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老概,一個有態度的財經自媒體。
行情一跌,大家都哭爹喊娘,實際大家只看到了一面,還有更深刻的一面沒看到!本篇就和大家好好聊下這個問題。另外本文一共四個部分,最後一部分的提示很重要,大家不要忘記。
一,究竟誰在賣?
很多人都在找下跌的理由,實際說來說去,無非是對內遊資收到限制,對外老川極限施壓,但大家有沒有想過,這些理由最終觸動了誰?
換個角度來說,就是究竟是誰在賣?事實上,從各項資料來看,連續兩天的縮量調整,賣出的主要合力是個人投資者!
從圖中不難看出,市場反彈的時候成交量是萎縮的,這好理解,大家不敢追,但是下跌的時候,成交其實是放大的,誰會在下跌的時候形成踩踏之勢,有且只有散戶。
從分時成交來看,烘托緊張氛圍,個人投資者恐慌踩踏。而正常的機構出貨,從個股分時會看的很明白。那就是,在高點忽然放量,而帶來毫無反饋的下跌。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A字殺,越後面成交越小。而這兩天的調整,越跌成交量越大,只能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有人還在吃……
二,誰是贏家?
是誰在買?當然是踏空資金。,踏空資金趁著調整,可以從容佈局買入,這裡面,既有外資機構,也有不斷賣出的內資機構。
這波上漲,從中小重組到ST板塊,漲幅都是非常喜人。但是,這裡面沒有這些資金身影。 並且,不時有外資丟擲報道。比如,外媒報道一些機構,一邊看好中概股,一邊卻不斷拋售。於是我們可以看到,這波小作文的出現,明顯帶著濃濃的酸臭味……
有的人可能還是將信將疑,實際從機構的行為來看,的的確確也是和市場的表現反映了同一個事情,雖然機構投資者的「交易行為」與散戶是完全不同的,但並不是看不出來,事實上早就有這樣的大資料統計工具了。簡單說就是:先把所有的圖中的藍色柱狀圖代表了處於「機構控盤」(PS:機構掌握了更多的交易)狀態的個股數量,很明顯,但散戶開始大肆賣出的時候,是機構在接盤,只不過大多數人看不到罷了!
這就是,先是酸臭味散發,接著製造恐慌情形,最後有資金下場接貨。這個組合拳下來,就呈現出了兩個交易日的縮量調整。
那麼對於散戶來說該怎麼辦呢?是扛住不動,其實機構的意圖很明白,需要砸出上漲的空間,你越是扛著,他越要砸盤,散戶和機構之間總有一個扛不住,而股票市場最終比的還是體量規模,所以散戶最後一定會繳械。要想能扛住,靠意志力是不夠的,如果意志力能解決問題,那麼就不會有這麼多人虧了,畢竟我們收到的環境影響很大。
所以重點是跟上機構的節奏,這才是核心!
三,如何跟上機構的節奏?
其實這也很簡單,剛才說了,機構的行為是可以用資料描繪的,那麼就盯住資料的變化就好了,比如下面這隻股票:
圖中橙色柱體為我用十多年的大資料系統裡反映機構資金活躍程度的 「機構庫存」資料,它體現機構資金交易意願, 「機構庫存」越活躍,參與交易的機構資金越多且時間越長。
圖中紅色框部分,實際就是最近很多股票的走勢,和指數的表現高度雷同,在10月8日創下短期新高後開始調整,不久之後出現了一波反彈,但是到11月上旬的時候明顯漲不過去了,之後便是一步一個臺階下跌,這時候,很容易出現股價繼續調整的判斷,但是看資料的話,就會發現,實際機構大資金積極參與交易,你賣的正是它要的,結果趁著市場低迷,直接來個漲停。
當然還有一些股票,別看股價很早創下10月8日以來的新高,但實際並沒有機構資金參與,那結果就很不理想了,看下圖:
很明顯,別看股價早早超越10月8日的高點,但實際上漲過程中,機構資金早就不再積極參與交易,結果股價很快就繃不住了!所以,看清楚機構的選擇是最重要的,而不是簡單的跑路或者不跑路。
四,特別提示
剛才說到了機構資金對投資的庇護,目前市面上很少有對機構資金的全域性部署有分析的,但實際這很重要,你要知道機構行為的偏好,你就能明白如今自己關注的焦點,這輪行情和過往完全不一樣,死守著自己的股票,可能到最後就什麼也獲得不了,看下圖:
這是11月15日的機構資金分佈圖,從圖中不難看出,一個是兩週內的資金活躍度,一個是一個月以上的資金活躍度都有提高,這說明更多的資金是涇渭分明的,要麼就是短線,否則就可以中長線,那你的股票究竟在哪一堆裡面,就要自己看清楚資料了。
本篇就聊到這裡,關注老概,隨時隨地帶給你不同視角。
宣告以上內容來自網路收集,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如有侵權,請聯絡本人刪除,同時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敬請知曉。此外,本人不推薦任何個股,不收會員,沒有社交群,也從不與任何人發生利益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