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中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被曝正在對公司發起反壟斷調查,矛頭直指其應用商店政策中高達30%的佣金抽成及對第三方支付的限制。這一動作不僅折射出中國監管層對科技巨頭市場支配地位的警惕,更揭示了全球數字經濟規則重塑背景下,跨國企業與本土生態的深層博弈。
據悉,蘋果在中國市場對年收入超過100萬美元的開發者收取30%的佣金(中小開發者則為15%),這一比例顯著高於歐美及韓國等地區。例如,歐盟標準佣金率為17%,美國為27%,韓國為26%。
更為關鍵的是,蘋果在中國嚴格禁止應用外交易和第三方支付,而在其他市場則已部分開放——歐盟因《數字市場法案》要求,允許第三方應用商店和支付系統接入,韓國也透過立法迫使蘋果調整政策。這種“區域性雙標”被中國監管機構視為阻礙競爭、損害消費者利益的核心問題。
騰訊、位元組跳動等中國頭部開發者與蘋果的長期矛盾,本質上是利益分配規則的衝突。
儘管蘋果聲稱“半數中國開發者享受15%的優惠費率”,但對於依賴應用內購的超級應用(如微信、),則保持30%的高抽成。這嚴重擠壓了中國網際網路企業的利潤空間,甚至可能轉嫁至消費者。
2023年,蘋果與一度傳出“二選一”傳聞,即微信可能下架AppStore的傳言,雖未獲官方證實,卻暴露了生態主導權爭奪的白熱化。
蘋果的佣金模式正遭遇全球性挑戰。2024年3月,歐盟以濫用市場地位為由對其處以18億歐元罰款,迫使蘋果在歐洲開放第三方應用商店;美國司法部亦針對其與谷歌的預設搜尋引擎協議展開調查。
中國此次調查若落地,可能成為壓垮“蘋果稅”全球統一政策的最後一根稻草。值得關注的是,蘋果在財報中強調中國市場的重要性——大中華區佔其全球銷售額近20%,但2024年第四季度該區域營收同比下降11%,本土品牌華為的崛起進一步加劇競爭壓力。
面對監管壓力,蘋果的應對策略呈現兩難:若降低佣金率或開放支付,短期內將損失數十億美元收入。
與此同時,蘋果正加速人工智慧技術在中國應用的落地,試圖透過AI驅動的服務創新對沖硬體銷售疲軟,若反壟斷調查導致合作關係惡化,其戰略轉型或將受阻。
電科技認為,蘋果的案例標誌著全球數字市場進入規則重構深水區。監管機構不再滿足於罰款等事後懲戒,而是透過結構性干預(如強制開放生態)重塑競爭格局。對中國而言,此次調查既是維護本土開發者利益的必要舉措,也是爭奪數字經濟規則制定權的關鍵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