78億元,同比下降10.41%;歸母淨利潤為-3868.38萬元,同比下降445.30%。值得注意的是,若蘭州黃河第四季度無法實現營收超過1.2億元,並扭虧為盈,或將觸及財務類退市指標新規,面臨退市風險。
對於蘭州黃河近十年來的業績持續下滑,蔡學飛認為除了企業的內部糾紛,也與自身作為區域啤酒企業的性質有關,“品牌影響力的侷限性明顯、產品結構偏低端無法適應整個酒類消費升級趨勢。同時,近年來整個啤酒品牌集中度提升、頭部名酒不斷扁平化、市場競爭加劇,其產品老化或與導致企業盈利能力下降有直接關係。”
對於蘭州黃河的未來前景,蔡學飛進一步指出,“從頭部啤酒企業的業績表現來看,市場未來發展比較艱難,特別是在消費不振和行業內卷的大環境下,整個行業都承壓較大。黃河啤酒作為典型的區域啤酒品牌,主副產業都缺乏相應的增長機會。但作為老牌啤酒企業,在本地市場還是有一定機會,其當務之急是扭虧止損,穩定企業正常的經營銷售。”
區域性啤酒整體承壓中向上
將目光拓寬至整個啤酒行業,可以發現蘭州黃河的困境並非個例。奧運會、歐洲盃等體育賽事的加持,並未讓2024成為預想中的“啤酒大年”。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24年1至7月,中國規模以上企業累計啤酒產量2267.4萬千升,同比下降1.6%。
部分龍頭啤酒企業,出現了營收、利潤、規模的倒退跡象,尤其第三季度較為疲軟。
10月29日,釋出的三季度報顯示,公司前三季度實現營收289.59億元,同比下降6.52%,實現淨利潤49.9億元,同比增長1.67%。其中第三季度,青島啤酒實現營收88.91億元,同比減少5.28%,實現淨利潤13.48億元,同比減少9.03%。
10月30日晚,重慶啤酒釋出2024年三季報,報告顯示,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收130.63億元,同比增長0.26%,實現淨利潤13.32億元,同比下降0.9%。其中,第三季度實現營收42.02億元,同比下降7.11%,實現淨利潤4.31億元,同比下降10.10%。
但也有巨頭業績呈現正向發展態勢。燕京啤酒2024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收128.46億元,同比增長3.47%,實現淨利潤12.88億元,同比增長34.73%;其中第三季度實現營收48億元,同比增長0.19%,實現淨利潤5.3億元,同比增長19.84%。
區域性啤酒品牌則有喜有憂,相較於蘭州黃河的黯淡業績,其他幾家基本都穩住了局面。
有“華南王”之稱的珠江啤酒10月24日釋出三季報,前三季度實現營收48.87億元,同比增長7.37%,實現淨利潤8.07億元,同比增長25%。其中,第三季度實現營收19.01億元,同比增長6.89%,實現淨利潤3.07億元,同比增長10.6%。
另一個區域品牌惠泉啤酒,前三季度實現營收5.91億元,同比增長0.04%,實現淨利潤7967萬元,同比增長24.47%。其中,第三季度實現營收2.43億元,同比下降0.38%,實現淨利潤4814.6萬元,同比增長15.4%。
ST西發(有拉薩啤酒業務)前三季度實現營收2.99億元,同比增長21.79%,實現淨利潤2399.19萬元,同比增長144.96%。其中,第三季度實現營收1.06億元,同比增長8%,實現淨利潤1391萬元,同比增長140%。
對於啤酒行業的整體情況,蔡學飛認為,目前國內以青島、雪花、燕京為代表的國內啤酒品牌,正不斷進行產品的結構升級,且伴隨著消費意識的理性迴歸,精釀、原漿、果啤等新品類快速發展,這些都致使國內啤酒格局朝著品牌化與名酒化方向發展,傳統啤酒巨頭也面臨著國內外競爭的多重壓力。
“但總體來看,啤酒的產業集中度還在提高。以烏蘇、珠江等為代表的區域特色啤酒也在快速發展,中國啤酒競爭已從單純的渠道與價格競爭進入品牌、文化與場景競爭,整體呈現出多元化與品質化發展趨勢。對於區域性啤酒來說,加強新產品的品質創新,積極開展酒莊體驗、電商、啤酒館等新模式創新,可能還有一定的細分市場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