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汽車行業的價格戰激烈程度令人咂舌,思域不到10萬,帕薩特賣13萬,這都是前所未有的事情。不過這並不是結束,新一輪的汽車價格戰可能已經在路上了,明年說不定帕薩特都賣不到10萬元了。
前不久和上汽大通要求供應商產品降價10%的溝通函引發了軒然大波,這顯然是自主品牌打算繼續“內卷”的強烈訊號。上汽大通在溝通函中明確表示,“捲成本”將是2025年汽車行業的主旋律,希望供應商能夠共同參與到控制成本的大專案中,共同提升複雜形勢壓力下的生存能力。比亞迪也在溝通函中提到了“大決戰”、“淘汰賽”等字眼。
11月25日,瑞銀中國汽車行業研究主管鞏旻面對採訪時表示,汽車價格戰在2025年一季度可能會再次出現,而且可能比往年來的更早。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資料,今年10月中國品牌乘用車的銷量達到了193.1萬輛,環比增長12.9%,同比增長30%;1-10月,中國品牌乘用車銷量為1384.9萬輛,同比增長21.2%。不過看似繁榮的汽車市場背後,多家車企都是賠本賺吆喝,即便是盈利的車企,利潤率也不高。
從第三季度的財報資料來看,國內車企的生存狀況不算好。第三季度比亞迪是唯一實現營收超2000億淨利潤超100億的國內車企,長城汽車的營收和淨利潤分別為508.3億和33.5億,吉利汽車的營收和淨利潤分別為604億和24.6億,理想汽車的營收和淨利潤分別為428.7億和28.14億,賽力斯的營收和淨利潤分別為415.8億和24.13億。
而這幾家車企第三季度的銷量分別為113萬輛、29.41萬輛、53.4萬輛、15.28萬輛、13.4萬輛,如果簡單的拿淨利潤除以銷量,可以看到幾家車企的單車利潤都不算高,比亞迪在1萬元左右,長城不到1.2萬元,吉利只有4600多元,理想和賽力斯都在1.8萬元左右。這顯然低於國際上的其他競爭對手以往的水平,不過好訊息是豐田、大眾等國際車企在第三季度出現了明顯的業績下滑。
在至少還有上萬元利潤空間的情況下,車企們覺得自己還能卷,並且把壓力傳給了供應鏈。面臨車企的降價壓力,供應鏈企業不得不採取降本措施,以防自己被踢出供應商隊伍。而常見的降本措施無外乎兩種,一種是縮減員工數量、減少員工薪資;另一種是降低用料標準、減少生產環節等。但這樣的操作很有可能引發產品質量問題,甚至危及車輛安全,導致消費者權益受損。
更慘的是還未盈利的車企,只能被動參與價格戰,將盈利的時間點一再延遲。第三季度,包括零跑、蔚來、極氪、廣汽、小鵬、北汽藍谷在內的多家車企都出現了虧損,其中蔚來更是“血虧”51.42億元,一度引發了外界對其生存前景的擔憂。而極氪、廣汽、小鵬、北汽藍谷幾家的虧損金額也在10億元以上,都不是小數目。
當然,還有一種“隱形”的價格戰,就是降低購買門檻。特斯拉之所以很長時間內能夠獲得領先的銷量,很大程度上與其5年0息的金融方案有關係,消費者只需要花不到8萬元就能開走一臺特斯拉,剩下的車款按月支付,大大降低了“上車”的難度。前不久理想汽車也推出了0息金融方案,消費者只需要首付6.98萬元就可以開走一臺理想L6,剩下的車款三年內還清,0利息,0手續費。
國內汽車市場的規模越來越大,但大不過車企們的野心,一輪又一輪的內卷,為的是減少競爭對手,讓自己分到更多的蛋糕。在這場汽車行業“淘汰賽”中,消費者可以說是坐收漁翁之利,不過相應的監管也應該跟上,別讓價格戰成為偷工減料的藉口。
本文源自:金融界汽車
作者:劉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