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後三天,A股的行情很炸裂。
滬深300漲了1.98%,中證500漲了4.38%,中證1000漲了4.93%;
創業板漲了5.36%,科創50漲了6.67%;
恒生指數漲了4.4%,恒生科技漲了8.9%。
但踏空的人不少。
有一部分人是因為為了躲避下跌而賣出,結果踏空了。
還有一部分是因為滿倉了紅利板塊而踏空。
相比而言,滿倉紅利的人會更難受。
因為不僅沒漲反而下跌了1.23%。
此外,那些重倉在金融和消費上的人也有很強烈的踏空感。
因為看著別人今年都有收益了,自己今年的虧損還在擴大。能不難受嗎?
關於踏空,我跟大家分享一些乾貨。
我一直都在我社群跟小夥伴講,牛市最大的風險是踏空,最好不要空倉。
人都有損失厭惡的心理傾向。
通俗的講就是見不得賬戶有一點回撤。
如果出現回撤,就總覺得是煮熟的鴨子飛走了。
這種得到後又失去的感覺比從未得到還要差。
因此,很多人都在故意躲避下跌。
但你必須注意,一旦你空倉躲避下跌,就有很大的機率會踏空上漲。
事實證明,大部分散戶都在重複的犯著這個錯誤。
實際上,避免這個錯誤並不難,只需要你不要過度貪婪,既不滿倉也不空倉就可以了。
我們在不同的位置匹配上適合的倉位,然後就可以翹著二郎腿看戲。
股市不管怎麼波動,我們都能最終賺到錢。而且獲得一個平均收益並不難。
但人們總想著滿倉迎接上漲,空倉躲避下跌,這就過分貪婪。
你當時有多貪婪,未來就會有多恐懼。
二、風格過分偏科
很多人喜歡把風格做得很極致。
比如,滿倉科技或者紅利之類的。
這又是另外一種貪婪。
不僅想滿倉迎接上漲,還想滿倉買到漲得最好的品種。
這次反彈,紅利就表現很差。
但紅利真的差嗎?
並不是,只不過紅利有一個風險,那就是,當市場偏好很高時,大家就去追逐那些有故事可講的成長股或者科技股了。
紅利就不受待見了,不少資金可能還會賣掉紅利去追科技。
當然,如果你持有足夠長的時間,就會發現紅利還是非常香的。
年化收益率高於12%,且波動率很低,持有的過程不會心驚膽戰。
但一說到長期持有,這就是散戶的老大難了。
如果你是滿倉持有紅利,當紅利不在風格上時,你可能想死的心都有。
曾經就多次出現過股市漲,而紅利不漲的情況。
比如,2013年到2014年;2019年等。
持續的時間都在1年多。想想這多折磨人吧。
我們不可能提前知道未來走什麼風格,所以風格上做一定的分散也是必要的。
這能幫助我們克服人性。
由於風格上沒有絕對的偏科,那麼無論未來是什麼風格,我們總能吃到肉。
而且也不用擔心啥時候風格會轉換。千萬別想當然的認為自己能做好風格輪動。
不過缺點就是,投資組合不可能短期內暴漲。
我們得適應慢慢變富。
實際上,慢慢變富的人,最終都賺到錢了。而企圖一夜暴富的人,大都在血虧。
三、扛不住上漲
由於市場調整的時間通常都比較長。
所以我們會經歷很多次起伏。
每次漲上去又跌下來,大家就有被騙炮的感覺。
被騙炮幾次後,就會形成條件反射,漲一點就要賣。
而且嘴裡還一直嘀咕:A股就是這個死樣,漲起來一定要賣,否則保證坐電梯沒商量。
其實大部分人都是這種想法。
但別忘了,牛市最大的風險是踏空。
即便你做對了幾次小波段,一旦你踏空拉昇行情,收益立馬就會跟別人拉開很大的距離。
股市的騙炮其實就是在引誘你亂動!!!
不多折磨你幾次,你怎麼會上當呢?
人們在被套的時候都能死扛到底,但上漲的時候,大都是扛不住的。
也就是說,被敵人拿皮鞭抽,依然能不做叛徒。
當敵人找來美女在你身上爬一爬,你立馬就叛變了。
四、學不會的絕招:不動
投資有一個絕招:不動。
聽起來很簡單,但執行起來,無比困難。
這裡請注意,不動的前提是我們的倉位合理。
在高點的時候滿倉還不動,這就是找死了。
同理在低點的時候空倉不動,這就是典型要踏空的節奏。
多少倉位合理因人而異,我不在這篇文章裡深度討論。
當我們倉位合理的時候,只要市場沒有出現過度的波動,就應該持有不動。
可別見到一點風吹草動就著急買賣。
想想看為啥散戶在過去的三年熊市裡虧這麼多?
還不就是因為剛開始走熊的時候,就開始大批次的補倉。
結果股價來了個腰斬或者膝蓋斬。
同樣的,牛市裡照樣一大群人虧錢,還不就是因為亂動。
因為總是被誘惑著去賺蠅頭小利。
當然,不同的方法都有不同的“不動”。
真正的“不動”指的是,在我們的投資體系沒有觸發買賣訊號前都應該不動。
而人們總是被情緒裹挾,隨意的動來動去。
也就是說,我們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操作是因為被情緒裹挾,還是因為我們的策略給出的訊號。
我看到這麼多人這麼執迷於看別人的預測,就知道大部分人是沒有自己投資體系的。
那麼大部分人的動基本上就是亂動。
五、總結
關於踏空,我們要知道:
1.牛市最大的風險是踏空;
2.股市會用各種方法誘惑你亂動;
3.踏空源於過分貪婪:總想滿倉迎接上漲,空倉躲避下跌;
4.防止踏空的一種方法是做好倉位管理;
5.防止亂動的方法是建立適合自己的投資體系,不要被情緒干擾。
未來市場會如何波動,我們都不可能知道。
但應對得當,波動就是最好的朋友。
我在我社群中主要就是分享這些應對之道,而不是胡亂猜漲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