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特區,權力與傳統的交匯之地,西裝革履是這裡的通行證,資歷與人脈是這裡的硬通貨。
然而,2025年的一個普通工作日,一群身著牛仔褲、T恤,揹著黑色雙肩包的年輕人,打破了這裡的寧靜。
他們不是來觀光的遊客,也不是來實習的菜鳥,他們是埃隆·馬斯克的“娃娃兵”,帶著顛覆一切的使命而來。
這群年輕人,平均年齡不過二十出頭,有的甚至是剛從大學畢業的毛頭小子。他們沒有的“老油條”們那般圓滑世故,卻有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銳氣。他們像一股旋風,席捲了美國聯邦政府的各個部門,從國際開發署(USAID)到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從教育部到退伍軍人事務部,無一倖免。
第一幕:19歲的“駭客”與古卷破譯者
我們的故事,從一個名叫·科里斯汀(Edward Coristine)的19歲少年開始。他去年剛從紐約州萊伊市的高中畢業,成績優異,尤其擅長AP考試。他本該在東北大學繼續深造,卻走上了一條不同尋常的道路。
科里斯汀曾短暫地在一家名為Path的資料安全公司實習,卻因涉嫌洩露公司內部資訊而被解僱。如今,他擁有了教育部的一個電子郵件地址,成為了馬斯克“政府效率部”(Department of Government Efficiency,簡稱DOGE)的一員。
另一位關鍵人物,是來自內布拉斯加州的23歲軟體工程師盧克·法裡託(Luke Farritor)。他曾用人工智慧技術,成功破譯了一份古希臘卷軸上的“紫色”一詞,震驚了學術界。為了加入馬斯克的團隊,他甚至放棄了大學學業,開始學習COBOL——一種在矽谷早已過時,卻在美國政府部門廣泛使用的程式語言。
法裡託和前麥肯錫顧問瑞秋·萊利(Rachel Riley)一起,成為了衛生與公眾服務部(HHS)的“編外人員”。他們要求訪問醫療保險機構的支付系統,引發了一陣騷動。法裡託同時擁有總務管理局(GSA)、教育部和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的電子郵件賬戶,他像一個幽靈,穿梭於各個部門之間。
第二幕:15分鐘的“生死拷問”
這些年輕人帶來的,不僅僅是技術上的衝擊,更是文化上的碰撞。在華盛頓,資歷和經驗往往比能力更重要,而這些“娃娃兵”們卻反其道而行之。他們被賦予了打破常規的權力,甚至可以要求資深員工證明自己的價值。
“我的同事們正在接受19、20、21歲的大學畢業生15分鐘的一對一審查,要求他們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聯邦僱員在弗吉尼亞州北部的一次市政廳會議上說道,語氣中充滿了無奈和憤怒。
這些“審查”通常以視訊會議的形式進行。一位年輕的團隊代表會用冰冷的語氣,要求受訪者描述他們“最具影響力”的貢獻,並列出他們的技術“超能力”。有時,這些年輕人甚至不會開啟攝像頭,也不會透露自己的姓氏,這更增加了神秘感和壓迫感。
在人事管理局(OPM),這個聯邦政府的人力資源中樞,馬斯克的程式設計師們甚至通宵達旦地工作。他們靠披薩、激浪、紅牛和多力多滋維持體力,每週工作時間長達120小時。他們中的一些人,甚至在辦公室裡搭起了床鋪。
在總務管理局(GSA),另一個馬斯克團隊的據點,六樓甚至安裝了床鋪,並有保安把守,禁止外人進入。這些年輕人的穿著也與周圍格格不入,他們更喜歡牛仔褲、運動鞋和T恤,有時會外搭一件西裝外套。其中一人甚至戴著一頂印有白色“DOGE”字樣的海軍藍棒球帽。
第三幕:“恐龍”與“馬斯克鼠”
文化衝突在所難免。那些在政府部門工作了幾十年的資深員工,對這些年輕人的“指手畫腳”感到不滿。一位程式設計師甚至公開稱聯邦工作人員為“恐龍”。而人事管理局的一些員工,則私下裡稱這些年輕人為“馬斯克鼠”(Muskrats)。
在USAID,馬斯克的團隊帶著裝滿膝上型電腦和手機的雙肩包抵達總部,要求查閱財務和人事記錄。週五,十幾個人一直工作到深夜,靠著大量的咖啡提神。第二天,該機構的網站就癱瘓了。
在教育部,多達16名團隊成員被列入了員工名錄,其中包括多年來一直擔任馬斯克助理的Jehn Balajadia。
第四幕:爭議與質疑
馬斯克團隊的行動,引發了巨大的爭議。他們的身份被嚴格保密,只有在他們向政府官員索要資訊和訪問許可權時,才會逐漸浮出水面。這種不透明的操作方式,在政府部門極為罕見。除了那些從事機密或情報工作的人員外,公職人員的姓名通常不會保密。
馬斯克的一些盟友表示,保密是必要的,以防止團隊成員成為攻擊目標。一些團隊成員甚至試圖從網際網路上刪除自己的資訊,包括簡歷和社交媒體賬戶。
當他們的名字被新聞媒體曝光後,他們受到了網路偵探的審查。馬斯克聲稱,曝光他們的身份是一種“犯罪”,X平臺甚至刪除了一些帖子,並暫停了那些公開他們身份的賬戶。
25歲的前X員工馬爾科·埃萊茲(Marko Elez)因在X上發表種族主義言論而辭職,但馬斯克隨後表示將恢復他的職位,並得到了總統和副總統的支援。“我們不應該獎勵那些試圖摧毀他人的記者。”副總統JD Vance在X上寫道。
第五幕:“第二次美國大革命”
這場由馬斯克及其“娃娃兵”發起的行動,被一些人稱為“美國第二次大革命”。在X平臺上,馬斯克回應了一條稱這項努力為“第二次美國大革命”的帖子,他寫道:“是的。而且非常需要。”
CNN的一篇報道標題也直接點明瞭這一點:“‘Second American Revolution’: The team behind DOGE’s government overhaul”。
民主黨參議員在一封致白宮的信中表達了擔憂:“沒有向國會或公眾提供任何資訊,說明DOGE正式僱用了誰,DOGE在什麼權力或法規下運作,或者DOGE在向其工作人員和代表提供似乎不受限制地訪問機密材料和美國人個人資訊之前,是如何審查和監控他們的。”
非營利組織“公共服務夥伴關係”(Partnership for Public Service)的總裁兼執行長馬克斯·斯蒂爾(Max Stier)將DOGE的行為描述為“矽谷世界的體現,‘先破壞,再修復’。我們應該擔心,政府不是一家科技初創公司。為了修復而破壞它,在公共部門是一個可怕的模式,因為人們會受到傷害。”
尾聲:未完的“革命”
馬斯克的“娃娃兵”們,仍在華盛頓的權力走廊中穿梭。他們的行動,是會帶來一場期待已久的變革,還是會引發一場無法控制的混亂?
這場“革命”的結局,尚待書寫。但可以肯定的是,這群年輕人,已經在美國政治的舞臺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們的故事,充滿了戲劇性、爭議性和不確定性,就像一部正在上演的電影,吸引著全世界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