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朵財經觀察
撰文丨華劍
美國人的“變臉速度”,實在也太快了吧!
最近,先是大筆一揮,在2月1日簽署行政令,對中國商品加徵10%關稅,還取消了中國價值低於800美元小額包裹的“最低限度”關稅豁免。
新規一出,中美跨境電商圈瞬間“炸鍋”,每天從中國運往美國的數十萬個包裹需要繳稅、提供更多資訊,繁瑣的報關程式讓跨境電商從業者直接“崩潰”。
然而,劇情極速反轉。僅僅一週後,白宮就宣佈恢復中國小額包裹免稅待遇。如此反覆無常,如同小孩子過家家,美國政府“朝令夕改”淪為“國際笑柄”。
美國郵政也沒好到哪兒去,就在前不久,先是宣佈暫停接收中國包裹,隔天又“打臉”恢復接收,這反覆橫跳的操作,真讓人摸不著頭腦。
美國為啥要在關稅政策上這麼折騰呢?說白了,就是想拿到更多“籌碼”,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特朗普大概想著透過加徵關稅,既能增加財政收入,又能給本土企業“保駕護航”,結果卻被現實狠狠上了一課。
美國海關在執行新關稅政策時困難重重,面對從中國進口的海量小額貨物,根本沒有完善的制度來處理。就像一個沒經過訓練的新兵,突然被拉上戰場,完全不知道該怎麼應對。
中國電商企業在美國的火爆發展,也是讓美國政府頭疼的一個重要因素。像Shein和Temu這些電商平臺,深受美國消費者喜愛,訂單量呈爆發式增長,透過“最低限度”關稅豁免條款進入美國的包裹數量激增。
根據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的資料,2024財年有13.6億件貨物走這個豁免通道,和2020財年的6.37億件相比,翻了快一倍。
美國政府一看,這麼多包裹都免稅進來,那可不行,必須得加徵關稅。但他們卻沒考慮到,自己的海關係統根本吃不消這突然增加的工作量。
所以就上演了這出“朝令夕改”的鬧劇。而鬧劇背後的關稅戰,傷害的可不止中國跨境電商企業,美國本土的零售和物流業也跟著遭殃。
要知道,美國零售企業嚴重依賴從中國進口的各類商品,關稅政策的突然變動,必然導致進貨成本大幅波動,而一些小型零售商甚至因無法承受成本增加而面臨倒閉風險。
而原本順暢的供應鏈,因為政策的頻繁變動變得混亂不堪。繁瑣的報關程式大幅延長了貨物運輸週期,運營成本直線上升不說,光是港口嚴重積壓的貨物,就夠他們頭疼一陣子了。
既然老美在貿易政策上反覆橫跳,那咱中國可不會在一棵樹上吊死。正所謂東邊不亮西邊亮,中國貿易“朋友圈”在不斷擴大,便是最好的佐證。
比如,2023年,中國和東盟雙方貿易額接近1萬億美元,中歐超過8000億,中非也有2600億。中國新能源汽車在歐洲更是“圈粉”無數。
更何況,中國還有不少關稅反擊大招,包括對應加稅、出口管制、立案調查等。“敵不動,我不動,敵若動,打七寸!”所以就在美方10%關稅正式生效當天(2月4日),中方一口氣打出五記組合拳予以反制,精準且疼痛。
最近一段時間,我們的外交部發言人反覆提到“貿易戰沒有贏家”“合作才能共贏”,可老美偏不聽。看來川建國還沒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
事實上,特朗普迴歸後推行的關稅政策,就像是一場經濟“自殺式賭博”。且不說美國製造業能不能迴流,短期內,或許能滿足部分民眾虛榮心,但從長遠看,美國GDP可能會縮水、物價飛漲、失業率上升、消費市場萎縮、企業競爭力削弱,還會引發全球貿易摩擦,美國全球經濟引擎的地位也將岌岌可危。
到時候,川建國同志面臨的恐怕不僅僅是支援率下降的問題了。
(文章來源:花朵財經觀察)
*本文基於公開資料撰寫,僅作資訊交流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