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逾1800只基金C份額反超A份額
中國基金報記者 張玲
受投資者風險偏好變化、網際網路銷售渠道崛起等因素影響,今年以來,基金C份額增長明顯,新發市場和存量市場中,基金C份額反超A份額現象頻發。
業內人士認為,儘管基金C份額在靈活性和低成本上具有優勢,但對於投資者來說,也應關注C份額產品銷售服務費對投資收益的影響。同時,長期投資往往能獲取更好、更穩定的收益。
C份額持續增長,逾1800只反超A份額
Wind資料顯示,截至11月29日,年內新成立的基金C份額產品總計1024只,合計份額達2854.47億份,同比增長84.3%。
對於年內基金C份額穩步增長,濟安金信基金評價中心主任王鐵牛表示,一方面,今年市場表現震盪、行業輪動較快,基金投資者更偏好短期交易。另一方面,說明目前的投資者更年輕化,更偏向第三方銷售渠道。
國聯基金認為,首先,今年以來市場波動性增加,投資者的投資偏好發生轉變。其次,隨著近期市場回暖,基金公司開始增設C類份額,以擴大規模、滿足市場短期投資需求。最後,網際網路銷售渠道也促使基金公司增加C類份額,透過較低的申購費率吸引了大量網際網路客戶,尤其是短期偏好的投資者,直接推動了C類基金市場份額的增長。“此外,部分基金C份額的增長是由於機構資金的階段性偏好驅動的。”
隨著C份額的持續增長,據記者統計,目前,市場上逾1800只基金的C份額反超A份額,對比今年二季度末為1500餘隻。
例如,成立於2020年6月的鵬華普利債券,截至今年三季度末,該產品C份額為15.37億份,A份額為4.16億份;對比其A份額、C份額的初始募集份額分別為2.46億份、6390.46萬份。主動權益基金交銀新回報的A份額、C份額相繼成立於2015年的5月和11月,截至2015年四季度末,該產品A份額還遠超C份額;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其C份額已達11.3億份,對比A份額為2.29億份。
同時,年內不少新成立基金的C份額募集數量超過A份額。如11月成立的中信保誠紅利領航量化選股A份額、C份額分別募集了0.63億份、3.03億份;中歐中證A500指數A份額、C份額分別募集了6.83億份、17.05億份。
對此,國聯基金直言,C份額在費用結構、交易靈活性等方面的優勢,使其更符合當前部分投資者的偏好,“若市場環境持續波動,投資者對靈活性和低成本的需求不減,且基金公司能夠持續創新並最佳化C份額產品,C份額反超A份額的趨勢有望得到延續。”
王鐵牛也認為基金C份額增長的趨勢或持續。但如果市場不斷回暖,或者基金費率政策有新的變化,可能導致相關趨勢發生改變。
長期投資能獲取更好、更穩定的收益
受訪機構和人士認為,儘管基金C份額在靈活性和低成本上具有優勢,但對於投資者來說,長期投資往往能獲取更好、更穩定的收益,基金A份額更適合長期持有。
“當前市場風格轉換較快,基金C份額確實更具有吸引力。”王鐵牛表示,在市場以短線機會為主的情況下,對於投資期限不確定的投資者來說,需要根據市場情況進行靈活調整,C份額基金提供了更多的靈活性和成本上的優勢。但對於大多數投資者而言,進行行業輪動或者短線基金交易,對其專業知識有較高的要求,同時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分析、判斷市場。
“事實上,基金A份額更適合長期持有者,因為其申購費是一次性的。同時,目前很多基金銷售渠道的申購費有一折優惠,所以隨著持有周期加長,其申購費通常會低於C份額的銷售服務費。”王鐵牛認為,對於大多數普通投資者來說,以自身閒置資金進行價值投資、長期投資會有更好的長期收益。
國聯基金表示,基金C份額受青睞,既反映了市場對靈活性和低成本產品的需求,也體現了投資者對產品多樣性和個性化服務的追求。儘管C份額在震盪市場中表現出色,但投資者仍需謹慎對待。
“由於C份額通常額外收取銷售服務費,因此在市場回報較低的情況下,這些費用可能會影響投資者收益。”國聯基金指出,投資者在選擇C份額產品前,應明確自身投資目的,深入研究基金經理的投資風格和歷史業績。
為了吸引長期投資者,王鐵牛認為,基金產品可以採取降低管理費率、申贖費率,以及浮動費率機制等措施。此外,增加產品分紅的比例和頻率,對於長期投資者來說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不過,長期投資更注重產品的長期收益水平,以及在波動控制上有更好的表現。”王鐵牛強調,與降低基金費率等措施相比,更高的收益水平、更好的持有體驗才是吸引長期投資者的關鍵。
國聯基金認為,基金公司首先要明確長期產品定位及其目標客戶群體,針對投資者需求設計符合其風險偏好和收益預期的產品。其次,可根據市場環境設定適當的封閉期,並在封閉期內給予投資者一定的靈活性,如允許定投或在特定條件下開放申購。最後,透過豐富養老目標基金與FOF產品線,為投資者提供全面的大類資產配置策略,幫助其在不同市場環境下能獲取穩健回報。
編輯:艦長
稽核:木魚
版權宣告
《中國基金報》對本平臺所刊載的原創內容享有著作權,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授權轉載合作聯絡人:於先生(電話:0755-82468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