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楊清清、 雷晨、董靜怡、孔海麗、白楊、周慧,實習生 董峻萍
編 輯丨朱益民
龍年新春撲面,四季更迭,又是新的一輪時光流轉。
在這全新一年的進發時刻,對過去的回望往往更顯別樣的意義。2023年是後疫情時代的初年,在波譎雲詭的大環境下,中國網際網路大廠之間也暗流洶湧,其中的沉浮也暗合著未來演變的新趨勢。
整個行業2023全年關鍵詞無疑是大模型,正可謂是百模大戰,酣戰不休,頭部廠商都在力圖以自己的姿勢引領潮頭。
3月,(BIDU.O)率先推出“文心一言”大模型,4月,阿里巴巴(BABA.N)迅速跟上,釋出“通義千問”,隨後,科大訊飛(002230.SZ)的“星火”、華為的盤古大模型3.0、京東雲言犀大模型、騰訊混元大模型等相繼問世,國內模型大戰如火如荼。
但熱鬧與風光的背後,迴歸至商業角度,新興挑戰者正在悄然出現,江湖格局也在被重構。
在過去十數年的時間內,傳統BAT(百度、阿里巴巴、)向來是中國網際網路頭部的巨無霸企業,然而在2023年,BAT正在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戰。
11月29日,(PDD.O)美股漲幅達4%的股價令市值觸及1920億美元,盤中一舉超越阿里巴巴市值。11月30日,拼多多收盤市值達1958.9億美元,超過阿里巴巴的1906.5億美元。而就在此前不久,有公開報道顯示,位元組跳動全年收入有望突破1100億美元,超越騰訊(0700.HK)。
這是大廠們的2023,這也是決定他們未來命運興衰的十字路口。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2023年,中國十家頭部網際網路企業市值的急劇分化(以港股股價表現為主要統計口徑,以人民幣幣種計算單位)。
十家網際網路大廠包括美團(3690.HK)、騰訊控股(0700.HK)、京東集團(9618.HK)、阿里巴巴(9988.HK)、快手(1024.HK)、攜程集團(9961.HK)、百度集團(9888.HK)、網易(9999.HK)、小米集團(1810.HK)和拼多多(PDD.O)。
市場資料顯示,10家企業2023年初總市值為80878.42億元,年末總市值為75232.87億元,市值整體小幅下滑。個股方面,這些企業在去年的市值變化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21世紀經濟報道製圖)
市值方面,增長最多的是拼多多,高達6586.5億元;下降最多的是美團,市值減少逾5000億元。從股價變化來看拼多多股價漲幅達79.41%,美團降幅達53.12%。
去年,美團港股市值從2023年年初的9658.46億元降至年末的4634.53億元,減少了5023.93億元,股價年內降幅高達53.12%,這預示著市場對美團的未來表現心存憂慮,擔憂來自對其業務模式和市場競爭缺乏信心 。
騰訊控股的市值也有所下降,從年初的28548.54億元降至年末的25231.04億元,減少了3317.5億元,股價年內降幅為6.79%,這反映了市場對騰訊遊戲和廣告業務方經營壓力的擔憂。
京東集團的市值從6214.3億元降至3241.67億元,減少了2972.63億元,股價年內降幅達到48.17%,這或許與市場擔心是其電商市場上面臨激烈競爭以及新業務如物流和金融科技遇到的整合挑戰有關。
國內外監管壓力和業務多元化挑戰,令阿里巴巴的總市值從16318.25億元降至13958.44億元,減少了2359.82億元,降幅為11.14%。
去年短影片行業競爭激烈,快手的市值從2731.99億元降至2085.36億元,減少了646.63億元,降幅為25.48%。
相較於上述幾家企業的“愁雲慘淡”,其餘5家網際網路企業2023年的股價走勢則呈現上揚態勢。
其中,攜程集團市值從1670.44億元增加到1719.53億元,增加了49.09億元,股價年內增幅為1.46%。儘管面臨著競爭對手和宏觀經濟環境的壓力,但攜程在線上旅遊市場中的地位仍較為穩固。
百度集團的市值從2758.2億元增至2942.55億元,增加了184.35億元,股價年內增幅為3.94%,市場對百度在人工智慧和搜尋領域的創新持謹慎樂觀心態。
網易的市值從3358.85億元增至4107.36億元,增加了748.52億元,股價年內增幅為25.01%,這得益於其在遊戲、教育和雲服務等多元化業務領域的穩定發揮。
受益於在智慧手機、物聯網和智慧家庭等領域創新和全球擴張,以及汽車領域的佈局,小米集團的市值從去年初的2438.15億元增至年末的3544.64億元,增加1106.49億元,年內股價上漲了42.6%。
去年表現最佳的是拼多多,其美股市值從年初的7181.24億元激增至年末13767.75億元,增加了6586.5億元,年內股價增幅高達79.41%,市場對拼多多增長潛力強烈看好。
整體來看,上述十家企業在過去一年的市值變化各不相同,反映出不同企業所面臨的業務挑戰、市場機遇和宏觀經濟環境的影響。這些變化不僅呈現出企業的經營狀況和發展前景,也反映了市場對行業的預期和投資者的選擇。
股東增減持方面,在上述樣本企業中,去年多家企業都經歷了機構股東的減持。
騰訊控股大股東Prosus2022年6月宣佈減持以來,其持有騰訊的股份正逐步減少。根據公開資料,Prosus的持股比例從2022年9月的27.99%已經逐步降至24.99%。
去年美團遭機構股東紅杉資本多次減持。2023年8月,紅杉中國清倉式減持美團股票,套現34.16億港元,持股比例從美團上市時的12.05%,直接降至1.86%。
紅杉資本陪跑美團18年之久。早在2006年就投資了大眾點評的A輪,之後又幾乎參與了美團的每一輪融資,直到2018年9月美團港股上市。據統計,近幾年紅杉及其創始人沈南鵬已透過減持美團股票套現數百億港元。
阿里巴巴去年也遭到軟銀減持。據最新財報,截至2023年7月12日,軟銀持股比例已降至13.9%。由於持股比例低於15%,軟銀已經喪失了對阿里的董事提名權利。
據記者瞭解,軟銀曾在2022年8月宣佈,董事會同意結算至多2.42億份阿里巴巴ADR(“美國存托股份”)的遠期合約,結算完成後,軟銀持有的阿里巴巴股份比例將從23.7%降至約14.6%。
或許機構股東減持並不意味著上述企業失去了發展潛力。
有創投行業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軟銀去年在全球範圍內都有對所投企業減持的行為,也曾多次減持商湯的股份,類似舉措旨在透過回籠資金,提升風險應對能力。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馬雲、董事長蔡崇信近期大幅增持阿里股票。1月23日,美國SEC網站檔案顯示,蔡崇信家族基金Blue Pool增持了價值1.5億美元的阿里股票,馬雲同期也在大手筆增持阿里股票。
十字路口“選擇題”
大廠們的2023,正在呈現出一系列決定未來命運興衰的關鍵詞,各家掌舵者在戰略層面的分化正比以往更為顯著。
以AI為例,在全球AI新技術的潮湧下,在新銳與老牌之間的角力中,就免不了組織變陣與洗牌。
早在2023年中,阿里巴巴與京東先後進行了重大組織架構調整。京東CFO許冉接替徐雷成為京東集團CEO,張勇則不再擔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和CEO,取而代之的分別是蔡崇信和吳泳銘。至11月,許冉兼任京東零售CEO,吳泳銘兼任淘天集團CEO。這只是2023年巨頭變陣的冰山一角。
變革的背後,是高歌猛進式戰鬥號角吹響多年後的自我反思。組織冗雜、效率低下等問題在上一波潮水退卻後逐漸顯露,面對全新的技術浪潮與全新的挑戰者,傳統巨無霸們難掩焦慮……
百度:AI 豪賭
對於百度(BIDU.O)而言,2023年一切圍繞 AI。
早在2023年初,百度集團董事長兼CEO李彥宏便在內部全員會上解讀了“百度機會”,強調了要堅持探索AIGC的商業化。
“我們做了這麼多年的AI之後,發現過去AI試圖理解人、模仿人,現在AI可以生成內容。”李彥宏指出,“產品也好,功能也好,怎樣把技術轉化成市場需要的東西,這就是屬於百度的機會,我認為我們在準備度1上是最好的。”
此後,百度提速了AI步伐。
2月初傳出訊息,百度內部正在進行ChatGPT競品的上線衝刺,該專案名字確定為文心一言。
3月16日,百度文心一言正式亮相,成為中國本土首款對標ChatGPT的產品。
緊接著,百度透過文心大模型和文心一言構建AI原生應用,重構內部產品線並帶來全新增長動力。
與此同時,圍繞大模型帶來的全新行業變革,百度內部也有自己的“冷”思考。
11月,李彥宏在一次公開演講中直言,目前中國的大模型很多,但是基於大模型開發出來的AI原生應用卻非常少。人類進入AI時代的標誌,不是產生很多的大模型,而是產生很多的AI原生應用。
“大模型本身是一個基礎底座,類似作業系統,那麼最終開發者要依賴為數不多的大模型來開發出各種各樣的原生應用。所以,不斷地重複開發基礎大模型是對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李彥宏直言道,“AI原生時代,我們需要100萬量級的AI原生應用,但是不需要100個大模型。”
就此,百度也圍繞AI原生應用進行了佈局。12月下旬,百度智慧雲宣佈,已完成“從底層基礎設施—大模型開發與應用—AI原生應用開發”的端到端升級重構。其中,AI原生應用開發工作臺千帆2AppBuilder的正式開放,能夠幫助開發者更快速便捷地進行AI原生應用開發。
總體而言,2023年是百度持續進行AI佈局後的豐收年。不過,這種豐收更多體現在輿論聲量上。從財報業績上而言,其收效仍不明顯。
財報顯示,百度第三季度營收達344億元,同比增長6%。其中,百度核心收入為266億元,同比增長5%。線上營銷收入為197億元,同比增長5%,非線上營銷收入為69億元,同比增長6%。這意味著,百度廣告業務收入的佔比依然超過七成。
從利潤增長來看,本季度,百度實現淨利潤67億元,同比扭虧為盈,環比則增長28%。歸屬於百度核心的淨利潤為64億元,同比增256倍,淨利潤率為24%。相較於2023年部分大刀闊斧進行業務重組、高管輪換的網際網路企業而言,百度相對而言還是比較穩3的。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而言,傳統搜尋引擎使用者規模、使用者活躍度的緩慢下滑態勢,依然是懸在百度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2023 年三季度,百度APP的MAU為6.63億,不及市場預期,環比亦小幅下滑。作為百度長期以來的“現金牛”業務,百度搜索廣告正面臨包括抖音、微信、小紅書等新興後進者的蠶食。
因此,百度在2023年對“AI原生應用”的強調,更像是透過AI技術來應對當下面臨的劇烈挑戰。但在各方征戰下,百度能否真正實現AI跨越,仍有待時間。
阿里:要轉身
過去的一年,對阿里巴巴來說無疑是變革之年。
巨輪轉身,阿里在2023年年初啟動了“24年來最重要的一次組織結構變革”。
3月28日,阿里宣佈啟動“1+6+N”組織變革,設立六個業務部門,或可分別獨立上市,旨在讓組織變敏捷,讓決策鏈路變短,讓響應變快。時任阿里巴巴執行長張勇表示,“希望能在關鍵的歷史關頭,透過生產關係的變革來釋放生產力。”
此後,六個業務部門的發展情況備受關注。阿里雲、菜鳥、盒馬率先傳出上市計劃,但至2023年結束,這三條路並沒有一條走通。
阿里雲是阿里抓住智慧時代的先手,近年來一直是集團內部營收增長最快的業務之一。
5月,張勇宣佈阿里雲上市計劃;11月,阿里財報卻披露,鑑於多方面不確定性因素,不再推進雲智慧集團的完全分拆,“雲智慧集團的完全分拆可能無法按照原先的設想提升股東價值。”
與盒馬的處境相類似 ,同年5月,阿里確認盒馬正式啟動上市計劃,到了11月,該計劃卻已暫緩,阿里轉為評估確保成功推進專案實施和提升股東價值所必需的市場狀況和其他因素。
菜鳥是首個正式進入IPO程序的業務集團。在此前阿里釋出的2023財年年報中,菜鳥是阿里2023財年增速最高的業務集團。9月,菜鳥向港交所遞交了IPO申請,計劃2024年在香港進行首次公開募股(IPO),但目前募資規模可能縮水至不足10億美元(約78億港元)。
阿里管理層在2024財年第三財季財報會議上回應,去年阿里宣佈重組,目標是希望體現每個業務的內在價值,但當時也明確交易是否推進、如何推進取決於市場條件,當前的市場條件沒有辦法再透過這樣的做法體現價值。
與組織變革同時進行的,是阿里管理層的鉅變。
張勇“退位”,接任他的是兩位“十八羅漢”——蔡崇信出任阿里巴巴控股集團董事會主席,吳泳銘出任阿里巴巴控股集團CEO,兩位履新映射出阿里巴巴集團未來的重頭戲——推動資產的管理與運作。
在此前的電話會議上,吳泳銘表示,將重新梳理阿里的業務優先順序,分為核心業務和非核心業務。對於核心業務,將保持長期專注力和高強度投入,確保產品始終緊跟使用者需求迭代進化,保持長期生命力和競爭力;對於非核心業務,則將透過多種資本化方式,儘快實現資產價值。
截至2023年3月底止的財年中,阿里巴巴的資本回報率(“ROIC”)為個位數,蔡崇信此前表示,目標是將ROIC提高到兩位數。
在這一年,阿里動作頻頻,從重新梳理對於A股參投公司的持股路徑,到被傳出尋求出售旗下大潤發、銀泰等資產,阿里最佳化資源配置並聚焦核心業務的動作更加明顯。
核心業務是什麼?在上任之初,吳泳銘就宣佈確立兩大戰略重心:使用者為先、AI驅動。未來推動行業發展的動力將是以AI為代表的科技驅動力,阿里面向未來將有三個重要優先順序方向:技術驅動的網際網路平臺業務,AI驅動的科技業務,全球化的商業網路。
12月,吳泳銘同時擔任阿里巴巴集團和淘天集團、阿里雲智慧集團三項CEO職務,阿里由“分”向“和”。即便在阿里最新的財報中,淘天集團和雲計算同比增長幅度最小,但其仍是阿里不能放棄的重頭業務。吳泳銘表示,“集團最高優先順序是讓電商和雲計算兩大核心業務重燃增長動力。”
這一年,阿里股價下跌超過11%,變革之路剛剛開啟。“所有偉大的公司都誕生在冬天裡。”在拼多多市值逼近阿里之時,馬雲在阿里巴巴內網回覆員工時表示,“我堅信阿里會變、阿里會改。”在這個冬天,阿里巴巴也在迴歸使命,開啟新的征程。
京東:爬坡
在快速變化的時代,居安思危應該是企業的常態,大廠亦然。
過去多年,京東專心致志地在電商領域耕耘,圍繞主產業鏈,培育出了京東物流、京東快遞、京東健康、京東產發,投資或收購了達達集團、德邦集團、萬物新生(愛回收)等,可以說是主幹粗壯,枝椏繁茂。
但巨大的挑戰和危機,已悄然尾隨2023年新年降臨。此時,劉強東重回京東C位,開始大刀闊斧的宣貫與改革。
這一年,京東是以高管降薪始,以一線業務漲薪終,畫了一個閉環。
當2022年底劉強東在內部培訓會痛批部分高管醉心於PPT和奇妙詞彙——吹得天花亂墜但是執行一塌糊塗——的時候,實際上已經發出了明顯的預警訊號。
因此,當京東宣佈2023年1月1日起,集團副總監以上降薪10%-20%、職級越高降得越多時,並不令人意外。
京東的高層人事更換也引起了市場關注。
“618”之前,5月11日,徐雷辭任京東集團CEO,由時任CFO許冉接替;“雙十一”之後,11月15日,京東零售CEO辛利軍“另有任用”,京東集團CEO許冉兼任京東零售CEO。
與其他網際網路大廠類似,京東去年的股價也遭遇了大幅下挫,與2022年12月底相比,年內跌去五成。
僅從行業和市場角度來說,面對拼多多的強勢趕超,以及抖音們的窺伺,阿里和京東的領地不斷被蠶食,單純守是守不住的,要麼開闢第二戰線,要麼就地反擊。
劉強東的選擇是爭奪下沉市場。
從消費分級來看,經濟調整和下行週期裡,消費中樞水平自降一級或兩級,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也由此帶來了下沉市場規模的持續擴容。
拼多多不但吃掉了市場的增量部分,而且還可能從阿里京東的存量盤裡奪食,步步緊逼,劉強東們定然不會無動於衷。
於是,劉強東的低價和“下沉”策略被強勢貫穿於2023年全年。除了傳統的6.18、雙十一,還延續到了龍年春節。
過去一年多,京東的低價戰略、百億補貼、採銷直播、打下包郵門檻等舉動,均在向外界傳遞京東的改變。
低價戰略執行過程中,有兩個標誌性事件。一是3月6日零時,京東“百億補貼”全面上線京東APP。這是京東以真金白銀補貼的形式,對外正式發出新一輪價格戰的訊號,電商團戰爆發。
二是10月24日上午,京東採銷人員“褚三鋒”在朋友圈公開喊話李佳琦“二選一”,京東採銷就此出圈,各業務線快速成立了採銷直播小組,其後京東力推採銷直播。
百億補貼是直接to C,京東採銷則是“既要採、又要銷”,一方面從供應商手裡壓成本、另一方面把打下來價格的貨賣給更多消費者。二者都是低價戰略的必要手段。
所以,年底京東宣佈將採銷等一線業務人員的固定薪酬上漲近100%、京東零售全員平均加薪不低於20%、一線客服員工全年平均薪酬上漲超30%,是一個順理成章的結果——都是京東向下沉市場要成績所仰賴的尖兵。
中國龐大的消費市場,確實同時容得下幾個阿里京東。然而,當所有電商巨頭都聚焦於同一個目標時,競爭必然慘烈。也因此,京東的下沉市場之戰,不可能期望畢其功於一役。
劉強東也做好了心理準備。去年12月9日,他在公司內網回覆員工評論稱,“無論如何,我都不會躺平,也希望兄弟們絕不躺平……京東基礎依然在,相信我們一定會走出低谷。任何一個人任何一家公司都會經歷若干個頂峰和低谷才能成就偉大。”
也許很多員工都希望自己公司理想的競爭介面是“如履平地”,但事實上企業大多數時候都是在爬坡過坎。這需要公司員工永遠保持緊張保持危機的狀態。正如京東在2月7日發出的全員信所說,信心不是講出來的,是幹出來的,要始終以“戰鬥!戰鬥!只做第一”的信心去迎接新的一年。
騰訊:新芽
在當年1月底召開的2023年度員工大會上,騰訊董事會主席兼CEO馬化騰用“比較穩健地的發展”總結公司上一年的表現。
“求穩”,是過去兩三年騰訊最核心的訴求,為此,騰訊不斷降本增效,收縮業務邊界。因此外界看到的,是一向溫和、謹慎的騰訊頻頻做出“退出”動作,一些部門、專案被裁撤,隨之也產生了一定的減員。
但這些動作也讓騰訊的健康度不斷提升。整個2022年,騰訊的業績增長出現停滯,但到了2023年,騰訊又重回高增長軌道,這都得益於戰略上的聚焦。騰訊總裁劉熾平在員工大會上也表示,“降本增效以及戰略聚焦之後,現在可以很自豪地說:我們已經站穩了腳跟。”
除了業務上的變化,騰訊在組織管理上也在進行調整。去年,騰訊釋出了一個新的管理理念,是“讓狀態最好的人上場”。在馬化騰看來,狀態最好的時候就是專注在產品這件事情上的時候。
在去年的一次分享中,馬化騰說,產品沒有真正做好之前,不要濫用平臺和其他資源。產品能夠立住,核心是能否真正為使用者創造價值。如果核心能力、產品價值沒有做透,透過平臺的推薦和營銷手段把使用者招攬過來,只會讓使用者失望,事後要花更多的精力彌補,得不償失。
所以,新管理理念是讓騰訊員工擺正心態,不要總想著“大樹底下好乘涼”。對此,劉熾平也提出,“一個組織的慣性是要平庸化,但騰訊要不斷地跟平庸、跟慣性、跟組織上最常見的一些問題鬥爭,不斷地提升對自己的要求。”
在市場環境不好的時候,騰訊的策略是減包袱、練內功,讓員工提升效率並專注於產品能力的提升,這裡的產品既包括ToC的產品,也包括ToB的產品。除此之外,騰訊也在佈局未來,尋找更多新增長點。
馬化騰也表示,“每一個業務要自己想:第一,能不能常青,新業務沒有那麼容易耕耘,要在自己的領地考慮怎麼常青;第二,考慮有沒有新芽,而且這個芽要是自己枝頭的,不是外面找的。”
2022年一季報中,騰訊曾將影片號、企業軟體、海外遊戲列為公司戰略成長領域。目前來看,影片號已經成功跑了出來,海外遊戲有著較大的增長空間,而企業軟體則需要繼續長時間耕耘。
對於影片號,馬化騰寄予厚望。在他看來,影片號的突破在於它不是跟在別人身後,而是結合了自身特點,做熟人社交的短影片,這也幫助騰訊在短影片賽道搶下了一塊陣地。對於影片號接下來的發展,馬化騰指出,直播電商將是影片號2024年全力去做的方向。
而對於海外遊戲,馬化騰則表示,“遊戲出海是騰訊目前國際化的最大希望。過去幾年,騰訊在海外市場也打下了一些基礎,我們希望在軟體和遊戲研發方面橫向做透、做紮實,而不是在一個縱深角度跟其他遊戲公司或硬體廠商為敵,更關鍵的還是找準自己的主業並聚焦,這樣更有勝算”。
網易:遊戲與焦慮
春節期間,《蛋仔派對》與《元夢之星》絲毫沒閒著,網易與騰訊在派對遊戲上的營銷大戰,火藥味依然濃烈。
《蛋仔派對》以超過5億的使用者數量成為網易2023年“王炸”,也引來了騰訊的眼紅,後者於2023年年末上線了競對遊戲《元夢之星》,開始了激烈爭奪。
在瘋狂投流、大手筆廣告、以“鵝心心”、“易斑斑”皮膚相互內涵、禁言對方關鍵詞的過程中,真金白銀撒福利也是必不可少。
如今,遊戲相關收入佔比達到八成之高,網易在絕對單一主力業務上,不能退。
最新三季報顯示,網易的淨收入為273億元,四大業務板塊中,遊戲及相關增值服務的收入佔比就達到了79.85%,其他三塊(有道、雲音樂、創新及其他業務)總計佔比僅兩成。
相比其他網際網路公司,網易涉足的板塊並不多,有道目前仍在虧損中,雲音樂收入已連續三個季度同比下降,遊戲則是絕對的重心與增長極。
實際上,近20年來,網易的遊戲收入佔比幾乎沒有低於過60%,最高時甚至達到89.5%。
這同時也意味著,將絕大部分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的網易,受遊戲相關監管規定的影響也會很大。
遊戲監管趨嚴是共識,尤其是未成年人防沉迷、嚴格充值機制等措施不斷得到加強。2023年12月22日,國家新聞出版署釋出《網路遊戲管理辦法(草案徵求意見稿)》的通知,被認為對遊戲公司的業務將產生重大影響。受該訊息影響,多家遊戲公司股價下跌,網易當日收盤跌幅達到24.6%,創造了有史以來最大跌幅。
而遊戲業務本身也進入了下半場,同樣沒能逃脫“內卷”,存量市場趨勢與使用者支出意願下降都考驗著遊戲公司的運營。網易收入最高的手遊《易水寒》,在2023年接連推出了半價券、6元時裝套餐等等,官博直接用上了“價格戰”關鍵詞。
不止網易,其他遊戲廠商也在使用價格戰,一旦進入這個漩渦,就意味著大家都要付出更多,好日子已經不復從前。
市值表現上,網易則貢獻了一個“反超”故事,躋身第四大網際網路公司。但這並非因為網易走出了獨家曲線,而是因為比跌去了2萬億的美團,少跌了一些。
截至農曆龍年初一(2月10日),網易與美團的市值分別為5290億港元、4203億港元。而往前推3年,2021年2月11日,是網際網路大廠們共同的市值巔峰,那一天,美團市值2.6萬億港元,網易市值6900億港元。
這三年,中國網際網路科技企業市值幾乎都走在下行區間,騰訊、阿里、美團、京東、百度、快手的跌幅觸目驚心,超跌與嚴重低估之下,大廠們亟須走出有希望的業務曲線。
拼多多:卷
在大多數中概股下跌的2023年,拼多多業績亮眼,逆勢上漲近80%。
七年前,拼多多創始人黃崢還覺得超越阿里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走到2023年年末,卻已無限接近這個夢。2023年11月30日,拼多多市值達到1959億美元,超過阿里巴巴的1907億美元,成為中國電商行業的新領頭羊。
拼多多釋出的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其2023年三季度收入為688.4億元,同比增長93.9%;實現美國通用會計準則口徑淨利潤155.4億元,淨利潤率為22.6%,營收、淨利大超預期。相比之下,阿里營收同比增長為9%,京東僅為1.7%。
“這得益於消費市場加快回暖和我們今年以來全力實施的‘高質量發展’戰略。”拼多多集團董事長、聯席執行長陳磊表示,“隨著一系列促消費政策的實施,消費升級的需求日趨旺盛。與此同時,我們從使用者行為也看到消費升級既關乎品質,也關乎價格,是‘質價比’的最佳化,是消費者對優價好物的極致追求。”
去年4月,拼多多聯合創始人趙佳臻出任執行董事和聯席CEO,首次提出進入全面擁抱“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其中,“高質量消費”、“高質量供給”、“高質量生態”是“高質量發展”的三個主要方向。當“低價”深入人心後,拼多多開始推進高質量發展。
拼多多主打的“低價”,在去年逐漸成為各大電商平套的核心策略。正如黃崢所說,“消費升級不是讓上海人去過巴黎人的生活, 而是讓安徽安慶的人有廚房紙用、有好水果吃。”
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在此前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指出,從大的趨勢來看,今年的消費趨勢將是“實用主義”,過去的“消費主義”將逐漸淡化。一時間,各大電商平臺的“百億補貼”蔚然成風,去年雙十一的價格戰也尤為激烈。
當國內市場競爭進入白熱化,業內將發展的目標都瞄準了海外市場,拼多多旗下的Temu成為其中一匹黑馬。雖然拼多多仍未公佈任何關於Temu的營收、成本、營銷投入等資料,但自該業務上線以來,拼多多每季的毛利潤都保持高速增長。
而Temu也趕上了適合它的“好時候”。2023年以來,海外通脹、消費疲軟等大環境因素影響著海外消費市場,大量的消費者轉向了高性價比產品,以“低價”著稱的Temu迎來一輪新增。
資料顯示,在Temu上線的一年多時間裡,已擴張至全球40多個國家及地區,目前的消費者來自70多個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去年第三季度Temu的銷售額已經突破50億美金,或能超額完成年度150億美金的GMV(商品交易總額)目標。
不難看出,Temu企圖複製拼多多的老路,在被海外電商巨頭統治的市場格局下找到自身的生存空間,更長遠的目標則是成為那些巨頭之一。
如今,Temu已成長為拼多多第二增長引擎。中金公司測算,2023年第三季度,Temu取得收入約161億元,佔比拼多多集團總營收的23%。
但另一方面,拼多多將效率捲到極致的同時,也讓渡了商家很大一部分的權利,例如平臺僅退款的政策,例如定價權不掌握在商家手裡,低利潤走量的形式是否有利於行業整體發展仍難下定論。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拼多多保護消費者的權益,同時也需要平衡消費者和商家的利益,模式的長久性才可以保證,同時確保市場的健康發展。
快手:實現盈利
2023年對於快手來說,最突出的是財務層面實現了首次整體盈利。
2024年1月中旬,快手董事長兼CEO程一笑在內部信中透露,2023年,快手實現了公司上市以來的首次整體盈利。
與此同時,快手的股價卻沒有止跌,截至2024年2月7日收盤,快手總市值縮水至1883.47億港元。2021年2月5日快手上市的開盤市值是1.38萬億港元,上市三年,快手市值縮水幅度超過萬億。
和很多中概股以及港股網際網路公司類似,儘管這些公司在2023年前後先後宣佈“降本增效”,以及改變擴張態勢,收縮不賺錢的新業務,並陸續宣佈實現盈利,但財務資料的變化沒有改變股價下跌的態勢。
從業務層面來看,廣告收入貢獻了快手超過一半的收入。
快手的收入主要分為三部分,線上營銷服務(廣告)、直播收入、其他服務(包含電商)。2020之前,快手的第一收入來源是直播打賞。從2021年開始,廣告超越直播成為快手第一收入來源。到2023年三季度,快手的快手線上營銷服務(廣告)收入達人民幣146.9億元,同比增長26.7%,佔總營收的比重為52.6%。
短劇業務是快手在2023年的一個業務亮點。
在快手2023年Q3財報電商會上,管理層表示,傳媒資訊行業中付費短劇增長較好,2023年付費短劇行業在快手的投放消耗逐月提升,2023 年第三季度付費短劇消耗同比增長超過了 300%,環比增長近 50%,這得益於快手在付費短劇小程式及付費鏈路上的持續最佳化,也得益於平臺政策扶持帶來的付費短劇供給量的快速提升。
在組織構架調整方面,2023年12月初,快手釋出內部郵件宣佈新一輪組織架構調整,涉及主站、電商、商業化、社群科學等多個業務線。這也是快手的一次較大範圍的組織架構調整。比較大的變化是商業化部門。經調整,有利於電商和商業化部門能夠更好地協同,提升商業化效率。
電商層面,三季度快手電商交易總額(GMV)同比增長30.4%達2902億元,其中快手泛貨架電商的GMV佔比已經接近20%。
2023年,各電商平臺透過補貼、優惠券等形式大打價格戰,以求攻佔使用者的低價心智,快手也參與其中。開啟快手小年,頁面和拼多多、京東9.9包郵頻道有些類似,突出“大牌補貼”、“官方補貼,所以低價”,還有“萬人團”。在商品消費疲軟的情況下,電商低價競爭已愈演愈烈。
快手聯合創始人兼執行長程一笑在業績會上表示,中國電商還沒到零和博弈階段,天花板仍會繼續提升,快手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這主要得益於快手差異化的使用者屬性,更大眾化、更下沉。儘管大眾人群獲取資訊的渠道相對有限,但他們對於品質生活和低價好物的追求一直存在,同時消費忠誠度更高,更契合快手的信任電商和社群氛圍。
在 2023 年快手 “引力大會” 上,程一笑稱,下沉市場並不是中低端市場,而是人口基數最大、面積最大、潛力最大的藍海市場。
在下沉市場的競爭藍海中,快手2024年還會有哪些新故事值得期待。
位元組:收縮
2024年1月30日,位元組跳動CEO梁汝波在All Hands會議上回應了公司面臨的挑戰,強調資訊平臺與電商業務的重要性。他提出,要保持危機感,未來可能出現新的資訊平臺、創作平臺和協作平臺。接下來繼續聚焦少量重要的事,資訊平臺做好社交、圖文,增強內容多樣性,電商業務擴大規模、提高使用者口碑。同時,位元組跳動將選擇性收縮非核心業務。
自去年開始,位元組跳動就投入AI大模型領域的創新研究,著手研發雲雀大模型並推出相關智慧應用,於8月份上線位元組跳動首個大模型獨立APP“豆包”,2024年1月上線了支援30秒無程式碼生成AI bot的一站式AI開發平臺“釦子”,緊跟全新大模型時代浪潮。
位元組跳動在內容領域進行了多元化佈局,以滿足使用者多樣化的需求。當前,抖音在音樂領域已形成較為完善的生態圈,橫跨生產、宣發、版權、播放和演出全業務佈局音樂市場。相較於文娛傳媒領域,位元組近年來對於音樂公司的投資數量與投資金額持續上升,以減輕上游採購階段壓力。
國際市場上谷歌、微軟、蘋果、英偉達、英特爾、AMD紛紛涉水各類AI產品,國內也形成了以百度、阿里、等科技巨頭為核心的大模型市場,CEO梁汝波在公司年會上指出位元組在新一輪大模型浪潮中出現“掉隊”之勢,2023年才入局大模型領域的反應過於遲鈍,儘管位元組新產品“釦子”吸引了不少開發者關注,但根據上線一段時間的反饋發現仍有不足之處,在AI市場突破重圍任重道遠。
同時,在全球化發展過程中,位元組跳動還需要面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差異、法律法規等挑戰。如何確保本地化運營的成功和合規性,是位元組跳動需要關注的重要方面。
全球化趨勢下,位元組跳動深入精簡遊戲業務,從2022年就開始全球佈局 ,合併國內外工作室並確立“新產品均要求面向全球使用者,做全球化立項”的要求。2023年起就有多款全球化產品在不同區域發行。11月27日朝夕光年宣佈將關停多數未上線專案,對於已上線且表現較好的遊戲會在保證運營的情況下尋求剝離。華西證券分析稱,位元組跳動聚焦優勢、重整業務是自然調整。抖音小遊戲 2023DAU 同比+150%,投放消耗規模2023上半年同比增速超10倍。在遊戲行業重內容、精品化,頭部廠商佈局深厚的前提下,調整影響有限。
位元組跳動計劃入局機器人領域,旨在服務其電商業務並探索AI大模型的應用。目前該專案團隊規模約50人,計劃年底擴充至百人。根據晚點LatePost推測,團隊將研發分揀機器人和具備視覺感知能力的機械臂,以提升電商履約效率。
美團:禦敵
2023年美團的重點是應對與抖音的競爭,2024年美團換帥,繼續禦敵。
2024年1月初,美團高階副總裁張川在員工內部信中表示,網際網路競爭的下半場,進入存量競爭的淘汰賽階段,網際網路巨頭會進入相互的領域,展開更加激烈的鬥爭。張川內部信中還提到,2023年的變幻多和混亂,2024是解決問題的好機會。
從2022年下半年開始,美團將抖音視作關鍵競爭對手,2023年美團圍繞到店業務推出一系列針對性打法,概括來說主要包括卷低價、搶商家和補直播短板。
2023年開始,美團跟進抖音的低價戰略,透過投入補貼的方式,將平臺上團購券的價格下拉至與抖音持平或者更為優惠。同時,美團讓利商家,透過返傭降傭的方式吸引更多商家入駐,維持供給端的優勢。
美團還加速補齊直播短板,2023年3月上線了達人分銷工具“美團圈圈”和直播工具“爆團團”,6月美團又啟動了另一大官方直播IP“神搶手”,短短几個月,美團已經構建起直播電商業態。
燒錢的打法保持了美團到店的頭部地位,同時也使利潤端承壓。2023年三季度,美團的銷售費用高達169億元,同比增長55.3%,環比增長16.2%,增長超預期,這主要是外賣、到店業務均增加補貼力度所致。
三季報釋出後,美團股價便出現了大幅下跌。不僅如此,2024開年三週,美團再跌20%,1月17日,美團港股跌破69港元/股發行價,而截至2024年2月7日,美團當天的收盤價是68.25港元/股。
2023年,網際網路電商板塊整體走勢較為低迷,但美團股價的跌幅仍舊超過板塊大盤。資本市場對美團的悲觀情緒,除了抖音的強勢競爭,或許市場對美團自身的成長性的信心也不足。
在本地核心業務方面,作為基石的外賣業務增速或將放緩。2023年11月底的三季報電話會上,美團CFO陳少暉表示,美團四季度外賣收入同比增長將略低於三季度。
表現較好的是美團閃購,2022年中期報告起,美團將美團閃購合併為“核心本地商業”列支。依託美團強大的騎手網路和配送效率,在2023年的前三個季度,美團閃購業務的兩年複合增長都達到了50%左右。
與此同時,以社群團購美團優選和即時零售小象超市為核心的新業務,仍未走出虧損。2023年三季度,美團新業務經營虧損51億元,虧損率同比收窄至27%,收入同比增長了15%,增速放緩,距離扭虧還有一段距離。
內外夾擊的背景下,美團2月2日啟動上市以來最大的戰略調整。調整以後,美團平臺、到店、到家、基礎研發等由高階副總裁王莆中負責;大眾點評、SaaS(餐飲管理系統)、騎行、充電寶等由高階副總裁張川負責;而無人機、境外業務直接彙報給王興。
從戰略調整可以看出,美團在2024年選擇了“換帥禦敵”,王莆中被重用,到店和到家業務合併彙報給王莆中,而張川被剝離到店業務的管理。
當下抖音與美團的競爭已經進入深水區,美團即時零售表現亮眼、持續滲透低線城市,而美團優選、小象超市的盈利能力還待探索。在這種情況下,2024年王莆中將帶領美團核心業務如何“禦敵”抖音?美團如何尋找新的增長故事?這是我們需要繼續關注的問題。
SFC
本期編輯 江佩佩 實習生陶陶
21君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