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媒體報道指歐洲的晶片企業意法半導體將與中國第二大晶片代工廠合作,將它的汽車晶片交給上海華虹生產,以爭取中國市場的訂單,凸顯出在全球晶片行業競爭激烈的情況下,意法半導體不得不低頭。
意法半導體是全第三大汽車晶片巨頭,它的最先進工藝為28奈米,與中國晶片代工企業差不多,甚至還稍微落後一些,不過它多年深耕汽車晶片行業,因此佔有很大一部分市場份額。
隨著新能源汽車的興起,汽車晶片市場發生了不小的變化,新能源汽車採用的晶片數量高達1000顆,而燃油車採用的晶片大約在300顆左右,如此情況下新能源汽車已成為汽車晶片的增長點。
新能源汽車需要大量的汽車晶片,而這個市場恰恰主要在中國市場,2023年中國市場銷售了全球六成的新能源汽車,而中國還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中國市場銷售了全球三分之一的汽車,如此情況下諸多汽車晶片企業都要抓住中國這個快速發展的市場。
中國汽車市場卻又是全球競爭最激烈的市場,近幾年來國內汽車市場價格戰不斷,今年以來尤為慘烈,新能源汽車大舉降價,促使本來就已大幅降價的燃油車進一步降價,如此促使汽車晶片也不得不開打價格戰。
美國晶片企業德州儀器就傳出在中國模擬晶片的壓力下不得不大舉降價九成,然而價格仍然比中國晶片高,凸顯出汽車芯片價格戰之激烈。
面對如此境況,意法半導體當然也得跟進,在大舉跟進價格戰的情況下,降低生產成本就成為意法半導體的選擇,而很顯然中國晶片代工企業的生產成本比美國、歐洲、中國臺灣的晶片代工廠都低,意法半導體將汽車晶片交給中國晶片代工廠生產也就能理解了。
此外意法半導體還考慮到全球晶片市場的變化,尤其是特定國家時不時就採取措施,意法半導體將晶片交給中國晶片代工廠生產,可以避免這些影響,確保它在中國市場的銷售。
意法半導體本身就有晶片製造業務,它都不得不低頭將晶片交給中國晶片代工廠代工,更別說其他晶片企業,事實上中國的晶片代工企業就指出他們獲得的海外晶片訂單一直都在穩步增加。
面對中國晶片代工廠的競爭,同樣發展成熟工藝的三星、臺聯電、格芯等都不得不降低晶片代工價格一成以上,但是外媒報道指出即使他們降價,生產成本仍然比中國大陸的晶片代工廠高,導致他們失去了更多晶片訂單。
這樣的現實凸顯出中國晶片越來越強大,中國的晶片代工也確實在發展壯大,中國最大的晶片代工企業中芯國際已從全球第五提升至全球第三;中國之前有兩家晶片代工企業進入全球前十,從去年以來已有三家中國晶片代工企業進入前十名。
事實證明中國晶片製造在飛速發展,在技術方面與海外同行的差距已不大,而在成本方面更是碾壓性的優勢,他們獲得更多訂單將進一步增加收入,從而為晶片技術研發提供支援,加速追趕全球晶片技術,縮短與他們的差距,乃至在未來實現趕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