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的第一輪爆發式增長,開始於2014年,之後新能源車企如雨後春筍般湧出。
巔峰時期一共有400多家新能源汽車製造企業。然而10年時間過去了,數百家新能源車企倒下。
到2024年底剩下的車企中擁有造車資質和品牌的,只剩下17家了,競爭之激烈,可想而知。
近兩年汽車行業持續的價格戰,無疑又加劇了車企的淘汰速度。
我們一起來盤點下有哪些名氣大的造車新勢力陷入困境,虧損破產的:
恒大系的恆馳汽車
恒大集團的多元化佈局中,汽車製造也是其中一環,早期許家印曾經投資賈躍亭的PPT造車夢,覺得不靠譜。
於是恒大就建立了自己的造車品牌恆馳,但隨著地產業務暴雷,負債2萬億,留下大批爛尾樓和供應商欠款之後。
恆馳汽車成為恒大集團為數不多,還存在商業價值的上市資產。
可惜的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許家印鋃鐺入獄,妻子跑到英國享受人生。
恆馳汽車失去了恒大集團的支援,沒有了後續的融資,加上沒有投資人和機構願意接盤。
恆馳汽車生產了少量汽車之後,就慢慢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
5年時間過去,恆馳汽車不僅沒有擺脫地產的標籤,反而在去年虧損超百億,負債超700億,失去了翻身機會,走上了破產清算的道路。
賈躍亭的法拉第未來
國內第一位網際網路造車大佬,應該算上賈躍亭,在大家都還沒有入局新能源汽車的時候,賈躍亭就開始了自己的樂視生態化反商業模式。
在國內透過PPT演講,愣是吸引了一批投資人,不斷燒錢去圓賈躍亭的造車夢想。
2014年,樂視多元化失敗之後,賈躍亭負債累累,只能跑到美國。
重新成立了一家新公司法拉第未來,並透過SPAC的反向併購,成功借殼上市。
賈布斯一邊在美國造車,一邊應付國內的債權人,但終究是錯過了國內市場的電動汽車浪潮。
10年時間,FF系列的豪華電動超跑,才交付了幾十輛,去年汽車銷量是個位數。
這樣的產銷量資料,表面看還是一家車企,實際上已經名存實亡,讓人不得不懷疑這家車企存在的真實作用。
華人運通的高合汽車
高合汽車是在今年年初宣佈停工停產,然後半年後又宣佈破產的,也是2024年新能源車企第一個暴雷的。
高合的破產根源就是一下子把自己架的太高,其背後的母公司華人運通是一家美國註冊的公司,走的是高階電動豪車路線。
但高合面對的競爭對手太強大了,特斯拉的輕奢電動汽車品牌,前有特斯拉,後有比亞迪,而同樣豪車價格都比高合低。
後面還有網際網路造車勢力崛起比如蔚來的高階車路線比高合成功得多,價格還比高合低。
等到高合汽車反應過來,開始發展主流的中端SUV車型,市場已經被瓜分得差不多了。
高合的老車主對於這種自降身價的路線,也不再買賬了。
原本沙特是計劃投資高合汽車56億美金的,但後來這筆投資並沒有落實。
導致高合陷入融資困難,汽車滯銷的困境,不得不宣佈破產。
高合汽車剛出現的時候,被稱為國內的國內的電動保時捷,但終究沒抗住價格戰。
威馬集團威馬汽車
威馬汽車2015年在上海成立,也是曾經名噪一時的造車新勢力。
其創始人沈輝,也是汽車行業的老兵,還主導過吉利和沃爾沃的併購案。
按理說這樣一個傳統車企的大牛,還是資本運作高手,造車應該不難。
但威馬還是破產了,威馬汽車雖然是新能源電動汽車品牌,但一開始就是傳統車企的經營思維。
沈輝踏踏實實的建工廠和拿造車資質,然後選擇了走中低端產品路線。
避開了與走中高階主流汽車產品路線的蔚來和理想汽車競爭。
威馬汽車起步階段就被市場消費者當作一個低端品牌,加上低端車利潤又低,銷量還不佳,最終陷入經營困境,虧損破產了。
合眾新能源旗下哪吒汽車
哪吒汽車最近因為CEO張勇的離職登上熱搜,哪吒汽車造車多年。
虧損了100多億,曾經登上過汽車銷量冠軍的位置,但很快就出現問題了。
CEO張勇,產品定位也有問題,低端車有銷量沒利潤,而且一個公司的品牌LOGO就可以花費5個億。
360的周鴻禕,渴望實現自己的造車夢,對哪吒汽車曾經伸出援手,投資了29億,但還是被哪吒汽車敗光了。
近兩年合眾新能源汽車在嘗試推動哪吒汽車IPO,想要透過香港上市,解決融資問題,讓哪吒汽車繼續經營下去。
但目前來看,哪吒汽車負債累累,品牌也沒有做起來,同樣的故事已經講了很多遍,資本市場不買賬了,上市很難。
新能源車企倒閉潮下,誰是下一個汽車界恒大?
在剩餘的十幾家新能源汽車品牌中,特斯拉、比亞迪、理想汽車和賽力斯都已經穩定盈利,面對明年更為激烈的價格戰競爭,也不會出現問題。
反之,還在持續虧損的網際網路造車勢力,虧損破產的風險還是很大的,極越汽車出問題之後,汽車圈已經有了一股寒意。
蔚來汽車和小鵬汽車雖然有美股市場融資,但一直未能盈利。
蔚來造車已經虧損970億,需要兩年後才能盈利,而小鵬汽車至今沒有盈利計劃。
合資車企中,廣汽埃安隨著廣汽集團裁員降薪,虧損14億後,已經後勁不足。
最後廣汽集團放棄靈魂,與華為深度合作,這是合資車企應對汽車智慧化的最後一搏了。
傳統車企大廠中,吉利集團是燃油車企業中整合能力居首的車企巨頭。
早期忙著整合全球燃油車產業鏈,提升國內汽車產業利潤率,反而錯過了電動化的機會。
但吉利集團後發力量很強,已經透過吉利自主的平臺,孵化了15個新能源汽車品牌,還是有希望擠入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第二梯隊的。
最近百度撤資的極越汽車,吉利集團也有投資,但管事的是百度的團隊,吉利只提供生產線。
總體來看,剩餘的10多家新能源汽車品牌,比較危險的就是一直不能盈利的小鵬汽車和蔚來汽車了。
蔚來的融資和靠山都很強,暫時還是安全的,小鵬汽車再不努力一把,很有可能就是下一個汽車界恒大了。
你覺得剩下的新能源汽車品牌,哪一家有虧損破產風險,分享你的觀點,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