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的這座德國小城,名叫沃爾夫斯堡,是大眾汽車總部所在地。
別看沃爾夫斯堡的城建很“落後”,沒有高樓大廈,但這裡是全世界工人工資最高的地方,平均時薪高達350元人民幣,每天工作8小時,輕鬆入賬2800元。
一位在此工作了大半輩子的工人調侃道:沃爾夫斯堡唯一的缺點是不允許加班。
全城12萬居民,有一半在大眾上班。作為全球最成功的車企,大眾每年從海外賺回的近千億利潤,為這裡的工人提供了一切可以想象的福利:超高的工資、6小時工作制、育兒補貼、30天帶薪休假及免費醫療。
外地人羨慕地稱沃爾夫斯堡是“工人的天堂”。
然而,今年,這座建在人間的天堂出現了崩塌的跡象。
在中國車企崛起、全球需求萎縮、生產成本上漲、新能源轉型緩慢等多重利空的疊加下,三季度,大眾汽車純利暴跌了64%,交出了近10年來最差的一份財報,嚇壞了整個德國。
要知道,大眾及其配套企業,共僱傭了80萬德國工人,佔總就業人口的七分之一。如果大眾垮了,德國的中產也會跟著垮掉。
因為上次德國中產集體破產,導致“元首崛起”,所以這次大眾淨利暴跌是一個非常可怕的訊號。
以為我在危言聳聽嗎?
並沒有,法國人也是這麼想的。上週,法國《世界報》寫了一篇社論,題目是《經濟衰退+政治極化,喚醒恐怖歷史記憶》。
喚醒了什麼“恐怖記憶”?
當然是閃擊法國,飲馬塞納河了。
接著,《柏林日報》以《諸神的黃昏》為題,發表了一篇充滿悲觀情緒的社論,引發了全德國的大討論:大眾汽車究竟怎麼了?
這個問題,大眾員工最有發言權。一位基層員工覺得是長期富足的生活,導致公司上下都安於現狀,沒人想改變。
他說:你知道嗎?在德國,如果沒有抵押,普通人只能貸款5000歐。而我們,大眾工人,出示一下工牌,就能從銀行輕易拿走10000歐。銀行從不懷疑我們的償還能力。
安於現狀,致使德國缺乏創新力。德國最新的一家市值10億美元以上的公司,是1972年成立的“SAP軟體”。
這意味著,德國至今已有52年沒出現過新的大企業——說好聽點叫穩定富足,說難聽點叫死氣沉沉。
慢慢地,“安於現狀”又變成了一種“德式傲慢”。
德企的低效率被傲慢地解釋為工匠精神。特拉斯的生產速度是大眾的4倍,大眾工人卻認為自己是慢工出細活,代表了德國品質。
創新也被傲慢地解釋為不懂車。中國車企拼命地給汽車“堆料”提高配置時,大眾工人卻認為中企搞出來的都是“電子垃圾”,華而不實,懂車的人不會喜歡。
……
種種“德式傲慢”致使大眾在智慧化、電子化及成本控制等多個方面,落後於競爭對手。
前任大眾CEO迪斯看出了潛藏的危機,加快了電動化轉型,裁員增效、逼員工學習電車知識,結果得罪了工會。
有一說一,德國的工會是真工會,不玩虛的。會長召開董事會,強行通過了罷免迪斯的動議,因為工會在大眾董事會擁有一票否決權,即使大股東保時捷家族也無力營救。
大眾常被德國人視作“縮小版的德國”。“小德國”尚且如此,那大德國呢?
也一塌糊塗。
上個月,德國內閣爆發內訌,財長與總理談不攏明年的預算。財長堅持預算不能超,亂印錢會引發通脹,難道忘記“50萬馬克買一個麵包”的教訓了嗎?
總理說他是死腦筋,花錢的地方這麼多,這麼點預算根本不夠明年的開支,看看旁邊的法國吧!他們的負債是德國的兩倍,還在拼命印錢,他們都不怕,我們怕什麼?
雙方談了三次,吵了三次,互不相讓。最後,財長拍桌子走人,爺不幹了,導致內閣垮臺,可能要提前舉行議會選舉。
現在全德的老百姓都憋著一股氣。他們覺得,默克爾在的時候我們過得好好的,怎麼朔爾茨一上臺就搞成了這樣呢?說明舊的德國模式已經走不通了,需要改變,換個更在乎德國利益的人上來。
這人就是有“女元首”之稱的愛麗絲·魏德爾。
她極力鼓吹“德國至上”“德國優先”,提倡獨立精神,不要再跟著美國跑了,德國要獨立,歐洲要獨立,趕快把烏克蘭賣了吧!恢復與俄羅斯的能源貿易,這才最符合德國的利益。
這種論調在德國很有市場,她率領的“選擇黨”,在上一次選舉中,在幾個州拿到了18%的選票,別小看18%,德國人的投票高度碎片化,18%已是第二高的支援率了。
尤其在經濟相對落後的東德地區,支援選擇黨的人特別多,這些現象被德國媒體稱作“再納粹化”。
說到底,與其有空爭論選擇黨是不是納粹?不如把經濟搞好,日子過好了,沒人想打仗。
我們不應低估德國重新振作的能力,畢竟他們能在二戰的廢墟上重建一個美好的國家,自然有智慧走出當下的經濟困境,關鍵是動起來,捲起來,歲月靜好的舊德國模式,已一去不復返了。
作者:9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