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前同事全職在家帶娃,讓我拉她到股票交流群,我婉拒了。
普通人還是不要碰股票好,虧錢還浪費時間,說股票市場有1/10的人能賺到錢還是樂觀了。
2019年6月,有篇研究牛市中財富流動的論文發表,題目是《Wealth Redistribution in Bubbles and Crashes》,翻譯成中文是《泡沫與崩潰中的財富轉移》
論文作者分別是來自清華大學、外經貿大學、倫敦政經學院、上交所的中國人或者華人,他們從上交所拿到約4000萬個賬戶的詳細交易記錄,時間跨度從2014年7月到2015年12月,完整覆蓋那一輪牛市的萌芽到破滅週期。
研究者把股票賬號分為散戶、機構和企業三種類型。
企業賬戶持有64%的市值,貢獻了2%的交易量。
機構賬戶持有11%的市值,貢獻了12%的交易量。
散戶賬號持有25%的市值,卻貢獻了87%的交易量。
這說明了啥?說明散戶頻繁交易,印花稅和佣金,大大頭都是散戶們貢獻的。
這不是重點,重點是研究者按初始資金規模,將散戶賬號分為四個組,分別:
WG1:0-50萬
WG2:50-300萬
WG3:300-1000萬
WG4:1000萬+
四組賬戶群體總產值規模分別為8800億、8690億、4910億、808億,四組賬戶數量佔比分別為85%、12.5%、2%和0.5%。
一輪牛市過後,四組賬號累計收益分別為:−2500億元、−420億元、440億元、2540億元。
也就是說,一輪為期18個月的牛市過後,最窮的佔比85%的散戶,一共虧掉了2500億,而最富有的佔比0.5%的散戶,一共賺到2540億。
換算成比例,最窮的佔比85%的散戶,平均虧損28%,最富有的佔比0.5%的散戶,平均盈利31%。
而在2014年7月往前的18個月,相對平靜的市場裡,最富有的佔比0.5%的散戶,平均盈利只有3%,最窮的佔比85%的散戶,平均虧損也在3%左右。
可見,牛市是絕大部分散戶虧錢的主要原因。股市並不生產財富,它只做財富的重新分配,損不足補有餘。
說說我對以上結論的理解,最窮的0-50萬資產的賬號,肯定不是人人虧損。最富有的1000萬+資產的賬號,也不是人人賺錢。論文只是做了大資料層面的統計。
0-50萬資產的賬號,對應新股民或者水平一般的老股民,他們的共同點是炒股技術拉胯。
1000萬+資產的賬號,對應老股民,他們一開始也是韭菜,資金量不大,交過足夠的學費後,在殘酷競爭中倖存下來,蛻變成了獵食者。
龍虎榜上那些出手幾千萬幾個億的知名遊資都是頂級獵食者,起始資金往往也就幾萬幾十萬。這些人花在股票上的時間是普通股民不可比擬的。比如浙江某知名遊資,入市十幾年,幾萬塊做到9位數,依然每晚覆盤4-6個小時。
股市看似門檻低,不看學歷、年齡、形象、家世,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人人都可以開戶入場,實際上個體水平差異天上地下,在這個看不見硝煙的戰場,專業選手對業餘選手實行單向屠殺。
專業獵食者跟業餘選手差別有多大,舉個例子,我們股票群有位群友,據她說從18歲開始學炒股(有人帶),透過K線量價指標,外加盤外資訊,能判斷出某隻股票有沒有主力控盤,機率極高,她在主力拉昇之前潛伏進去,跟著主力連吃幾個漲停板,在連續幾個跌停板之前全身而退。
換別人跟我講,我會覺得是吹牛,但這事真實發生在群裡,第一個漲停版當天,她就說她拿了哪隻票,一直拿到放量崩盤那天出來,一個月賬戶漲了一倍。
另一位資金量非常大的群友,就有點,典型的新韭菜畫像,K線看不懂,幾個主流的炒股APP都不知道……
我對絕大部分讀者的建議是不要碰股市,股市不是美好的希望田,而是殘酷屠宰場。
如果一定要玩,先去研究短線知識,因為兇悍的遊資都是短線玩家,哪怕做長線,懂短線也是大有裨益的。
短線還有個好處,不比價值長線,週期短,水平高低很好判斷,在賬號穩定盈利之前,不要上大資金,小資金練手即可,這也是遊資大佬們的經驗之談。
如果沒有興趣沒有動力去鑽研短線技巧,或者不知道去哪裡找資料,那說明不適合這個市場,不碰A股是上策,也不要加各種亂七八糟的群,浪費時間,潛水偷窺對活躍群友感觀也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