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上市公司上市14年來的成績單。
六年盈利,八年虧損,很糟糕,都沒及格,尤其是2018年之後,再也沒有賺過錢。
實際上,如果拉通算賬的話,佳雲科技上市以來都沒賺到錢,14年虧了14億,平均每年虧1億。
沒賺錢,哪來的錢虧呢?別忘了,上市公司本身就是“印鈔票”的。
佳雲科技曾在2015年三次定向增發募資16.74億,加上IPO時融到1.9億,某種程度上來說,佳雲科技就是靠著這18億撐到現在的。
佳雲科技現在的主營業務是網際網路營銷,直白點說就是廣告中介商,2024年上半年的毛利率僅有1.18%,要賺錢確實不易。
不過,作為一個企業的根本使命就是賺錢,如果連錢都賺不到,還談什麼經濟貢獻、社會責任。
當然,對於佳雲科技的創始人周建林、周建祿兩兄弟來說,佳雲科技倒是為他們做了“經濟貢獻”的,讓兄弟二人賺了24億。
上個世紀90年代,我國出口貿易很大程度上還依賴於香港,由內地廠商先把貨賣給香港的公司,然後再由香港的公司出口銷售,這種貿易模式叫“轉口貿易”。
廣東離香港最近,自然就成了外貿商品加工的聚集地,也由此產生了巨大的用工需求,形成了“廣東打工熱”。
周建林、周建祿兩兄弟就是廣東“打工仔”中的一員。
1991年,周建林20歲,周建祿16歲,二人揹著揹包,從老家福建三明建寧登上了去往東莞的長途大巴車,然後進入了當地一家電子廠當工人。
這家電子廠就是專門做外貿加工的,規模不小,剛去的時候,周建林還覺得電子廠很大、很強,但沒過多久,他卻意外發現了背後的秘密。
工廠表面上看起來熱火朝天,但老闆一年到頭賺不到幾個錢,大頭都讓香港的貿易公司賺走了,掌握渠道和客戶資源才是關鍵。
人的認知變了,態度和行動也就會隨之發生變化,周建林的心思也不再是一天多做幾個加工件,而是怎麼搭上貿易公司的船。
皇天不負有心人,1995年,兩兄弟終於擠進了貿易圈,在香港也註冊了一家貿易公司,並由此開啟了兄弟二人的新世界。
一開始並沒有什麼具體的行業方向,客戶那邊需要什麼,自己就在內地找相應的廠子,反正乾的就是個轉手的活兒,非常靈活。
但時間長了之後就暴露出短板了,這種毫無技術含量的轉手交易誰都會做,可替代性太強了。
於是,兄弟二人開始往專業化方向轉,選擇了自己以前打工幹過的廠子的電湧保護產品為主攻方向。
所謂電湧,就是電壓突然瞬間增大,主要出現在雷擊場景下,對用電產品的破壞性非常大,所以“電湧保護”也叫“防雷保護”。
其實,我國防雷保護產品發展較晚,80年代都還以進口為主,但耐不住咱們學得快,90年代中期就已經形成產業規模,還能夠出口了。
周建林、周建祿兄弟倆就是靠著防雷產品的出口貿易,攢下了真正的第一桶金。
但到本世紀初我國加入世貿之後,“轉口貿易”的模式就不再適合了,隨著國內港口、自由貿易區接替了香港,香港的貿易公司也就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2002年,周建林、周建祿兄弟成立了明家科技,開始自己生產電湧保護產品,從而跨入了實體行業,也就是現在佳雲科技的前身。
2011年,明家科技成功登陸A股創業板,兄弟二人的套現大戲也就開始上演了。
電湧保護產品雖然是剛需,但整體市場容量並不大,根據公開資料,2023年全球規模也就150億,明家科技的營收一直都在1-2億間徘徊。
其實,營收少點都還沒啥,關鍵是,上市第三年就開始虧損了。
防電湧的故事不香了,於是2014年,周氏兄弟開始給上市公司製造新的故事,宣佈4億收購金源互動,跨入了網際網路營銷行業。
這一收購,股價應聲而漲,很快就翻倍了。
然後2015年,周氏兄弟又加碼收購了雲時空和微贏互動兩家網際網路營銷公司,一路把明家科技的股價推高了近10倍。
然後趁著網際網路營銷的熱度,2016年,兄弟倆以突出廣告主業為由把原來的電湧保護業務資產剝離了,以9800萬的價格買回了自己名下。
值得一提的是,當初這塊業務IPO時,兄弟倆向市場的要價是7.6億,而現在自己僅用9800萬就買回去了。
然後2017年,兄弟倆又把公司控制權以17.6億的價格賣給了佳兆業的郭英成、郭英智兄弟,明家科技也就更名為了佳雲科技。
兄弟倆完美離場,但落袋的錢可不止17.6億,還在二級市場套現了約8.3億,減去9800萬購回電湧保護業務的錢,淨賺24億。
也就是說,周氏兄弟上市套走24億後,又回去幹自己的防電湧生意了。
見過賣公司的,但沒見過賣得這麼精妙的,什麼叫空手套白狼,這或許就是最生動的解釋,只要給老闆們一個股票程式碼,一切皆有可能。
實際上,大賺的不僅是周氏兄弟自己,還有那幾家被他們收購的網際網路營銷公司的老闆,如果說有誰吃了虧,除了普通股民,可能就是接盤的郭英成、郭英智兄弟了。
郭氏兄弟為人熟知的身份是地產老闆,也不知他們當初是從何而來的靈感,會斥巨資買下佳雲科技這麼一家“廣告中介公司”。
如前所說,佳雲科技被郭氏兄弟接手之後,就再也沒有盈利過了,而隨著兩兄弟債務的暴雷,持有的佳雲科技股權也就成了抵債之物。
近日,佳雲科技釋出公告,郭英成、郭英智兄弟的股權已經被司法拍賣完畢,走完過戶手續後,郭氏兄弟就不再是實控人了。
如果僅從賬面來看,郭氏兄弟的離場很悲壯,根據佳雲科技的公告,拍賣交易價僅有2.6億,相比當初17.6億的購買成本,硬虧了15億。
而值得一提的是,就這2.6億的拍賣價,還是第五次拍賣才成功的,之前的四次都流拍了,資本市場對於佳雲科技的嫌棄程度可見一斑。
如今新老闆即將入場,佳雲科技未來又會交出怎樣的成績單,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