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萬”“5萬1”“5萬2”......
“5萬8”,龍哥估摸著利潤,一口氣報上底價。其他回收商沉默、知難而退,龍哥獲得了給這家店“善終”的機會。
這不是拍賣會,這是回收商們聚集在倒閉的店裡競價的畫面。在餐飲裝置回收商數量達到空前的當下,這很常見。
閉店的老闆,準備將空調、廚具、桌椅板凳,甚至是隱秘的佈滿整個空間的電線,都讓回收商打包回收。只有競價,才能讓他儘可能多地榨取最後一點剩餘價值。
龍哥估值過,這一趟回收價被同行抬高了之後,最多賺個幾千塊錢。但沒關係,這只是他一年上千單回收中的其中一單。
他在餐飲回收界摸爬滾打10年,看過太多痛心面孔:轉行到餐飲的人越來越多,他們懷揣著資金和熱情,花費大量的金錢在裝修、房租、人工上,卻沒想到紅利期已悄然逝去,不僅沒有回本,還被各種低價團購“耍”到虧本。
即使是十年老店,也有不少倒閉在了今年。餐飲市場變幻莫測,龍哥也誠摯建議:現在創業一定要輕投資,切忌一開始就把場面做得很大,導致最後連本都收不回。
01 400萬投資的店,5萬回收
見到龍哥的時候,他正在南山醫院對面一家400平方的川菜館裡,仔細端詳將要搬運回去的裝置。
他津津有味地拍影片,盤點著那些可供撿漏的物件:大廳裡的單卡座100,包廂裡的實木掛衣架9.9,沙發88,膠凳5塊一張,開水機88......
還沒把物資搬運回倉庫,他便著手尋找客戶了。這是他每次回收的工作流程:尋找倒閉的店——現場估價——拍影片——搬回倉庫。
當下,他回收的是南山一家四年老店——川小悅。這家川菜館從2020年營業到今年9月,老闆前後花了400萬裝修,大概半年前,還特意更換了一批新桌椅。
然而,新鮮的血液也阻擋不了這家店的沒落。老闆運營了四年,在開始虧錢之際,懸崖勒馬,及時關店離場,並叫上多家回收商來競價回收。
他開價5萬,回收商們把最終價格抬高到5.8萬,讓他多回了8000元的血。
圖釋:川小悅回收現場
據統計,龍哥每個月回收的餐飲店達上百家,平均下來,每天去評估大概5家,但真正值得回收的可能才兩三家,一年下來,回收的店鋪超過1200家。
其中,大型的店會叫上多家回收商去競價。誰給出的價格高,老闆就給誰回收。有些店則直接聯絡龍哥,邀請他去回收估價。
他見慣了店家們在閉店時的痛苦,有的老闆甚至不願面對最後的殘局,估完價後就消失了,直到最後拆裝搬運階段,也只是讓朋友過來配合龍哥,自己則迴避曾經的心血被“五馬分屍”的畫面。
最令龍哥有利可圖又深感惋惜的店,是那種開業不久就倒閉的新店。為了那“曇花一現”,很多投資人花費了半生的積蓄,最後只能靠賣二手裝置回一點本。
但他們常常對回收裝置的估價抱有太多的期望,讓龍哥感到不堪重負。
“有些老闆不願意鬆口降價,我們其實也能理解,他們就想靠這最後收回一點本金。但實際上,這些裝置在他們整個投資中,都佔不到多大比例。”
上牆的裝修、人工、房租、加盟費等等,這些佔的比例更大,但這些對龍哥來說沒有回收意義。龍哥只回收那些使用過並且需要大打折扣的桌椅板凳、餐廚裝置和電器。
“每一位餐飲界的老闆都覺得自己的東西是寶貝,是當初花高價購入的,現在也能夠賣出一個好價錢。實際上能賣出什麼價錢,還得看質量好壞、成色、市場上有沒有需求,不是說他們買得貴就得賣得貴。”
02 深圳閉店重災區:湘菜館和奶茶店
十年來,龍哥目睹著深圳餐飲行業的變化,發現深圳倒閉最多的餐飲店是湘菜館和奶茶店。
有人調侃,深圳是湖南人的省會,至少有一半在深圳的人來自湖南,所以十步一家湘菜館。近年來各大新茶飲也在深圳爆火,一批又一批奶茶店不斷湧現在了各大商圈和美食街。
“這兩種餐飲店一時火爆之後,原本固定的市場份額不夠分了,自然就成了倒閉的重災區。”
倒閉的店多了,龍哥開始有選擇性地回收,儘量回收新店。他收購過最新的湘菜館,甚至只裝修了一半。
當時,那家店的裝飾材料還有一半沒上牆,老闆就發現周邊的店鋪全部都奄奄一息了:隔壁倒閉,對面在轉賣裝置,後面那家也在貼轉讓了。
老闆看到這樣的情形,直接停止裝修,讓龍哥上門回收。全新的裝置折扣出售,至於上牆的裝飾,就當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了。
龍哥算了一下,即使老闆及時止損,也虧了30萬,但這是最明哲保身的做法了,如果堅持營業,後續的坑將會越填越大。
“因為那個商圈已經沒有人流量了,所以註定是要虧本的。”
近年來,龍哥觀察到這些商圈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以前是一鋪難求,現在經常能看到店鋪空出來了,並且長時間沒有下家來接手了。
“這種情況越來越多,深圳、東莞、惠州這三個城市那些原本人氣很旺的商圈,越來越蕭條,店鋪空置率高,租不出去了。”
奶茶店也是新店倒閉的重災區,龍哥每次去回收奶茶店時,發現他們的裝置和器材非常新。
雖然他們的原則是回收的器材越新越好,但奶茶類店的即使回收也可能賣不出去。因為新開的奶茶店,大部分裝置來源於加盟時總公司統一採購,不會向二手商購買。
“對比起搖奶茶的裝置,還是店裡的沙發桌椅更有價效比。那些裝置最後沒人要,老闆還得拿去賣廢品,才能賣回一點錢。”
和太多投資失敗的老闆接觸過之後,龍哥感覺,轉行來做餐飲的人越來越多了,各行各業的人,都想進入“低門檻”的餐飲行業,分一杯羹。
“大家都覺得,民以食為天,行情再不好,衣服可以少穿,但飯總不能不吃吧。”
但“低門檻”不意味著高成功率,轉行的這批人,才是倒閉的主力軍。龍哥發現,這一類人的創業史都非常短暫:
“辛辛苦苦打工十年,攢的所有錢拿出來投資,開了幾個月的店,全部虧完。”
前段時間,他們回收了一家投資230萬的店,回收價是9萬。
當時,龍哥去到店裡,以為那是店長準備開業的新店,需要回收的應該是另外一家老店。沒想到,倒閉的正是這家開了不到6個月的嶄新的店。
這家店今年3月份開始營業,8月份龍哥便上門回收了。龍哥於心不忍,想幫店長轉讓,看是否有人接手繼續營業。店長婉拒了,表示已經找過轉讓的機會了,沒有人願意接手。
店長本來對這家店有宏大的構思,裝修花了80萬,加盟費30萬,桌椅板凳全部定製10萬,空調16萬,每個月房租4.4萬,連鍋碗瓢盆的廚房小件都花了15萬。還專門請了一個運營團隊,找了專業的服務員、廚師等等。
大手筆的投入,並沒有帶來高利潤的回報。除了剛營業的時候不虧,接下來的每個月店長都要額外虧本兩萬。
店長本想拿著父母230萬的積蓄,做一家最大最強的店,沒想到,讓父母多年的打拼功虧一簣,他也發誓再也不碰餐飲了。
03 低價團購,殺死餐飲店
龍哥每回收一家店,都會關注倒閉的原因。他發現,除了沒有經驗、選址不對,整體消費降級之外,團購是讓餐飲店岌岌可危的大原因。
各行各業的人士轉行進入餐飲業,讓餐飲不再是簡單的廚藝比拼。這些轉行人士原本是做網際網路流量、做私域、做供應鏈的人,在團購營銷方面也不容小覷。
龍哥曾經回收過龍崗的一家牛蛙店,就是被團購和探店卷垮的。原本週邊只有那一家牛蛙店,售價158元一份,生意很好。
後來,周邊新開的牛蛙店越來越多,周邊老店也在選單上加入了牛蛙這一菜品,而且都開通了團購,邀請了博主來探店。
團購大戰一觸即發,同樣的分量,那些店的團購價是88元,幾乎腰斬了一倍,不僅如此,他們還互相競爭低價,你88,我78,他68,群起而攻之。
雖說餐飲店是民生剛需,但消費者的錢也不是大風颳來的。道理還是那個道理:同樣的口味和分量,誰更便宜就選誰。
最開始的那家牛蛙店為了迎合價格戰,也開起了團購,但因為團購價不賺錢,顧客幾乎衝著團購價到店,牛蛙店白忙活也賺不到錢,最後就倒閉了。
常和“投資失敗”的人打交道,龍哥建議現在入行餐飲業的人,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一定要嚴控投資的成本,做輕投資的創業。
“東西能買二手的就買二手的,建議做不太貴的小門面,不要花幾十萬去裝修。不要一開始就把場面做得很大,又要很多人手、房租和開銷。建議不要在剛開始就把一切都準備得特別完美,先小試牛刀再去做大。”
04 曾經利潤700%,現在一不小心也虧本
回首入行的這10年,龍哥靠著中間的掘金期白手起家。最賺錢的時候,3天就賺了15萬。
現在,他感覺回收商不好做了。自從回收裝置700%的利潤率被廣大創業者知曉之後,同行變得越來越多,東西不好收,也不好賣了。
“拍賣會”上有同行惡意競爭,故意抬高回收價。他想起回收川小悅的時候,最高價喊到了5.8萬,如果同行再往上喊到6.5萬,那這一單就註定是虧本的。
有的時候,同行會惡意搞破壞。龍哥經歷過,五個同行在喊價,四個人出了10萬出頭,一千一千地疊加,而另一個人一出就是20萬。
“這什麼心思大家都清楚,這就是來砸場子了。”
龍哥也經歷不少的虧本回收,回收價太高了,最後只能降價,倒貼出售。
“估價不是每一樣東西都擺在你面前,常常是店裡所有的東西鍋碗瓢盆、電線各種一口價,而且估價是憑經驗的,有的時候能賺也是憑運氣。”
每一件物件在回收的時候都有價格,但拉回龍哥的倉庫後,卻不一定都有價值。
以前不管是大店還是小店,裝置新或是舊,龍哥都會去估價回收。但現在,每天能接到的回收單子太多了,他們開始有選擇性地回收。
“以前做生意的人多,被回收的二手裝置還比較少,再破再爛,只要是個東西,就能賣出去。”現在不一樣了,新店倒閉太多,回收商手裡都是新貨。
新貨在龍哥的倉庫裡儲存的時間很短暫,有的時候幾天,最長一個月內就會被拿走。而稍微舊一些的貨,存放的時間有時長達半年。
網際網路時代下,所有的二手物件價格都幾近透明,買家更多地比價,價效比不高的物價就很容易賣不出去。
這些賣不出去的貨儲存在倉庫,佔用著租金,不斷拔高成本。而物價又隨著時間的推移老化,一點點貶值,變成了兩頭都不討好的虧本物件。
這類物件,龍哥不會讓他們在倉庫待太久,為了及時止損,他們會盡快被送到廢品回收站,儘管那還功能齊全、成色尚可。
現在,龍哥請了7位員工,每個月的倉庫水電花銷是3萬元,員工薪資是5萬多,加上交通費,每個月的基本開銷都要10萬元。也就是說,每天至少要賺3500元,才能保證覆蓋當月的支出。
為了讓團隊不被同行打敗,他從一個傳統的回收人,轉變成一個靠網際網路的粉絲和流量去搏利潤的二手商博主,每次去回收,同時拍影片上傳到網路上,尋找買家,暫時挺過了市場的考驗。
他們還在倉庫搭起了直播間,邀請了專業的博主,介紹回收的器材裝置,拓寬銷售渠道。
而他的父輩,那些不懂得運營網際網路,一輩子用老傳統方式回收倒賣的店家,已經慢慢被時代淘汰了。
這些店家一輩子守著一家店,靠著線下客流和熟客,賣著一些靠體力拉回來的二手裝置。“真的就是掙個辛苦錢。等到年紀大了,搬不動了,坐在店裡又沒生意,每個月把房租一交都所剩無幾了,可能就倒閉了。”
為了生存下來,龍哥他們只能一直變革,“如果不變的話,真的會被淘汰,因為現在的市場確實沒有以前那麼好做了。”
來源 | 深圳微時光(ID:szdays)
作者 | 白粥 ;編輯 | 荔枝
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早讀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