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告: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請知悉。
過去多年間,英國鋼鐵、煤炭等諸多行業的發展均引領了世界工業化的潮流。時過境遷,如今的英國卻逐漸失去了往日的輝煌,尤其是在引以為傲的工業化與鋼鐵產業上,現已成為五常中衰退最多的國家。
2020年,中國敬業集團斥資7000萬英鎊收購了英國鋼鐵公司。這一舉動成功為英國保住了4000多個社會崗位,也為英國的各類軍工武器提供了鋼鐵資源。但自2021年以來,英國鋼鐵就再度陷入虧損困境之中,這讓心灰意冷的敬業集團打算撤資關廠,全面關停英國鍊鋼廠。
訊息一出,英國政府頓時炸開了鍋。要知道該廠是全英目前唯一的現存鋼鐵廠。為了挽留敬業集團的去意,英國打算動用工黨政府的20億英鎊綠色鋼鐵資金,來對該廠進行補貼。英國的工業化空心有多嚴重,又為何會衰敗至此呢?
敬業集團的退意
英國鋼鐵是全英第二大鋼鐵公司,至今已成立57年。1967年,包含英聯鋼鐵、鋼鐵、柏門鋼鐵在內的14家鋼鐵企業共同合併重組為了英國鋼鐵公司。鼎盛時期,英國鋼鐵坐擁26萬名員工,產能佔據全國90%以上,是當之無愧的英國“鐵老大”。
1988年,撒切爾首相發動企業私有化改革,英國鋼鐵也變為了私有化企業。1999年,英國鋼鐵與荷蘭霍戈文工程公司合併為康力斯集團。如日中天的康力斯集團在當時是歐洲第一、全球第三的鋼鐵企業,規模地位僅次於浦項和新日鐵,而彼時的敬業集團剛剛組建成立。
2007年,印度塔塔鋼鐵以43億英鎊價格收購了康力斯集團。但兩年後,金融危機席捲全球,英國鋼鐵陷入連年虧損,債臺高築。2016年,忍無可忍的印度塔塔鋼鐵公司釋出宣告:鑑於過去多年間,公司的英國業務不斷惡化,我們將考慮從塔塔英國鋼鐵全面撤資。
塔塔公司釋出宣告後不久,英國格雷布林公司便以1英鎊的價格完成了對康力斯的收購,並將其更名為英國鋼鐵公司。然而,格雷布林的接手並未為英國鋼鐵帶來新的轉機。2017年英國鋼鐵在獲得短暫盈利後,由於英國脫歐影響,以及大量亞洲剛才湧入本土市場,英國鋼鐵的生產經營再度慘遭重創,公司運營可謂舉步維艱。
2018年,英國鋼鐵裁員400人,格雷布林對外表示:公司已經全力以赴去拯救這家瀕臨倒閉的企業,但脫歐問題所造成的困難無法逾越。
於是在2019年5月22日,英國鋼鐵公司正式宣佈破產,當天下午便進入到強制清算程式。英國鋼鐵公司的破產造成的影響是難以想象的,該公司直接僱傭的5000個工業崗位將遭受失業,同時供應鏈相關的2萬個工作崗位也將面臨失業威脅。於是英國政府開始委託安永會計事務所,為該公司在全球範圍內物色潛在買家,要求務必保留工廠產能和工作崗位。
而此時的中國敬業集團,正有著建立海外基地的計劃。自2015年開始,敬業集團便組建了專業海外投資團隊,由集團副總經理曹喜軍直接領銜。2019年敬業集團先後對馬來西亞、印尼、泰國、阿根廷等10多個國家的市場環境進行了實地考察。當時幾乎與馬來西亞東鋼已經形成了收購意向,但最終因收購價格出現分歧,導致交易失敗。
一個是窮途末路走上破產,一個是雄心壯志走向國際,如今看來,敬業收購英鋼貌似是偶然中的必然。2019年10月敬業集團高層大規模進駐英國鋼鐵,短短半個月時間就完成了原本需要半年的盡調工作。
2020年3月9日,敬業集團的收購儀式在英國斯肯索普正式舉行,中國駐英大使、敬業集團董事長、英國商務大臣紛紛抵達現場一同見證這歷史性的時刻。
本次收購對於英國鋼鐵來說同樣意義非凡,敬業集團挽救了英國3200個工作崗位,並對廠內裝置進行了升級改造,這讓英國鋼鐵看到了未來的曙光。
在接手英國鋼鐵後,敬業集團立刻對這家幾經流轉、病入膏肓的公司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造。他們在內部制度上引入“表彰機制”,每兩週評選一次先進員工,並對先進員工給予代金券和榮譽證書獎勵。
在生產上改變模式,力求進行滿負荷生產。英鋼的極限年產量為460萬噸,但2020年時已經下降到220萬噸,敬業必須想辦法透過提高產量來降低成本。於是敬業集團額外招聘員工,滿足工廠一週21班的滿量生產,併成功將生產成本從每噸180鎊縮減到50鎊。
緊接著敬業集團便對採購模式進行了改革,原先英鋼的採購是全權交由某公司直接代理,這顯然是不合乎常理的。敬業集團要求英鋼必須透過招標,在全球範圍內引進供應商。在一系列整改下,英鋼集團的一年運營費用成功從6000萬英鎊下降到了3500萬英鎊,這就是制度的作用。
無藥可救的英國工業
然而好景不長,英國鋼鐵的年收入在2022年之後突然呈現斷崖式下跌。2021年英國鋼鐵虧損額為4950萬英鎊,2022年飆升至4.084億英鎊,並且虧損狀況一直持續到了2023、2024年。三年間,英鋼一直依靠母公司敬業集團提供援助資金,才能維持工廠的正常運轉。
2023年,英國鋼鐵被迫裁員260人,英國政府官員緊急飛往中國與敬業集團高層展開會談。而在今年,敬業集團看著兩年間虧損額突破4億英鎊的英鋼公司,終於決定撤資關停來及時止損。
英鋼虧損的原因是多樣性的,從外部環境來看,近兩年大宗商品和能源價格出現大幅波動,市場需求也急劇變化。從內部來看,英國工業發展採取“先發展、後治理”的策略,這也導致英國環境越發嚴重。政府被迫提出的碳排政策,進一步壓縮了鋼鐵廠的利潤空間。
敬業集團傳出撤資關廠的新聞後,英國商務大臣喬納森與敬業高層緊急舉行了會談。英國官員準備動用25億英鎊的綠色鋼鐵資金,來對英國鋼鐵廠進行大額補貼,以此挽留敬業集團不要關閉其英國業務。
英國政府為何拿出如此大的誠意呢?因此今年9月,印度塔塔關閉了英國最後一座高爐。英國目前僅存的兩座鋼鐵高爐均由英鋼運營,我們甚至可以將英鋼稱為“英國工業最後的希望”。
但英鋼真的還能起死回生嗎?機率是十分渺小的。一是英國本土鋼鐵需要太低,生產鋼鐵只能用於出口;二是英國脫歐後,鋼鐵出口至歐洲需要支付大幅關稅,價格根本沒有優勢;三是鋼鐵作為高汙染企業,每年至少需要2億英鎊成本用於環境治理。
其實自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以後,英國就已經出現了產業空心化狀態。作為全球第一個世界工廠,英國工業品當年橫掃全球,為製造業發展贏得了巨大的規模優勢。但現如今,英國卻成為了全球各大經濟體中,唯一一個無法生產原鋼的國家,實在是令人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