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凱恩斯」,獲取投資策略!
2024年製造業表現的很好,原因很簡單,中國經濟三駕馬車中,跑得最快的就是出口,而出口中最火爆的板塊,似乎去年我們都提到了。比如積體電路、汽車及鋰電池等等,都是中國出口外貿的新主力。
然而,2025年,製造業卻有不確定性:在外,是歐美關稅施壓;在內,是行業內卷,競爭激烈。為什麼會內卷?原因很多,但只談一點,工業企業存在只進不出的情況。資本進來容易,但進了就停不下來,產能退出太難。
好訊息是,2025年政策給利好,耐用消費和裝備製造業會受益於兩新兩重;壞訊息是,如果一個行業沒有進入壁壘,那麼,當前內需刺激拉動越多,未來製造業的產能問題越嚴重。
也就是,兩新兩重若到期,行業內卷只會變本加厲。所以,2025年,投資製造業要避免一件事:避免投資低門檻、無護城河的行業。
無門檻的行業有個常見狀態,資本見有利可圖就會殺進來,資本多了就只能打價格戰,資本之間互不認輸導致內卷愈演愈烈,直到有人倒下。
當年的樓市,2018年萬達就在賣樓,政策遏制樓市無序擴張訊號明顯,可大部分房企依舊充耳不聞,甚至加速擴張,根本停不下來。那些停不下來的資本都只有一個想法:幹掉競爭對手,然後“剩者為王”。
2025,我們關注的製造業板塊大方向,沒有變化,但光伏行業被擱置,因為供過於求行業太捲了,看到了統計局公佈的一些資料,可能如今光伏產能要減半才能供需平衡。這個問題也體現在一些新聞上,比如德國電價多次負數,似乎預示著,電倉庫比電生產更重要的時代到來了。
總之,2025年的中國製造依然會有好表現。但投資人要選有護城河的股票、行業龍頭股票、高技術壁壘股票,其實這些點可以統稱為行業進入壁壘和企業競爭優勢。
如果一個行業不是資本想進就進,那麼在這個行業裡的企業一定是能賺錢的。比如航天,中國航天是國家隊的天下,商業航空這幾年在喊,但真正進入這個領域的企業並不多,所以,航天製造是有壁壘的。 閒話到此為止,接下來盤點2025年製造業的熱點板塊。
飛機製造業
商飛的C919就是中國大飛機制造的核心,瓶頸就在產能,截止24年12月,C919交付16架,第一架2022年12月,23年底的時候大約交付三架,今年顯然交付速度有所加快,C919不缺訂單,所以,只要解決產能問題,就能奠定全球三大飛機制造巨頭競爭的大格局,波音、空客和商飛將三足鼎立。
當然,商飛愁的是產能,而產能再往深處思考,其實愁的是關鍵零部件斷供,如今,航空發動機和一半的航電飛控還是進口為主。
對於這場三國演義,關注2024年發生的兩件事:一件事是波音飛機問題不斷,波音如今經營出了問題,原因是波音在疫情期間經營困難,為了降本增效,印度裔CEO穆林堡負責的董事會開始裁員省錢,原來要做的很多安全工作被砍掉了,然後就出現大量飛行安全問題,而波音董事會對管理層考核標準中,缺少安全相關考核,從而導致事故頻發,如果波音倒下,那麼中國商飛一定會補位,因為世界上的航空公司不會允許空客一家企業壟斷市場。
另一件事是潛在利空,很多人關注寧德時代和騰訊進了“中國涉軍企業”清單,但很少有人看到中國商飛也進去了,但這個名單沒有實際的限制措施,商業航空,我國進口的主要是發動機,而大飛機發動機並非軍事禁運領域,因為商業航空要的是穩定性,戰鬥機要的是爆發力,而我國比如太行發動機,是能夠支撐我國戰鬥機需要的,所以,商飛按道理不應該被限制進口。當然,這也是我對當前已知資訊的判斷,僅供參考,因為航空發動機被禁運的可能性還是存在的。
總之,C919即便沒有海外需求,國內的國產替代需求還是有的,國內國外兩開花就更好了,對此,不做過度期待,守住底線即可。
中國商飛在支線ARJ21執行上已經有成功經驗,未來C919產能爬坡難度應當不大,最大的問題,還是避免禁運,或者實現國產替代。
參考:
材料: 中航高科(預浸料,尾翼最佳化)、光威復材(碳纖維)、北摩高科(剎車產品)、撫順特鋼(起落架)、寶鈦股份(鈦材)、萬澤股份(發動機合金葉片)、潤貝航科(航材)、中復神鷹(碳纖維)。
機體: 中航沈飛(機身、尾翼、吊掛、艙門)、中航西飛(中央翼、外翼、襟翼等飛機翼為主)、中直股份(哈飛和昌飛,以機翼和起落架為主)、三角防務(部段總裝)。
機載裝置: 中航電子(航電系統)、中航機電(液壓、燃油、環控、高升力系統)、中航光電(聯結器)。
動力系統: 航發動力(發動機零部件)、航發控制(控制系統)、航發科技(發動機零部件)。
注意事項:若禁運,則會有很大的麻煩。
工業機器人和工業母機
工業母機,是製造機器和機械的機器,其實投資領域的工業母機基本等同於機床,機床的利好很直觀,兩新不要只盯著以舊換新,別忘了裝置更新,裝置更新主要提振的就是機械裝置,而機械裝置的根本,就是工業母機。所以2025年工業母機還有很大的看頭,尤其是工業母機如今正處於兩個迭代關鍵期:一個是數控,智慧的軟體迭代期,另一個是國產替代進口的關鍵期。工業母機上游供應鏈包括數控系統(腦),主軸(關節),進給驅動(四肢)和測量系統(眼),另外機床中的切削還需要刀具。
綜合看,參考如下:
整機廠: 科德數控(五軸聯動數控機床)、海天精工(數控龍門加工中心)、紐威數控(立加、臥加產品線豐富)、宇環數控(數控研磨拋光)、浙海德曼等。
主軸和進給驅動: 國機精工(洛軸)、貝斯特(絲槓)、昊志機電(主軸)、綠的諧波(轉檯)。
刀具: 歐科億、華銳精密。
數控系統: 華中數控。
需要說明兩點,一點是工業母機的很多股票和工業機器人是通用的,所以有些股票會有重複,另一點是關於上海電氣,收購了上海發那科。
發那科在工業母機數控系統和工業機器人兩個領域都有不錯的技術實力,當然,既然是上海發那科,其重點應該是工業機器人領域。
工業機器人就比較好理解了,種類很多,但大多數是流水線上那種機械臂,工業機器人主要受益於製造業尤其是汽車製造業的發展,2024年,工業機器人表現良好,主要是受益於中國汽車製造業的大幹快上,當然,2025年大機率車市會保持良好表現,因為政策面以舊換新會讓車市再發力,24年11月,車市銷售同比16%的增幅,是近年來非常少見的現象。
不過,工業機器人之後還有人形機器人等複雜機器人,人形機器人概念和工業機器人之間沒有太大不同,只不過是用更強的感知和更復雜的決策演算法模型來實現複雜行為。
相比於工業機器人,人形機器人多了AI主導的決策層和感知層。當然,投資人大可以忽略掉那些複雜的點,投資可以只管執行層,為何?因為,波士頓動力就是前車之鑑。因為不賺錢,波士頓動力反覆被各大科技巨頭甩手轉賣,波士頓動力整成“波士頓大龍蝦”。
很多人形機器人也一樣,中看不中用,國內人形機器人專案很多都指望政府採購,機器人下放個輪子,一個輪子自動駕駛車帶上個聊天AI就當是機器人,甚至乾脆遠端人力控制(春晚)。
真正的人形機器人是如今馬斯克Optimus展示的那種,倒水、折衣服、帶孩子等。所以,現階段決策和感知還沒發展起來的時候,投資只管執行層。
另外,人形機器人和自動駕駛汽車之間也有些通用,只是輪子換成腳。
參考標的如下:
伺服: 匯川技術。
減速傳動: 綠的諧波(諧波減速器),中大力德(行星減速器)、豪能股份、瑞迪智驅等
行星滾珠絲桿: 北特科技、五洲新春、恆立液壓。
電機: 鳴志電器(空心杯電機)和兆威機電(無刷有齒槽)。
感測器: 安培龍、柯力感測、奧比中光、東華測試等。
整機和代工:拓普集團、三花智控、 中堅科技、埃夫特、拓斯達、埃斯頓等。
年底,宇樹科技比較熱,但沒上市,適度關注。
汽車製造業
汽車製造業正在發生變化,由於出口內需雙向帶動,中國造車業正在步入頂峰,無論是產能也好,市場佔有率也好,技術水平也好,都是頂峰。然而,萬事都有代價,這也意味著2025年可能是汽車製造業的見頂年。
汽車製造供應鏈的股票,你不能是普選,而應該精選,所以,我做了做減法。一個步入成熟的產業,最終都有一個共同特徵:馬太效應,所謂贏者通吃,所以,要去找這麼一種股票,在汽車製造供應鏈的某個環節中,這家企業是龍頭+技術/規模護城河+競爭優勢。
2025年,從整個汽車製造供應鏈看,我給出參考:
電池: 寧德時代(業績恢復增長)。
整車: 小鵬汽車(H)、理想汽車(H)小米集團(H)比亞迪(A+H)。
充電: 特銳德。
智慧車聯網: 德賽西威、科博達、保隆科技。
智慧底盤和懸架: 伯特利、拓普集團,中鼎股份
動力總成和測試: 華依科技。
為什麼沒有列上游鋰材?因為鋰材價格有週期性特徵,行業門檻不高,新聞說如今中國鋰礦儲備世界第一,已經解決了“缺鋰”的問題,這也意味著上游的資源瓶頸已經打破。
為什麼沒有車載鐳射雷達?年底禾賽科技裁員,不是生意不行,而是車載鐳射雷達降價嚴重,因為很卷,介於自動駕駛的多感知融合方案沒有那麼快普及,國內主要是百度,國外主要是谷歌,買家太少,而賣家太多,所以,暫時只能觀察。
晶片半導體
說到晶片,其實也不是所有晶片企業都好,這裡,我們只告訴各位,2025年的半導體,只抓三個方向:
第一個方向是裝置。 我國光刻機是短板,但刻蝕機、薄膜裝置等不是,況且,光刻機有很高的技術壁壘,所以,若是中國能突破,那麼突破的企業大機率在晶片裝置製造領域企業當中出現。
第二個方向是EDA。 這個重要的不是有沒有,而是生態,一個晶片設計師,他學校裡學什麼軟體,工作中就會用什麼軟體,由於晶片是協同設計,所以,如果別人都用某款EDA而你不用,那麼很難完成工作,所以,EDA是重點,但國產EDA行不行關鍵還要看生態佈局。
第三個方向是英偉達相關。 deepseek橫空出世,讓全球震驚,我想說的是deepseek只是降低了全世界各國發展AI的門檻,並非不需要GPU,人工智慧時代,顯示卡的需求是越來越多的。A股能夠蹭上英偉達,比如銅纜聯結器,CPO,HBM儲存等等,沒道理好講,因為英偉達他牛啊。這裡要提一嘴,銅纜和CPO光模組是競爭關係,現階段還是銅纜為主,但2026年,大概會是CPO的天下,而不是銅纜替代CPO.這是由傳輸速度決定的,這就要求銅纜企業技術上跟進,切記切記。
關注標的:
材料: 南大光電(光刻膠)、容大感光(PCB光刻膠)、鼎龍股份(CMP材料)、江豐電子(靶材)、雅克科技(光刻膠、特種氣)、阿石創(靶材)。
裝置: 北方華創(刻蝕機)、中微公司(刻蝕、MOCVD、薄膜)、盛美上海(清洗、電鍍、封裝)、上海微電子(光刻)、華卓精科(鐳射退火裝置)、華海清科(CMP)、羅博特科(清洗)等。
EDA: 華大九天、廣立微。
大型製造: 中芯國際、長江儲存、合肥長鑫等。
數字IC(包括手機SOC) : 華為海思、紫光展銳、中科曙光、兆易創新。
封測(封測材料、封測裝置、封測): 深南電路、興森科技、上海睿勵、上海精測、長電科技、通富微電、華天科技、康強電子等。
GPU: 海光資訊、景嘉微、龍芯中科、璧仞科技、摩爾執行緒等。(儘管寒武紀機構雲集,但太貴了,我們給排除了)
其他(比如CPO,銅纜聯結器等):中際旭創(CPO)、 麥格米特(伺服器電源)、太辰光(光模組)、沃爾核材(銅纜聯結器)、神宇股份(銅纜聯結器)、兆龍互聯(銅纜聯結器)、新易盛(CPO)、天孚通訊(CPO)。
再次強調,國產半導體起步階段,晶片股投資屬於風險投資範疇。
工業軟體
其實工業軟體是信創的分支,我們說信創,一條線是硬體,核心就是半導體,而另一條線是軟體,核心就是作業系統、辦公軟體和工業軟體。
很簡單,政府是辦公的,國產替代當然是辦公軟體和作業系統為主,但製造業是生產的,工業軟體就是繞不過的話題。而工業軟體中,主要是設計,CAD工業設計軟體和CAE工業工程設計軟體,當然,有人說不對啊,機器控制不也需要軟體嗎?其實呢,這是上面工業機器人和數控機床的領域,也就是完整的工業企業智慧化,包括管理軟體、工業設計/工程設計軟體、工業機器人、數控機床等組成,說是從製造到智造,其實智造是多個模組組合的結果,並沒有一家企業說,我就是智造,能夠解決所有問題。對工業軟體,我們參考如下:
中望軟體(CAD)、浩辰軟體(CAD)、山大華天(CAD,沒上市)、數位大方(CAD,沒上市)、安世亞太(CAE,三板)、英特模擬(CAE,沒上市)、前沿動力(CAE,沒上市)、開目軟體(CAD,沒上市)、賽意資訊(數字化)、鼎捷軟體(數字化)。
從去年開始,我就新設了其他這個欄目,原因很簡單,一些製造業企業,從行業看,拎出來並沒有什麼大的看點,但單從一家企業來說,卻很有看點。所以,這是一個雜項,很多企業的確很有特色,平時不顯山不露水,隱形冠軍,但關鍵時刻,因為某種契機,說不定會成為寒武紀那樣的階段性大牛股。當然,這其中大部分是未上市公司,僅僅留個印象。
參考標的:
天虎工具(銑刀)、拓博爾(銑磨車)、太重榆次(柱塞泵)、凱爾達(焊接機器人)、欣弈華(真空蒸鍍機)、聚束科技(電鏡)、佳士科技(焊割)、東方電氣(重型燃氣輪機)、帕西尼(觸覺感測器)、隆華科技(ITO靶材)、方昇光電(蒸鍍機)。
另外,CES大會上,英偉達談了14家機器人公司,而其中6家是中國,包括:星動紀元、智元機器人、傅利葉智慧、宇樹科技、銀河通用、小鵬。未來適度關注即可,英偉達說好可能是因為這些企業是客戶,你看英偉達就沒說華為,但至少英偉達認證下,這些企業的技術下限還是很高的。
如果你 喜歡每天看我的文章,只要你點下面的“梅花”,公眾號就每天會推送給你了。
呂長順(凱恩斯) 證書編號:A0150619070003。【以上內容僅代表個人觀點,不構成買賣依據,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