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一個小紅書博主@daidai 的帖子,她說自己總是排斥做“明知道對自己有益的事”,在非常重要的事情上總是拖延,她不是啥都不做,而是去做別的次重要的事情。
比如,她有個重要的面試,前期也投入了很多精力和時間去準備,已經通過了三輪,結果到最後一刻,她明知很重要,可就是動不起來。
這個話題引發了5萬多網友的點贊,可見在拖延症這件事上,大家都深有共鳴。
為什麼明知道這件事做了對自己有益,我們還會止步不前呢?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拖延症背後的心理機制,以及如何戰勝拖延症。
從定義上來講,拖延症指的是個體在需要完成某項任務時,故意推遲或迴避,儘管知道這種行為會帶來負面後果。
幾十年來,心理學的研究已經表明:拖延症並不是簡單的時間管理問題,而是一種心理功能障礙。
當一個人在“明知道對自己有益的事情”面前止步不前,可能有以下3個原因。
1.心理動力不足
面對一些很棘手的工作,特別是需要耗費很大精力才能完成的事情,因為當下能量不足,所以我們的大腦會傾向於維持現狀,用一些短期的愉悅來對沖遠期的不安,比如刷手機、短影片、購物網站等,以此來抵消自己的焦慮。
2.掉入完美主義的陷阱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告訴我們,人人都有追求卓越、自我實現的需要。
但我們可能在不自覺中為了滿足社會對成功的高標準,而將自己推向過度追求完美的邊緣。
因為害怕達不到完美,從而躊躇不前,最後發現自己連第一步都沒有邁出。
3.不知道如何開啟任務的第一步
萬事開頭難。
很多時候,拖延者並不是不想做,而是不知道怎麼做。
TA們可能會對著一個任務連續盯著好幾個小時,腦中思緒萬千卻不知道如何下手,因為太想做好反而加重焦慮,導致更加拖延。
1.先“完成”,再“完美”
你需要摒棄對完美的執著,如果你計劃太多或者想法太多,就容易掉進完美主義的陷阱。
空想全是問題,做了才有答案。
學會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允許自己犯錯,並珍視每一次進步和成長,才有可能靠近你的目標。
2.一個粗糙的開始就是最好的開始
你永遠不可能100%做好準備,執行力才是破除迷茫的關鍵,要緊的是果敢地邁出第一步,對與錯先不管。
允許自己先做一堆“垃圾”出來,才有變廢為寶的機會。
而且大多數時候,你做的只是你以為的“垃圾”,別人做的真不一定有你做的好。
3.把一個大任務拆成多個小任務
嘗試把要做的事情列出一個清單,將任務視覺化。
再把大任務分解成若干小塊,每完成一小塊就給自己一些獎勵,即時獎勵可以增加成就感,減少拖延的誘惑。
4.設定明確的目標和時間限制
明確的目標和時間限制可以減少拖延,緩解焦慮。
你可以適當利用一些時間管理技巧,來幫助自己完成一些重要而有益的事。比如番茄鍾工作法,以25分鐘為一個工作週期,中間短暫休息,幫助保持專注。
人人都會拖延,人人痛恨拖延,關鍵在於我們如何面對和克服它。
真心建議大家不要排斥做“明知道對自己有益的事情”,在明知對自己很重要的事情上,學會克服“拖延”。
畢竟,比起“拖延”本身,“拖延帶來的焦慮”才是更可怕的。
如果你還是不知道如何開始改變自己,可以試試學習心理學。
透過察覺自己“拖延”背後的心理機制,對“症”下藥,我們可以更好地克服拖延,或者更好地處理拖延帶來的後果,讓生活變得更加高效和有序。
此外,越早了解和學習心理學,你就越能認識真實的自己,瞭解你和自己、和他人、和這個世界的關係,從而更好地經營好自己的生活,這對我們過好這一生是十分有利的。
當然,學習心理學,你還能找到自我實現價值的「另一種可能」——做一名助人渡己的心理諮詢師。
只要你是:
大專學歷及以上;
對心理學感興趣,業餘喜歡關注一些心理學話題;
想從事心理學相關職業,既能充實自己,又能幫助別人……
你都有機會進入這個行業,開啟助人助己的道路。
懷揣諮詢師夢想的你
還不快來「執業心理諮詢師培養計劃」
從[0] 到 [1],助你成為諮詢師
↑點選圖片,新增壹心理規劃師↑
①專業顧問1V1職業規劃
②全套108頁《心理諮詢師入行手冊》
③1份心理諮詢師執業地圖
編輯:嚕嚕
圖源:pexels
*學習效果因人而異,由於學習積極性、投入程度等因素可能有所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