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111家基金管理人缺席ETF業務
中國基金報記者 李樹超
今年權益類ETF大發展,總規模突破3萬億元,資金淨流入超1萬億元。基金公司爭相佈局股票ETF,湧現出中證A500ETF、創業板50ETF等熱門產品。不過,由於ETF市場競爭激烈,目前仍有上百家基金管理人尚未涉足,佔比接近70%。
業內人士表示,ETF市場競爭激烈,資源和成本投入較大。部分基金公司根據自身定位和資源稟賦,採取差異化的競爭策略,未來或透過拓展指數增強產品、基金投顧、加強品牌建設等,在被動投資市場找到適合的發展方向。
111家公募缺席ETF業務
ETF市場高歌猛進,但從全行業角度看,發展並不均衡。目前,擁有ETF產品的基金管理人為52家,111家基金管理人尚未開展這一業務,也就是說近七成基金公司沒有涉足ETF領域。
“ETF發展迅猛,但並非所有管理人都適合參與。”上海證券基金評價研究中心基金分析師汪璐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稱。
在她看來,ETF市場已形成規模效應,大型基金管理人資源集中,憑藉品牌優勢、市場認可度佔據了主導地位。而且,ETF產品競爭壁壘較高,需要強大的市場資源、運營管理支撐,中小基金管理人或新設立機構暫不具備這些條件。此外,部分管理人可能更加專注於主動權益類基金或其他細分市場,暫時沒有介入高度競爭的ETF賽道。
一位銀行系公募人士認為,ETF投資運作需要完整的業務制度及系統配套,成本投入相當大。首先,ETF交易模式特殊,基金公司需要採購相應的運營模組,並配置相應的人員;其次,ETF作為跟蹤指數的同質化產品,為了吸引客戶,基金公司可能需要投入較多的營銷資源;此外,為了保證ETF產品二級市場交易的流動性,基金公司需要指定做市商,付出相應的做市成本。
汪璐表示,後來者面臨市場競爭的雙重挑戰:一是渠道資源稀缺,二是品牌效應和使用者信任不足。
發展ETF業務存在多重挑戰
實際上,由於後發劣勢,部分已佈局ETF業務的基金公司面臨諸多挑戰。
Wind資料顯示,截至11月22日,南華基金、中銀國際證券、浙商證券資管等22家基金管理人旗下非貨ETF管理規模不足10億元。
“在業務發展初期,產品可能面臨規模不足導致的清盤風險,進一步加重管理人的顧慮。”汪璐說。
除了業務成本的原因,股票ETF市場“強者恆強”的特點,也讓後發者望而卻步。
汪璐總結道,股票ETF市場的馬太效應主要源於規模效應。一方面,規模較大的ETF更容易吸引資金流入,進一步鞏固其市場地位;另一方面,大型管理人在渠道、投研、運營等方面的綜合優勢讓後來者難以匹敵。此外,投資者傾向於選擇規模更大、流動性更好的產品,這加劇了市場集中化趨勢。
上述銀行系公募人士認為,ETF的規模效應使得同類產品的先發者獲得較強的成本優勢,形成正向迴圈;後來者需要在成本劣勢下與先發者進行競爭。而且,先發者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備的產品線,留給後來者的發力空間越來越小。
根據自身優勢和資源稟賦
開展差異化競爭
今年以來,國家隊、機構資金、個人投資者都更加關注股票ETF,投資需求旺盛。市場人士建議基金管理人根據自身優勢和能力稟賦,開展差異化佈局,在被動投資大潮中分享市場紅利。
上海一位基金人士表示,目前ETF業務規模較小的基金公司,應根據自身的競爭優勢和能力稟賦開展差異化佈局。
具體來說,該人士表示,一是針對主流寬基或賽道指數,開發更多增強型產品,融合投資機構的主動管理優勢;二是在發力權益類ETF的同時,加強對債券ETF和商品ETF等產品的佈局;最後,隨著ETF及其產品生態的不斷豐富,投資者如何選擇適合的ETF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機構投資者可以透過發展基金投顧業務,做好指數的組合化、策略化投資,匹配不同風險偏好的投資者,這也是一個有發展潛力的方向。
上述中型基金公司表示,對於後來者而言,需要精細化產品設計來實現差異化競爭。例如,開發不同風格、主題和策略的ETF,像紅利低波ETF、指數增強型ETF和ESG主題ETF等。中小基金公司還可以透過研發和定製獨家指數的方式,實現差異化發展,避免與頭部公司直接競爭。此外,在品牌建設上,需要投入更多的資源和精力,打造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同時積極尋求與各類金融機構的合作,拓寬銷售渠道。
汪璐認為,指數產品並非唯一選擇。如果公司戰略規劃以及資源稟賦更適合主動管理的Alpha策略,也不必盲目跟隨潮流,而要專注於深挖主動管理領域的核心競爭力,形成自己的特色。
“無論選擇哪條路徑,關鍵都在於確立清晰定位,服務投資者需求,在市場中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最佳方向。”汪璐稱。
製作:小茉
編輯:杜妍
稽核:許聞
版權宣告
《中國基金報》對本平臺所刊載的原創內容享有著作權,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授權轉載合作聯絡人:於先生(電話:0755-82468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