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是機率的遊戲
紐約有位叫夏皮諾的心理醫生,他請了一批人來做兩個實驗。
實驗一
選擇:第一,75%的機會得到1000美元,但有25%的機會什麼都得不到;第二,確定得到700美元。雖然一再向參加實驗者解釋,從機率上來說,第一選擇能得到750美元,可結果還是有80%的人選擇了第二選擇。大多數人寧願少些,也要確定的利潤。
實驗二
選擇:第一,75%的機會付出1000美元,但有25%的機會什麼都不付;第二,確定付出700美元。結果是75%的選擇了第一選擇。他們為了搏25%什麼都不付的機會,從數字上講多失去了50美元。
問問你自己,如果你是參加實驗的一員,你會做什麼樣的選擇?
股票是機率的遊戲,無論什麼樣的買賣決定,都沒有100%正確或不正確的劃分。人性中討厭風險的天性便在其中扮演角色。
我們看到股民喜歡獲小利,買進的股票升了一點,便迫不及待地脫手。這隻股票或許有75%繼續上升的機會,但為了避免25%什麼都得不到的可能性,股民寧可少賺些。結果是可能有5000元利潤的機會,你只得到500元。任何炒過股的讀者都明白,要用較出場價更高的價位重新入場是多麼困難。股價一天比一天高,你只能做旁觀者。而一旦買進的股票跌了,股民便死皮賴臉不肯止損,想象出各種各樣的理由說服自己下跌只是暫時的。其真正的原因只不過為了搏那25%可能全身而退的機會!結果是小虧慢慢積累成大虧。
每次我看到中文中“套牢”、“割肉”等英文所沒有的詞彙,都要拍案叫絕。發明這些名詞的人真應得諾貝爾文學獎!這些詞語對那些不肯止損的股民的描繪實在太形象了。
假如說股票的運動只有上、下兩種途徑,所以每次買股的贏虧機會原來各是均等的50%的話,對於一般股民來說,由於人性好小便宜、吃不得小虧的心理,使得在股市中贏時賺小錢,虧時虧大錢,它就成了輸贏機會不是均等的遊戲。股市沒有擊敗你,你自己擊敗了自己。
股票與成交量漲跌的聯絡
首先要知道成交量是什麼,成交量是指一個單位時間內某項交易成交數量。在股票市場上自然就是指對股票的交易。交易又分買方和賣方。買方主導的成交量巨大,那麼很顯然會帶來股價上漲,畢竟大家搶著買總有人願意出高價。反之賣方主導的話,那麼會帶來股價下跌,這就像體育場就一個門,大家都想出去的時候,總是容易發生踩踏事件。具體來講幾種情形比較典型。
一底部放量要關注。
無論個股還是大盤,在經歷了長時間的跌跌不休後。市場對於標的股的調整有了很高的認可,於是跑去買,那麼這個時候相對於前期人氣不就起來了?那麼自然此時的成交量會相對之前會有很大的增長。股價也就被抬升了。
二高位放量須謹慎。
上升通道的個股,在市場的炒作上,股價節節升高。原先持股的人一看自己是盈利的,自然不願輕易放手。但是到了一定的高度,超脫了市場對於當前個股的定位。大家認為它只能值13元,但它卻漲到了18元。那麼很有可能在未來的某一天,大家就要開啟賽跑模式。因為不跑的話股價很有可能又跌回去,回撤幅度一大,那盈利空間就小了。這個時候也就成了頂部放量,股民跑的快!當然也不能一概而論,頂部放量不排除莊家洗盤的可能性。把小散洗出去,然後再接再厲!
三底部縮量要跟蹤。
既然有放量就肯定有縮量啊。底部區域我們總說,那什麼時候是個底呢?那麼就應該以底部縮量做為標誌。所謂底無非就是說大家都不願賣了!賣的人少沒有人做交易,就沒有成交量。成交量的萎縮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場內資金的意願。
四高位縮量戒急躁。
很多人在實操過程中,很容易情緒化。而情緒極易受到成交量的影響,因為多數人理解情緒簡單的從成交量大小來判定,沒有能注意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高位的縮量我們需要從資金的行為來理解,價格被抬高了,自然沒有人願意輕易出手。前期的套牢盤才剛有些薄利。怎麼會賣?所以成交量會相對萎縮,但是這正意味著股價上行還有空間。切記急躁,早早出手!
成交量與股票的漲跌也就這些典型,也只有這些時間節點上做交易短期內獲利才可觀
量價關係,背後反映的是市場行為,如果能看到大眾的心理,那就是更深層次的理解了。很多人看k線圖,用趨勢線、形態、指標等分析一通,感覺能預測未會怎麼走。僅僅對歷史的價格走勢進行圖形化的分析,得到的也只是歷史的規律,未必適用未來價格的走勢。市場先生不會說謊,我們若能瞭解市場先生的脾氣和性格,他就會給予我們豐厚的回報。透過圖形的表面,看到市場先生的心理,將對我們的交易會有很大的幫助。
我透過一個市場現象來進行投資者心理的解讀,就是股票成交量很低,市場價格降得卻很快。成交量很低,說明雙方的交投意願不強,持股者多數不願賣出,持幣者大多不想買入,一邊是惜售心理,另一邊是謹慎態度。市場價格跌速快,說明賣盤力量遠大於買盤力量,持股者想要快速出掉股票,持幣者則認為還未到達買入的價格,所以價格跌得會很快。股票成交量很低,市場價格跌得很急,說明在買賣雙方都不太願意交易的情況下,存量的持股投資者因為某種不利因素,而想要在短時間內出清股票,對個股形成了強大拋壓。
其實,成交量與價格的關係,本質上就是供求關係,供大於求,價格下跌,供不應求,價格上漲。原理是很簡單的,但企圖在股市裡面應用好,卻非常難,想要指導交易,則難上加難,因為股票市場訊息萬變,隨時可能遇到突發事件或者利空因素。那麼,股票成交量低,價格跌得快,一般在什麼情況下發生呢?
第一,個股遇到重大利空,持股者集體踩雷,紛紛掛低價賣出,這種情況下往往迎接投資者的是一字板跌停,賣都賣不出。舉個例子,如下圖,個股釋出年度預告,預計2018年淨利潤虧損73~78億元,個股目前的總市值不足40億元,虧損卻將近市值的一倍。持股的投資者心中暗自罵爹罵娘了,既對上市公司感到氣憤,也恐懼股價大跌。果然,釋出預告的次日,股價一字板跌停,跌停板上都是搶著掛單賣出的單子,但是沒有多少外面的投資者接盤,因此,裡面的投資者跑都跑不掉,硬是吃了個跌停,當天僅成交了914萬。
第二,個股前期累積了一段可觀的漲幅,買盤減少,獲利盤出逃,導致成交量萎縮,價格快速調整。如下圖,個股在前期上漲過程中,成交量越來越小,由買盤佔優逐步轉變為賣盤佔優,在上漲途中,隨著階段漲幅擴大,投資者恐高心理發揮作用,買入意願越來越低,直到原始的持股者獲利賣出的意願越來越強,拋壓加大,則會結束上漲的走勢,進入調整的階段。而在調整階段,個股的基本面情況未變,僅是技術性整理,所以不會引起清倉式出逃,成交量維持低量狀態,但由於承接盤還不足,速度下跌得快,這個過程一般出現在大漲後的第一次調整。
總的來看,股票縮量快速下跌,出現在下跌途中的加速和上漲途中的調整,背後的心理變化才是值得研究與分析。
抄底五要點:
1、不要一次性將手中的資金全打完,分批買入。
2、不要買許多股票,最多三隻足也,集中彈藥做強勢股。
3、所買的股票要有前底,但現在又沒有跟隨大盤創新低的股票,不能簡單地越跌越買。
4、中小盤股為首選,半年報業績預增以及大非承諾鎖倉二年的,各類題材股可重點關注。
5、在大盤上升趨勢尚未形成時,所買入的股票儘可能做些t+0或高拋低吸的操作來降低持倉成本。
"1買2T3全賣,4看上下5再買,6開始繼續按1做"口訣
含義
第一天逢低買入,稱為一買,第二天T 0,第三天全出,第四天判斷,如果收中陽,第五天可買入,如果收陰線可先放棄等待5日線回撥20日均線不破又上翹時的基準買點,收十字星的話可以再看一天,如果後一天出現跳空陽最好,基準當天也可以買,如果買不到很低的價格就第二天逢低買,口訣熟時如出現新基準則按新基準算。
五個買點基準:
買點基準1:5日均線上穿20日均線收大陽(最好是漲停板)
買點基準2:5日線上穿20日均線後出現先三陽後兩陰(三陽必賣,兩陰敢買)
買點基準3:5日線上穿20日均線後收兩陽加一陰(後一陽最好包住前面陰)
買點基準4:十日線二十日線上的跳空大陽漲停
買點基準5:5日線上穿20日均線後某天出現十字星後的跳空大陽
實戰案例:
下面再看日K線的五日線浪:
1、 5日線上穿20日線後的大陽
5日線浪的均線第一買點B1特徵就是5均線上穿20日均線收漲停或大陽。大陽後的第一天買入,前二三天最好是二三大陰。這是很重要的中長線買點。
還有一種買法是5線上穿20均線後回撥,這時5日線碰到或接近20日線後又出現漲停或者大陽線,5日線開始向上,大陽後第二天買入,這時候是第二買點B2。見下圖:
2、 20日線上出現兩陽加一陰
三天K線的兩陽夾一陰,是指股價第一天先上升。第二天下跌調整,第三天再上升,正好是一個N字波浪,背後的理論就是波浪理論。一般後面的陽線實體較大,並且包住前一根陰線比較好,兩陽一陰連起來看成一個基準,注:(中間陰線可以是1至2根小陰,不一定是一根)。見下圖:
兩陽加一陰的4種買法圖示:
熊市生存原則
第一,寧可錯過,不要做錯,當你已確認市場轉勢為調整市,那麼每次反彈的買入點都可能未來的苦盼解套點。大勢所趨,不要做無謂的抵抗,錯過了,就放了吧!只要不做錯,就是勝利。
第二,重視政府的政策訊號,重勢不重價。這是牛熊通用的理念,看看國家政策對股市的態度做大趨勢。
第三,數浪要不得。波浪的數法具有邏輯,如:有五浪上升,就有三浪下跌。未來的第一浪執行需建立在前一浪的基礎上,這種思維屬線性思維,這浪中套流,是在沒有外力干擾狀態下按股市自然狀態去執行。很明顯,在中國初生的股票市場,政策的干擾,投資者心理的波動都直接做為外力干擾市場,非邏輯性很強,所以不要簡單的浪中數浪。
第四,熊市要止損,牛市少攫損。止損便意味著割肉,割肉目的為了保命。但如果這一割肉連命都賠上了,就算了吧!現階段高位建倉的不做止損(如4200點以上的),低位建倉的要止損(如:4000以下);輕倉的不要止損,倉重的要止損;剛跌的要止損,跌深的不止損(如50%以上)。
第五,不要輕易補倉。熊市中買入被套後攤低成本,在低位買入,誰知像踏入沼澤地,越陷越深,無法自拔,補倉是無奈的選擇,是被動性的建倉,其成功率很低。因為股價每次的反彈都是暫時的修整。向下破位是最後的結果,補倉損失越補越大,像去救觸了電的人一樣,被全部擊中。
成功的投機者必須學習三點
入場時機——什麼時候入場,就像是利弗莫爾的密友、棕櫚灘賭場老闆艾德·布拉德利經常說的:"什麼時候持有,什麼時候收手。"
資金管理——千萬不要隨意虧錢,不要虧掉你的籌碼、你的倉位。一個沒有了現金的投機者就像一個沒有了存貨的雜貨店主。如果沒有了現金,那你就出局了。所以千萬不要虧掉你的本錢!
情緒控制——在進行一筆成功的交易之前,你必須制訂一份清晰詳細的交易計劃並且嚴格執行。在真正開始投機之前,每個投機者都必須制訂一份充滿智慧的作戰計劃,根據自己的性格特徵作出修改。投機者最需要控制的就是自己的情緒。要記住,推動股票市場的不是推理、邏輯或者純粹的經濟學。真正的推動力量是人性,而人性從未改變。這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本性,不是會改變的。
"除非你拿出真金白銀進行投資,否則你是不會知道自己的判斷是否正確的。"
交易經驗,不是學來的。而是,虧出來的。
我曾經看過一個觀點,說失敗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他的意思是,成功的經驗,會強化人們的好習慣。所以,成功的人更容易成功。這個說法,在股票股票等投資交易中顯然不成立,因為很多時候,交易結果是正確的,成功的。但是,這背後的邏輯可能是錯的。被錯誤強化的認知,總有一天會讓投資人付出代價。當其因此重創時,他才會深刻的理解,會深刻的思考這背後真正的邏輯,才能獲得一個有效的交易認知。
知道自己什麼情況下可能滅亡,遠比自己知道在什麼情況下會成功重要。交易是一個先求不死,再求發展的過程。所以,當投資交易者身處困境時,所獲得的經驗教訓,是交易生涯中最寶貴的財富。
不經歷幾次重大虧損,永遠不會明白什麼叫止損,不經歷連續多次的虧損,不會明白資金管理的重要性;不經歷多次的大起大落之後,永遠不會明白回撤控制的重要性。沒有人會在連續大幅度盈利之後,忽然頓悟控制倉位的重要性,因為他會恨不得自己能夠滿倉去做。
擁抱困境,吸取足夠的經驗,武裝好自己的交易認知。在困境中生存,在困境中勃發,這是交易大成必經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