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斑馬消費 沈庹
昨日,即飲豆奶大王國際披露中期業績顯示,中國內地和香港市場溢利增長,助力公司整體經營向好。
中國內地仍為公司最大市場,特百惠前高管王棟履新中國內地市場執行長半年,收入仍在恢復,但在當下複雜的市場環境中,能否重回巔峰?
不是內地不喝豆奶,而是選擇太多了。僅植物蛋白領域就有核桃、杏仁以及興起的燕麥奶,更別說動物性蛋白產品了。
公司近年來推新品、搞營銷,始終未能復刻昔日輝煌,消費者也沒記起它的賣點。羅氏家族保守的治理風格和提倡穩健的理念,讓維他奶行至十字路口。
家族二代羅友禮已經83歲了,馬上向下一代交棒不太可能。可是,市場既需要公司做好業績,更需要新故事。
經營向好
昨日午間,維他奶國際(00345.HK)披露截至2024年9月30日的中期業績,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4.43億港元,股東持有人應占溢利1.71億港元,同比分別增長1.53%和4.91%。
期內,受益於原材料價格降低和生產秩序最佳化等積極因素,公司盈利水平得以提升,毛利率51.6%,較上年同期增長1.1個百分點。
公司旗下有4大市場,中國內地、香港、澳洲及紐西蘭、新加坡,前兩大市場是公司核心。
期內,中國內地、香港市場收入分別實現約20.30億港元、11.74億港元,分別佔當期總營業收入約58.96%和34.10%。同期,經營溢利分別約2.18億港元和1.59億港元,同比增長15.34%和43.24%。
澳洲及紐西蘭業務收入增長恢復至7%,不過,由於生產問題及物流和間接成本高昂,錄得經營虧損4600萬港元。
新加坡地區業務收入及盈利能力,因豆腐出口需要不斷增加而有所改善,以當地貨幣計算增加5%。加上嚴控經營成本,使得經營減虧約40萬新加坡元,虧損大幅減少78%。
鑑於經營整體向好,公司擬派中期股息每股4.0港仙。
二級市場並沒有表現出應有的興奮,昨日開盤,公司股票經小幅上漲後,陷入下跌通道,收盤收報於9.74港元,跌幅3.37%。
內地市場復甦
截至今年9月30日6個月內,維他奶國際在中國內地市場收入同比增長為-0.93%,與上年同期的-10.49%,已有較大恢復。
今年4月,特百惠前中國區總裁王棟,獲任公司中國內地市場執行長,開局還算不錯。
王棟能快速開啟局面,應該感謝他的前任蘇強。蘇強履歷十分豐富,曾在強生、百事、瑪氏、箭牌、螞蟻金服及徐福記擔任過高管。2021年底臨危受命,執掌維他奶國際中國內地業務。
上任後,他花費巨大精力修復公司線下渠道,在重振品牌形象、產品創新和渠道改革上做出不少努力。另外,還推出燕麥奶和檸檬茶等新品。
經公司上下齊努力,維他奶國際的經營狀況大幅改善。2023財年,公司營業收入63.41億港元,同比減少2%,股權持有人應占溢利4600萬港元,一舉扭虧。其中,中國內地市場收入35.09億港元,經營溢利實現4600萬港元。
去年4月,蘇強辭任,維他奶國際面對的市場考驗,仍十分嚴峻。
王棟需要做的,是繼續深耕中國內地市場。他在快消品領域有著30多年的職業經歷,曾在百事負責大中華區特許經營業務,執行力毋庸置疑。
綜合中期業績來看,半年任期內,王棟做了很多工作,內地市場改善商業和銷售執行力逐步改善,還新推出了香蕉豆奶、草莓豆奶以及無糖茶等新品。
今年4月,公司公開"最佳化"上海工廠的計劃,也在王棟手中順利完成,部分員工被調往其他工廠,122名員工選擇自動離職及領取遣散費,公司在5月中旬支付費用合計2745.10萬元。
隨著上海工廠暫時停產,維他奶內地核心產能集中於武漢、佛山和東莞三家工廠。
市場面臨蠶食
維他奶國際創立於上世紀40年代,當時民眾普遍缺乏蛋白質,創始人羅桂祥看重價廉物美的豆奶生意,成立公司前身香港豆品公司。多年後,公司的豆奶成為香港乃至東南亞地區的知名品牌。
1994年公司在港股上市前後,就將業務延伸至內地的華南市場,並在深圳建立工廠,成為進軍內地市場的橋頭堡。
那時,沖泡的維維豆奶,還是內地豆奶消費主流,維他奶的利樂包豆奶一經推出,立即迎來市場寵愛,公司也迎來自己的黃金時代。
隨著中國食品工業轉型升級,植物蛋白產品迭出,六個核桃和承德露露風靡市場,維他奶的競品紛至沓來。豆本豆、誠實豆、植選以及唯怡豆奶等,競相爭奪市場。
豆奶的普適性,推動這一細分領域規模擴容。據前瞻研究院資料,預計2025年市場規模將破千億元。
為擺脫豆奶這一單一產品的競爭,維他奶將流行於香港的檸檬茶、菊花茶引入內地市場,形成多品類協同的戰略。
群雄逐鹿豆奶市場,引發競爭格局的變化。雖然,維他奶始終穩坐即飲奶豆頭把交椅,但市場份額正在面臨蠶食。如今,其市場佔有率約40%,達利旗下的豆本豆正迎頭追趕,市場佔有率約20.7%。
複雜的市場環境以及家族的嚴謹,讓掌舵維他奶國際的家族二代羅友禮,依然不敢輕易交出權杖,儘管他已83歲高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