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城市汕頭,今年前三季度,GDP陷入了負增長。
資料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汕頭GDP為2279.30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下降1.9%。這一資料不僅低於廣東全省的平均增速(3.4%),與省內增長龍頭城市深圳(5.4%)的差距進一步擴大,還落後於粵東“兄弟”城市潮州(4%)和揭陽(5.3%)的增速。
如果將時間跨度拉長,在改革開放初期的1980年,我國設立了四個經濟特區——深圳、珠海、廈門和汕頭,汕頭位列其中之一。而如今,汕頭的經濟體量只相當於深圳的十一分之一,與其他經濟特區的差距也越拉越大。
汕頭的發展,面臨怎樣的挑戰?
汕頭城市風光 圖/圖蟲創意
為什麼負增長
事實上,今年上半年,整個汕頭的GDP還處於正增長區間。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汕頭GDP為1493.27億元,同比增長0.1%。前三季度的負增長為近年來首次。
官方資料顯示,按不變價格計算,今年前三季度,汕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105.11億元,同比增長3.2%;第二產業增加值為1027.42億元,同比下降8.5%;第三產業增加值為1146.76億元,同比增長4.3%。
換言之,此次汕頭之所以出現GDP負增長,最大原因在於第二產業出現下滑。
雖然上半年GDP整體還在增長區間,但汕頭的第二產業已經開始下滑。官方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汕頭經濟第一產業增長3.7%,第二產業下降5.2%,第三產業增長4.8%。第三產業拉動GDP增長2.4個百分點。這意味著上半年汕頭之所以沒有陷入負增長,第三產業貢獻較大。
同期,汕頭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22.12億元,同比下降16.8%。當地統計局給出的解釋是:紡織服裝服飾業、文教工美體育和娛樂用品製造業、橡膠和塑膠製品業、印刷和記錄媒介複製業仍較低迷,合計拉動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下降15.3個百分點。
除了第二產業下滑,作為沿海城市,前三季度汕頭的進出口同樣不容樂觀。根據汕頭海關資料:2024年前三季度,汕頭市進出口413.2億元,同比下降14.8%。其中,出口340.9億元,同比下降12.4%;進口72.3億元,同比下降24.7%。
據瞭解,玩具和紡織服裝是汕頭兩大傳統特色產業。
“進出口方面,傳統產業佔比相對較高的城市外貿受到的衝擊往往更大,這類產業更容易受到整體局勢的影響,目前國內部分產業鏈較短的傳統產業,部分轉移到了東南亞國家,但擁有技術壁壘或產業鏈較長的工業則相反,很難轉移。”國家高階智庫CDI研究員宋丁分析。在宋丁看來,與此相對應的是,深圳這類城市的出口貿易品中高新技術產品或產業鏈較長的工業品越來越多,這類出口產品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小。
而在廣東社會科學院經濟學研究員丁力看來,這與小微企業的抗風險能力息息相關。他說:“傳統產業中,小微企業的佔比更高,數量也更多,這類企業的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汕頭傳統產業佔比較高,目前形勢下,不少依靠出口的小微企業更容易受到衝擊。”
排位持續下滑背後
負增長之外,如果拉長時間跨度,會發現汕頭這座城市在全國城市中的排位,不斷下降。
1979年,我國首次設立了4個出口特區,分別是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第二年,也就是1980年,出口特區改名為經濟特區,這四個城市也開始了大步向前的經濟發展之路。
在1991年之前,汕頭GDP能排進全國前30,但在1991年汕頭拆分為汕頭、揭陽和潮州之後,其排名一下子跌到全國50名以外,2011年跌出百強榜單。
2023年,汕頭GDP為3158億元,而從全國看,GDP排名第100名的城市為安徽阜陽,GDP為3323.7億元,汕頭與其相差約166億元。
產業結構也是其中重要問題。根據汕頭官方的提法,玩具和服裝服飾,仍是汕頭兩大重要的支柱產業。
事實上,改革開放之初,汕頭作為經濟特區之一,迅速建立起了大量耗能低、見效快的服裝、陶瓷、食品、玩具等勞動密集型輕工業。彼時,汕頭依靠“開發一片、建設一片、投產一片、獲益一片”的模式,發展迅速。
“從改革開放開始時,整個珠三角的主要產業都集中在‘三來一補’產業,集中在紡織、服裝、玩具等輕工業產品,但最近一些年,深圳、東莞等珠三角城市,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升級,比如電子資訊、家電、機械等產業的佔比不斷提升,目前已經成為其支柱產業,但汕頭在這一步慢了,這類產業的佔比還較低,不少產業還停留在最初引進的部分出口導向產業。”宋丁說。
“同城化”是出路?
1991年12月7日,國務院釋出《關於廣東省調整汕頭、潮州兩市行政區劃的批覆》。潮州市升格為地級市;揭陽縣撤銷,設立地級市揭陽。自此,潮汕地區一分為三。最近幾年,重新將汕頭、揭陽、潮州合併為一個城市的呼聲不時出現。
2014年,時任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華全國工商聯副主席的陳經緯,就提出潮汕三市同城化的發展思路。在他看來,潮汕地區不合理的行政區劃設定帶來了經濟、社會發展問題,行政壁壘帶來空間的割裂和資源的分散,使得潮汕區位優勢、特區優勢和僑鄉優勢無法正常發揮;另外,幾經調整的行政區劃設定,不但未能實現推動潮汕整體發展的初衷,反而激化了當地社會矛盾,不利於潮汕三市整合資源健康發展;最後,行政壁壘將潮汕文化圈人為割裂,不利於海內外潮汕籍人士的精誠合作。
2020年有網友在網上留言提出,希望汕頭、揭陽、潮州三市合併,成為一個潮汕新區,吸引更多鄉賢、海外僑胞來投資。廣東省民政廳對此做了回覆,稱將加強戰略研究。
從地圖上看,汕頭、潮州、揭陽三市總面積為11119平方千米,與西安、合肥、青島等城市面積不相上下。截至2023年底,三市常住人口1378萬人,且市中心相距僅20多公里,風俗文化和方言非常相近。
“一定程度上,拆分潮汕地區為汕頭、潮州、揭陽三市,讓投向粵東本就有限的資源,再度分散,導致三地發展缺乏凝聚力。”宋丁說,適度集中資源,並盡全力引入央企、國企資源,是潮汕區域持續發展的關鍵一步。
但也有不少聲音認為,三市“分家”時間已經超過三十年,想要再度合併,困難重重。丁力分析,三市直接合並的話,有一定難度,涉及面太廣,比如三個地級市行政體系之間的利益就不好協調。
2023年12月20日,廣東省政府網站釋出《汕潮揭都市圈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明確,汕潮揭都市圈包括粵東地區的汕頭、潮州、揭陽三市全域。這一規劃既涉及三地“現代產業體系協作互補”等產業合作內容,又涉及“打造世界潮汕文化之都”等文化合作內容。
目前在建的粵東城際鐵路建設,就是促進汕頭、潮州、揭陽一體化發展的重要舉措。該專案建成後,汕潮揭都市圈交通網路基本形成,都市圈三市主城區實現30分鐘通達,全域實現1.5小時通達。
在丁力看來,也可以轉換一下思路,在行政區劃不調整的情況下,把三家財政先統一起來。他說,這樣觸動的利益會小很多,大家在一個“鍋”裡面吃飯,有共同的利益才能更好地促進發展。
作者:趙越
編輯:孫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