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投資李蓓昨日在一個活動上發言稱:
前幾天有一個新聞,可能被市場忽略了。這條新聞就是誠通控股、國新控股獲批發行五千億長期債券用於穩增長。這個錢大機率是給央企注資,按照這個央企的65%的負債率它大機率可以再撬動三倍的槓桿,也就是說,其實這個五千億,可能最後是一點五萬億的刺激的體量,將會是非常有效率的。
那麼,這條新聞具體講了什麼,央企注資是否真的可以撬動三倍槓桿?多家券商對此作了詳細分析。
11月25日,中國國新、中國誠通披露的待發行中期票據募集檔案中提到,將分別發行3000億元、2000億元的穩增長擴投資專項債,用於重點支援“兩重”、”兩新”專案投資。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誠通、中國國新是國務院國資委全資持股的兩大國有資本運營公司試點單位,業務運作以財務性持股為主。2024 年起開始發行的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援“兩重”“兩新”專案投資需要一定配套資金,兩大國有資本運營公司發行“穩增長擴投資專項債”或有助於降低地方政府的資金配套壓力。
本輪央企加槓桿的空間有多大?投資方向和渠道有哪些?預期將帶來怎樣的效果?
央企加槓桿是否會成為主流?加槓桿空間有多大?
央企加槓桿是否會成為主流?民生證券介紹指出,未來中央政府加槓桿,同時伴以央企加槓桿,兩條腿走路似乎更合理可行:
歷史上還尚未有過央企集中加槓桿的時期。與此同時,部分央企在債務增量,尤其是債券發行增量上,還有不小的空間,確實不失為當前地方化債背景下,在釋放地方自身投融資的基礎上,經濟增長引擎上的有力補充。與此同時,當前宏觀圖景及政策演繹當中,中央政府加槓桿已然在途:對比世界各國的負債率看來,我國僅計算中央政府的負債率水平並不算高,空間還比較充裕;但在實際的經濟執行管理當中,同時伴以央企加槓桿,兩條腿走路,似乎也更合理可行。
那麼加槓桿空間有多大?民生證券表示:
空間的問題上,從總量上來看仍有一定的想象空間,目前央企資產負債率已得到控制,債券佔債務的比重也在相對合理可控區間。但有一點需要考慮的,便是專案對應以及回報率的問題。節奏問題方面,或許仍需逐步觀察政策的效果評估,廣義的中央加槓桿疊加地方化債後的活力釋放,或許可以保有更多積極的態度來觀察。
東吳證券認為,短期內繼續增加的機率不高:
結合中國誠通、中國國新剩餘可用銀行授信額度合計達5589億元,“穩增長擴投資專項債”主承銷商為國開行、四大國有行、招商銀行分析,預計未來“穩增長擴投資專項債”主要由商業銀行承接,本次披露的5000億元“穩增長擴投資專項債”額度短期內繼續增加的機率不高。2024年10月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在國新辦釋出會上透露,明年要繼續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並最佳化投向。為對沖國內經濟發展壓力、應對海外環境的複雜變化,2025年赤字、特別國債、地方政府新增專項債等積極的財政政策措施可能會進一步加碼。基於中性預期測算,2025年國內政府債券淨融資規模可能將達到14.5萬億元,同比增長約32%,大致相當於2024年11月國內債券市場規模的8.4%。有哪些投資方向?預計帶來什麼效果?
東吳證券表示,產業基金投資與股權投資可能是中國誠通、中國國新支援“兩重”“兩新”專案建設的主要路徑。而投資主要有兩大方向,產業投資為主,央企股權管理、紓困央企為輔:
一方面,兩大國有資本運營公司能夠藉助“穩增長擴投資專項債”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高階裝備製造業等領域的支援力度。中國誠通或將重點行業投資主體聚焦於戰略性新興產業、製造業、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業、民生幸福產業、資產管理及其他等5大方向。中國國新主要投向符合國家創新驅動戰略方向的專案,包括但不限於新一代資訊科技、智慧綠色製造、空間和海洋產業、資源高效利用和生態環保、智慧城市和數字社會等。另一方面,合理開展對其他央企的紓困工作有助於落實“防風險”目標,維護央企 信用資質、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最終助力“穩增長、擴投資”。
預期效果方面,東吳證券表示,“兩重”“兩新”領域的專案建設或將進一步加速,有助於進一步刺激汽車等商品銷售及機械裝置等產品生產:
預期未來超長期國債對國內需求端改善,進而傳導至供給端生產加快將發揮更加顯著的作用。參考國家統計局資料,2024年前三季度,在超長期特別國債的資金支援下,“兩重”“兩新”專案建設加快,政策效能加速釋放,有效激發了內需潛力。內需改善傳導至供給端,推動了相關領域的生產加快。前三季度,食品製造機械、農產品加工專用裝置、金屬冶煉裝置等與裝置更新有關的產品產量同比分別增長38.1%、34.6%、13.2%;新能源汽車、家用冷櫃、房間空氣調節器等與消費品以舊換新有關的產品產量也保持較快增長。
本文綜合自民生證券《央企加槓桿?》和東吳證券《如何看待央企穩增長擴投資專項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