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上海金山區官方媒體報道,豐田汽車公司宣佈將在上海市金山區獨資設立純電動汽車及電池的研發和生產公司。隨著早先的傳言正式落地,這將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產生何種影響?豐田汽車這家在電動汽車領域行駛緩慢的鉅艦是否就此按下了加速鍵?
豐田吃海外紅利久矣
豐田作為連續多年全球汽車銷量冠軍企業,早已經吃透了海外銷售的紅利,可以說豐田的崛起和當前的地位,就是其多年來苦心經營海外市場最直接的結果。
此番“重倉”中國上海,也是這個發展思路的延續。
豐田本週三表示,其將在上海成立一家全資子公司,專門作為雷克薩斯純電動汽車以及電池的研發和生產平臺,並將於2027年開始生產。
在一份宣告中,該公司宣告將開發一款全新的雷克薩斯電動汽車,初期年產量約為10萬輛,並計劃在啟動階段新增約1000個工作崗位。這無疑是上海本地招商引資的又一次成功案例,也預示著豐田汽車正加速邁向汽車電動化這一藍海。
從歷史上看,豐田汽車的發展有兩次重大海外效應的突破,使其建立了異常堅固的品牌形象和市場佔有率。
第一次是上世紀70-80年代的世界石油危機時期,進入70年代,受兩次石油危機的影響,原油價格迅速攀升,美國地區每加侖平均油價由1970年的0.36美元上升至1980年的1.19美元/加侖,增長超2倍。
據華泰證券研報,為應對用油成本的大幅上升,美國於1975年12月簽署法令推行油耗監管,要求汽車製造商以1985年為期限將每加侖汽油平均行駛里程增加至22.5英里。
這一法令標準迫使北美車企轉向小排量車型,豐田憑藉低油耗成本佔據市場競爭高地,不斷推出緊湊級車型,躋身美國第一大汽車進口商。
看得出,節能減排技術和高效生產能力一向是豐田汽車的“殺手鐧”,可以說是嵌入品牌基因中的。
由美國市場的高效生產工藝、堅實技術底座以及成功營銷帶動,豐田汽車很快就在歐洲、拉美以及東南亞站穩了腳跟,成為幾乎每個市場的銷售最前列企業之一。而要讓豐田的銷量和實力真正再次騰飛的關鍵,則發生在中國市場。
這一次,豐田乘上的東風是中國汽車市場自1990年代開始的漫長爆發式增長期。透過與中國一汽和廣汽的合資生產,豐田不但在中國引入了在當時非常先進的生產線和生產組織方式,同時還大力引入了其在全球熱銷的各型別汽車。面對德系、美系合資車企的先發優勢,豐田做了兩個關鍵而又成功的決策。
其一是決定由發動機等零部件供應開始引入豐田的高效生產模式,整車則由排量、配置較低的入門級汽車開始,由低端車型發售逐漸向高階發售轉型。
其二是經過2000年代初的佈局,分別以一汽豐田和廣汽豐田為基礎平臺,逐步匯入全系列轎車(而後是SUV)生產線,從微型車到最高階的皇冠轎車,其所涵蓋的不同等級汽車之廣,分級之細,是很多德系和美系合資廠商所不具備的。
最典型的例子是,豐田一度在緊湊級市場中同時銷售花冠和卡羅拉新老兩代車型,再加上更低門檻的雅力士和更高定位的凱美瑞,這幾款車就充分滿足了各層次消費者的細分需求,同時成為了明星爆款。
圖片來源:華泰證券
由上圖可知,一汽豐田、廣汽豐田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從2005到2008年間一路“狂飆”,合計份額從3.7%增長到7.9%,此後便保持穩定,成為僅次於上汽通用、南北大眾的存在。
這再次說明了豐田此番發力上海建廠,無疑是品牌歷史作為的一種延續。而這回面對中國汽車領域的新一輪開放,豐田作為一個獨資方,也拿出了從未在中國進行本土化生產的最高階子品牌雷克薩斯以協同,誠意還是相當足的。
日系車的日子並不好過
這些年,由於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出現動搖,日系汽車的日子普遍沒那麼好過。
對於依然保持世界第一大汽車銷售商的豐田汽車來說,相對其本土最大的兩家對手本田和日產還是稍好一些的,但並不是其在中國市場的銷售有多好,更是其海外市場,尤其是北美和東南亞市場的表現依然更加穩定。
日本傳來的最新訊息是,此前一度正在談判合併事宜的本田和日產正式宣佈放棄合併計劃,兩家企業的發展前景再次充滿了不確定性。
其實,日系汽車這兩年的掙扎和新能源汽車在全世界,尤其在中國市場的滲透率的節節攀高是對應的。換言之,日系車企在純電動汽車領域沒有了在油車領域的強大競爭力,產品力不足,銷量上不去。
一個比較有力的說明是,2024年中國汽車的出口首次突破500萬輛,達到585萬輛,連續兩年位居世界第一大汽車出口國。而以往的第一日本則在2024年出口下降5%,進一步拉大了和中國的差距。據日媒分析,主要原因是日產汽車的銷售下降明顯,以及在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動汽車方面大大弱後於中國車企。
造成這種現象的最主要原因其實幾乎已經“眾人皆知”了,日本車企和日本動力電池企業在較早掌握了核心技術和完備產業鏈的情況下,竟然選擇主動延緩電動汽車的研發和換代。主要是沒能意識到世界汽車行業的新能源轉型會來得如此迅速,以及要照顧日本眾多傳統汽車產業鏈的工作人員和企業。然而,一步慢,步步慢,要想在新能源汽車行業翻身,日本車企就必須做出非常規的舉動——豐田在上海的出擊就是這個思路。
豐田的底氣依然足
豐田汽車公司週三將全年營業利潤預期上調了9%,這表明該公司有信心有能力抵禦任何潛在的經濟波動,包括美國發動的新一輪關稅。
豐田將截至2025年3月的本年度利潤預期上調至4.7萬億日元,而此前的預期為4.3萬億日元。
豐田公司在宣發資料中表示,上調預期是考慮到了在提高產品競爭力的支援下,公司在增強盈利能力方面取得的進展。
儘管豐田第三季度業績低於預期,連續第二個季度利潤下滑,但豐田仍做出了上述修正。
豐田截至去年12月的三個月的營業利潤總額為1.22萬億日元,比去年同期的1.68萬億日元下降了28%之多,與華爾街分析師調研中平均預期的1.42萬億日元相比也有所下降。
但從另一方面看,最近幾個季度美國和其他主要市場對混合動力汽車的強勁需求正推動豐田利潤的增長。上週,豐田剛剛公佈了2024年全球汽車銷量,達到1080萬輛,連續第五年成為全球最暢銷汽車製造商。
可見,豐田的底氣相當足。而給予公司未來更大底氣的動力源,很可能來自中國上海的新建工廠。
據豐田的規劃,雷克薩斯計劃到2035年實現全球銷售100%為純電動汽車,並計劃到2030年銷售100萬輛純電動汽車。在中國、北美和歐洲市場,雷克薩斯計劃到2030年實現銷售的所有車型均為純電動汽車。
據悉,2023年豐田雷克薩斯品牌汽車在中國市場的銷量為18萬輛,絕大多是傳統油車,且全部進口自日本。按照上述資料推算,到2027年上海工廠投產,正好是雷克薩斯的傳統油車正在被大幅替換之時,則上海廠的產能將進一步完成雷克薩斯的中國市場拼圖,或許可達十幾萬輛到數十萬輛的規模。
自從有了商業,就有無盡的競爭和謀劃,人們稱之為企業戰略。豐田的“出海”故事和當前的決策告訴我們,一家車企的發展離不開外向型的基因和對時機的精準判斷。
對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汽車市場和第一大新能源車消費市場的中國來說,完全容得下“上海雷克薩斯”電動車,而新產品的引入也勢必會引發連鎖反應,市場競爭,能者為王,不知道到2027年投產之時,又會是哪家車企“倒在”雷克薩斯面前?又或者所謂的雷克薩斯電動車完美拼圖並不是豐田想象中那麼容易?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免責宣告(上下滑動檢視全部)
任何在本文出現的資訊(包括但不限於個股、評論、預測、圖表、指標、理論、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為參考,投資人須對任何自主決定的投資行為負責。另,本文中的任何觀點、分析及預測不構成對閱讀者任何形式的投資建議,亦不對因使用本文內容所引發的直接或間接損失負任何責任。投資有風險,過往業績不預示未來表現。財經早餐力求文章所載內容及觀點客觀公正,但不保證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