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印度和越南而言,全產業鏈的意義是什麼?也怕遭遇貿易壁壘、被斷供“卡脖子”麼?有那工夫和討來的資源,多建幾個工廠夯實出口加工型經濟不好麼?和印度、越南情況類似且存在一定競爭關係的墨西哥、印尼、馬來西亞、泰國等國家為什麼不急著要走通全產業鏈?
《紐約時報》曾這樣描述快速發展的越南,“打架的大象給最靈活(或最幸運)的螞蟻一個茁壯成長的機會”,話說得非常直白且形象,中美貿易爭端,越南就是那隻幸運的螞蟻,印度當然比越南好上一些,地方更大、人口更多、市場更廣闊、也更不要臉,但也只是大號螞蟻的命運。
和平發展也不會有大善人給錢給技術給產業鏈,部分中國智慧手機品牌和上汽那樣的冤大頭可遇不可求,用一個少一個。
從建設“世界工廠”的角度來說,印度和越南確實需要跑通全產業鏈,而從現實發展的角度而言,本身就是受益中國全產業鏈溢位、吃到了地緣紅利的兩個國家,土地、人才、制度、能源等要素統統有問題,哪裡來的底氣走通全產業鏈?踏踏實實做一個製造中心,已經很好。
比如越南,其很好地利用大國博弈的背景,構建起一套以出口加工型經濟為基礎的發展模式,也有心儘快發展自身的民族工業體系,奈何底子實在太薄。
事實上,在歐美、日韓資本與企業不遺餘力地砸錢和部分中國企業的配合下,印度和越南已經在多個細分領域初步有了全產業鏈的雛形,比如智慧手機、家電甚至是半導體,雖然離真正意義上的全產業鏈差距還很大,但也已經成為全球產業版圖上的重要節點。
比如半導體產業,2004年-2005年,就有美國企業在越南設立晶片設計辦公室;2006年,英特爾在胡志明市建廠,越南開始進入封裝領域,截至今年年初,該封裝測試工廠已累計生產超過30億顆晶片。越南本土的半導體研發也開始萌芽、發展,越南方面的資料顯示,截至2022年底,越南已有半導體行業相關國際出版物1072篇,微晶片相關出版物635篇,這和中國當然沒法比,但在東南亞地區已經有了一席之地。目前已有美國、日本、韓國的多家晶片巨頭在越南佈局設廠。
根據半導體行業協會(SIA)的資料,封裝約佔芯片價值的6%,超過53%在於設計,24%在於生產(代工)。越南目前的半導體產業鏈過度集中在封裝環節,無法生產國產半導體,想要打通半導體全產業鏈,越南需要補的功課還很多。
印度的情況比越南好一些,印度正在努力建立從半導體設計到生產的全產業鏈,以滿足本土市場需求並減少對進口的依賴。因為發展得較早,印度在晶片設計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擁有大量高素質的工程人才和研發機構。
與越南產業體量小不同,印度還面臨西方的頂級企業的“天花板”壓制(不要以為西方巨頭企業真的什麼都白給印度),以及來自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全產業鏈配套優勢的雙重擠壓,“先上車然後焊死車門”的操作,任何一個正常發展的經濟體都會選擇這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