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老概,一個有態度的財經自媒體。
今天跌得夠兇,也是夠狠,那麼為什麼那麼兇呢?本篇將透過三方面和大家分享。另外本文一共四個部分,最後一部分的提示很重要,大家不要忘記。
一,為什麼跳水?
今天關於跳水的原因是眾說紛紜,有說是正策不及預期的,也有說是債券吸金的,還有人說是美國股市跌了的關係,總而言之,沒有什麼確鑿的證據,大家就是一通猜。
對於這個問題,我的判斷是部分資金過於路徑依賴,而被外資擺了一道,我來和大傢俱體說下。
今天圈內盛傳兩個事情:
其一,昨天的會議通稿取消了三天前說的「加強超常規逆週期調節」,這是正策不及預期的重要表態。
其二,某外資分析師在談及我們的規劃時,直接給出了正策不及預期的正面回答。
於是乎嚇得一群「金融跪族」屁滾尿流,瘋狂出逃。
但是諸位不要忘記,我們現在正在和鷹醬進行著一場沒有硝煙的戰鬥。
敵人的八百個心眼子,今年還用的少嗎?
開會前一通胡謅,給出不切實際的目標,等到開會後,再釋放措施不急預期的印象,
這今年但凡是個會議,這出戏都要唱一遍。
咱就說那個塑膠首席,按照他的說法,要增加7到10萬億,才叫「符合預期」。
會前,那可不會這麼說。開會前,聊的是「A股情緒在會議前改善」,然後堆好股指期貨和期權做空的頭寸就夠了。
實話實說,這種事情看多了還不明白,只能說從內心深處來說,自己就是認可的。
這也難怪,國內的金融大咖多半是喝洋墨水的朋友,有這樣的想法也不稀奇。
只是大多數老百姓被這種事情搞得暈頭轉向,結果要麼是跟著跑,要麼就是嚇得根本不敢炒股。
最搞笑的是,外資交易臺的資料顯示,今天外資賣的不多。
二,究竟成色如何?
按照習慣,國內的會議都是有自己專門職責的,週一和昨天的兩個會議,一個是方向,一個是路徑,具體細節,是從現在到明年3月份的事情,所以不存在什麼不及預期的說法,根本就沒有披露的必要。
仔細看這次的檔案,對股市意義最大的就是央行擴表,這意味著股票和債券肯定是穩了,多高不敢說,但是穩是肯定了。至於說未來,我覺得對於市場沒有悲觀的必要,「9.24」以來你何曾在過去看到如此高強度的正策輸出,甚至於還有微調最佳化,這就說明股市是一定要搞好的,只是大家不要寄希望於暴漲,本來現在搞實業就遇到了困難,如果股市還特別好賺錢,那不等於火上澆油,所以牛市有的,但是是很折騰的,我之前也說過,我們的牛市更類似於日本股市,大部分時間都在調整,然後上漲的時間很短,但是你只要敢離開這個市場,那就一定不會有機會再進來,這也不失為培養耐心資本的一種手段。
其實看看老外,再看看他們的首席,大家起碼應該感受到的一點是不要看他說什麼,而是要看他做什麼。落到股市裡面,還是那句話,是機構利益,決定了利好(或利空)出現後,股價的走勢,而並不是訊息本身。
好訊息出現,股價未必上漲,如果上漲,大機率是散戶都在觀望,機構利用好訊息,推動股價上漲,希望大家跟風,以便於自己套利;
壞訊息出現,股價也未必下跌,如果下跌,大機率是散戶持股不動,機構利用壞訊息砸盤,希望大家離場,這樣自己才能攤低成本。
就拿今天的調整來說,大家怎麼知道就沒有明白人故意渾水摸魚呢?比如下面這隻股票:
從走勢來看,該股前半段的下跌是真真切切,而後半段的下跌則是很短暫。
明眼人一看就明白,這趨勢的改變,後面一定有大資金的參與,只是我們看不到罷了!
如果看不到,那麼後半段下跌雖然不多,但下跌的時候,股價的表現都是天崩地裂,你有勇氣扛下去嗎?
三,資訊差的收益
這就是資訊差!面對這類問題,我通常就是透過我用了十多年的大資料分析系統來解決。
假如把資訊看做一種資料,那麼大資料分析就是把這種資料邏輯連線在一起的邏輯線。大家看下圖:
上圖就是我用了十多年的大資料分析系統提供的個股「交易行為資料圖」;
從圖中可以看出,和前面的圖相比,多了橙色的柱體資料,這資料叫「機構庫存」資料。
也就是後半段上漲的時候股價得到了機構資金的積極參與,很明顯,這就是行情一直延續的關鍵!
只要做到這一點,不管行情有多折騰,問題都不大。
PS:關於「機構庫存」資料的原理,我會在文末和大家分享。
四,重要提示
很明顯,伴隨著降息週期的展開,市場風格必然會有一次大的改變,但是具體如何改,關鍵還是看機構大資金的選擇,但是市面上很少有對機構資金進行全域性性觀察的,你知道到底哪些股票裡面有機構資金參與,同時還是很積極地嗎?看下圖:
從圖中可以看出,雖然市場大跌,但是卻有近1000家個股的「機構庫存」資料進入到兩週以上,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分水嶺,意味著機構資金的態度更加積極,當然這是部分個股的,這點其實已足夠說明問題了。
PS:
「機構庫存」資料,反映了機構資金交易的意願,
如果「機構庫存」資料越活躍,那就意味著參與交易的機構資金越多,機構資金參與的時間也越長。
如果機構資金長時間參與一隻股票,那麼它的態度其實很明確。
如果不看好的話,會持續參與一隻股票的交易嗎?顯然是不會的!
再補充一點:
一隻股票,如果參與交易的大資金形成合力,那麼表現出來的就是交易行為應該非常積極?
一隻股票,如果參與交易的大資金沒有達成一致,那麼交易行為上還會很積極嗎?
所以,「機構庫存」資料反映的是全體機構大資金博弈後的結果。
真相很殘酷,但不知道真相會更殘酷。
本篇就聊到這裡,關注老概,隨時隨地帶給你不同視角。
宣告
以上相關資訊是本人在網路收集,希望大家喜歡!
部分資料、資訊,如有侵權,請聯絡本人刪除。
本人不推薦任何個股與操作。所有以本人名義涉及投資利益關係的,都是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