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美國工業技術和創新巨頭國際公司(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宣佈,其董事會已完成由董事長兼執行長柯偉茂(Vimal Kapur)一年前啟動的全面業務組合評估,決定將自動化(Automation)與航空航天技術(Aerospace Technologies)業務完全分拆。
上述計劃結合去年十月該公司宣佈的先進材料業務(Advanced Materials)分拆方案,霍尼韋爾將形成三家獨立的上市公司:霍尼韋爾自動化(Honeywell Automation),霍尼韋爾航空航天(Honeywell Aerospace),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
霍尼韋爾的分拆是在激進投資者埃利奧特投資管理公司(Elliott)推動下進行的。去年11月,埃利奧特宣佈已累計持有霍尼韋爾50億美元(約合365億元人民幣)的股份,成為後者最大的活躍投資者,並提議拆分霍尼韋爾業務。
對於拆分進度預期,霍尼韋爾表示,先進材料業務的拆分預計在2025年年底或2026年年初完成,自動化板塊和航空航天技術板塊的拆分預計在2026年下半年完成。
霍尼韋爾董事長兼執行長柯偉茂說,形成三家獨立的行業領先公司建立在已經打下的強有力基礎之上,這將會讓每家企業追求適合自身的增長戰略併為股東和客戶釋放重大的價值。
霍尼韋爾的此次拆分是國際巨頭紛紛分拆業務板塊的一個縮影,2021年,通用電氣宣佈被一分為三、東芝“一拆三”、強生“一拆二”。2024年,跨國化工巨頭杜邦宣佈“一拆三”。而這些拆分的背後則是投資者對於多元化企業的不信任和對於投資回報的訴求。
行業巨頭一拆三
霍尼韋爾創立於1885年,目前業務板塊分為航空航天科技集團、智慧建築科技集團、能源與可持續技術集團、智慧工業科技集團。最新的財報資料顯示,2024年,霍尼韋爾銷售總額384.98億美元(約合280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其中,霍尼韋爾航空航天業務主要為波音等公司生產發動機和駕駛艙系統,2024全年銷售額為154.58億美元(約合1127億元人民幣),約佔霍尼韋爾同期總銷售額的40.2%。智慧工業、智慧建築和能源與可持續板塊的銷售額佔比分別為26%、17%和16.7%。
在通用電氣(GE)、美國鋁業等製造業巨頭拆分後,霍尼韋爾也是當前美國為數不多僅存的多元化工業集團之一。
對於部分激進投資者而言,目前霍尼韋爾的經營和財務情況並不能滿足他們的胃口。
埃利奧特投資管理公司作為美國最知名的激進投資者,投資金額超過700億美元,其素來以透過大量買入某隻公司股票並試圖干預經營著稱,曾試圖強行收購接管美國西南航空進行業務改組,也曾在大量購入星巴克股份後要求管理層出售星巴克中國股份。
在去年購入了超過50億美元的霍尼韋爾股份後,其致信董事會表示:“在過去五年裡,執行不均、財務結果不一致以及股價表現不佳,削弱了霍尼韋爾創造價值的強勁記錄。”
埃利奧特表示,過去的綜合集團結構已不再適合霍尼韋爾,分拆航空航天和自動化業務可以在未來兩年帶來51%-75%的股價收益。顯然這次,霍尼韋爾選擇了接受這個建議。
據估計,分拆後的獨立公司霍尼韋爾自動化在2024年獲得的收入規模約為180億美元;霍尼韋爾航空航天的收入約150億美元,將成為最大的上市航空供應商之一;先進材料專注於可持續發展的特種化學品和材料領域,年收入接近40億美元。
埃利奧特等激進投資者認為,在噴氣式飛機產量增加以及飛機製造業的積壓訂單推動下,霍尼韋爾航空航天業務正在經歷強勁增長,在獨立上市後將獲得更高的估值。
霍尼韋爾接受提議的重要背景則是看到了通用電氣拆分業務後再資本市場的優異表現。
2023年1月,通用電氣醫療裝置業務GE HealthCare獨立上市,其航空航天、能源業務隨後在2024年4月獨立上市,標誌通用電氣正式完成分拆。
截至當地時間2月6日收盤,通用電氣拆分後的三個獨立上市公司航空航天、能源和醫療保健市值分別為2208億美元、1014億美元和和398億美元,加起來的市值幾乎是通用電氣在2022年一家公司時的四倍。
而反觀霍尼韋爾,在2023-2024兩年間,霍尼韋爾股價漲幅為7%,大幅跑輸同期標普指數55%的漲幅,這顯然很難讓霍尼韋爾的投資人們滿意。
在官宣拆分前,霍尼韋爾現任管理層進行了一系列操作,試圖透過剝離部分業務的形式來避免大規模的拆分,從結果上來看最終依然未能避免現在的拆分結局。
多元化企業的末日?
霍尼韋爾的拆分是近年來大企業紛紛拆分的縮影,而引發這一系列拆分的標誌性事件則是通用電氣的拆分。
作為曾經世界最大的企業,市值一度高達6000億美元的通用電氣,多元化曾經是其發展的最大發展理念,其業務更是一度高達覆蓋60多個行業。
然而隨著傳奇CEO傑克韋爾奇的卸任,通用便迎來了逆風,先是911事件嚴重打擊了通用的保險和航空業務,隨後的2008年金融危機更是對通用的金融業務造成了重大影響,儘管時任CEO採取了大量措施開源節流,依然難掩頹勢。
2023年,通用官宣拆分,專注於航空,醫療和能源領域,史上最標誌化的多元化大型企業落幕,也引發了諸多跟隨者們的思考,我們是否還需要大型多元化集團公司?
從資本市場角度來看,通用分拆後的股價強勢表現給了巨大的示範效應,包括強生,東芝,杜邦,3M等公司紛紛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在近兩年推出了拆分計劃。
然而紐約投資研究公司Boyar Research研究了246項企業分拆案後發現,大多數情況下,結果都令人失望。大型企業在分拆頭一年的股價表現通常不錯,但五年後,大約只有略多於三分之一的企業表現優於標普500指數,而母公司在分拆後的五年裡大多表現不佳,總體來看,母公司的股價落後於股指。
其中惠普公司的案例最為典型,惠普在2015年宣佈一拆二,誕生了專注生產印表機和PC的惠普公司以及專攻伺服器、儲存、軟體服務和雲端計算解決方案的惠普企業(HPE)。惠普這兩隻股票最初都跑贏了標普500指數,但五年後,HPE的表現遜於標普500指數。
不過,對於激進投資者而言,買入集團公司股票,推進拆分,獲利出局已經成為了一個比較模式化的賺錢套路,拆分後即便企業經營並不如預期,依然有很大的機會獲利出局。而對於大型企業,尤其是工業巨頭來說,拆分確實可以讓自己輕裝上陣,但是拆分還是多元化除了資本市場因素外,似乎並不是決定企業發展的核心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在工業巨頭紛紛拆分的背後,科技公司則反其道而行之,大量併購搞集團化:Meta收購了太陽能無人機製造商Ascenta和虛擬實境公司Oculus等企業。亞馬遜收購了媒體公司米高梅和全食超市等公司。谷歌一直在涉足從智慧手機、眼鏡到自動駕駛汽車和播客的各個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