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大省是我國產業經濟發展的“頂樑柱”,重點城市又是經濟大省區域經濟發展的支撐點與增長極。因為政策傾斜度與資源匹配度的緣故,經濟大省的雙子星城市發展如何,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所在區域的競合關係與發展趨勢。諸多雙子星城市裡,廣州-深圳是遙遙領先的存在,已被拆分的成渝雙子星也難以企及。
省內領頭羊之爭,一定要分出高下的雙子星城市
優秀的城市,總是成雙成對地出現。縱觀國家認定的經濟大省,乃至產業大省,廣東、江蘇、浙江、山東、河南、四川,以及福建、湖北陝西等省區,不乏省會城市和實際上的本地經濟第一大市組成的雙子星城市樣板。最典型的就是廣東的深圳和廣州,山東的濟南和青島,江蘇的南京和蘇州。倒是浙江的杭州與寧波,福建的福州與泉州,GDP更高的省會城市保住了顏面。
至於四川、河南等省,雙子星城市是不存在的,被堅決執行的強省會戰略很好地保障了省會城市的首位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省內二號、三號城市的發展軌跡,資源和政策畢竟有限,需要高效投放。
雙子星城市是最好的對照組,經濟領頭羊之爭和城市地位更替密切相關,也讓所在省區的經濟底蘊更加夯實。政經地位的交錯讓省域發展重點多少有些糾結,但也確實多了些選擇。比如,山東若是沒有青島,只憑借濟南,怎麼抗衡三大都市圈的虹吸?同理,成渝的存在也讓西南地區的人力和資源不至於全面、快速流失。
反轉與沒落,雙子星城市發展格局變遷
以廣東的純一線雙子星城市深圳和廣州來看,年輕的深圳是一路“火花帶閃電”,小跑著追趕並反超了千年商都廣州,2012年時深圳GDP才第一次超過廣州,到2023年,深圳GDP已經超出廣州數千億。與之類似的還有山東的青島和濟南,江蘇的蘇州和南京,不過青島和蘇州在經濟上超過同省老大哥的時間就早得多了。老牌經濟強市與相對的弱省會城市之間互撕,是多年來大眾津津樂道的戲碼。
雙子星城市裡也有雙雙掉隊者,上世紀90年代直至新世紀初期,遼寧的瀋陽和大連,河北的石家莊和唐山還能排進經濟大省雙子星城市的隊伍前列,而今這兩組、4城的排名不論是組合還是單列都名次大幅下滑,與始終堅挺的廣深、蘇南、杭寧、青濟不再是一個序列。
可見,城市競爭激烈,強者也難言恆強,發展排名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雙子星還不夠,叢集化發展帶頭大哥越多越好
經濟大省不但易出齊頭並進的雙子星城市,更是均衡發展的典範,江蘇、浙江、山東、福建莫不如此。
有5座萬億GDP城市的江蘇,如果願意,可以排出不止一組實力強勁的雙子星城市。擁有多座準萬億城市的浙江,杭寧之外,也能排出1-2組低配版的雙子星城市。山東的煙臺進入萬億GDP序列後,對青濟為首的區域經濟大有補益,不過,山東是少數人口最多的城市進不了經濟排行前三的省份。福建除了福州與泉州,小而美的計劃單列市廈門是不可忽視的第三極,形象和級別上還超過了福州和泉州。
廣東的情況稍顯特殊,廣深這對雙子星分別以產業外溢的形式帶著東莞、佛山大步向前,但非珠三角地區實在有些帶不動。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製造業、外貿表現強勁是經濟大省雙子星城市頻出的重要原因。這些城市也順勢被賦予了更多的發展要求。注意看近兩年來對重點城市的定位表述,還是以經典的廣深為例,廣州是典型的門戶城市,深圳的最新定位也有“對外開放門戶”。此外,經濟大省也開始重拾一定程度的強省會戰略,比如要求濟南、廣州等城市更好承擔大區中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