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尹薇 曹宇悅)“此前,絕大多數被確診非急性硬膜下血腫的病人只能接受開顱手術,或者進一步觀察、等待,只有很少一部分病人能應用到腦膜中動脈栓塞這一微創創新療法。而此項研究釋出之後,有望很快改變指南。”11月24日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上海長海醫院)臨床神經醫學中心主任、腦血管病中心主任及創傷中心主任劉建民在接受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採訪時表示。
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臨床神經醫學中心、腦血管病中心及創傷中心主任劉建民(右)正在手術。受訪者供圖
11月21日,一項中國團隊醫學研究成果登上國際頂級醫學學術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該研究透過在中國12個省份31家分中心進行的開放盲終點、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證實腦膜中動脈栓塞這一創新療法可以顯著降低非急性硬膜下血腫患者的復發、進展與死亡率。
劉建民介紹,非急性硬膜下血腫是一種亞急性或者慢性的疾病,是老年人最常見的疾病之一,早期診斷困難,傳統治療方法通常是透過開顱手術引流或清除血腫並結合藥物治療,但複發率仍高達10%~20%,且致死、致殘率也較高。
劉建民表示,隨著神經介入技術的快速發展,國內外的專家開始探索透過阻斷非急性硬膜下血腫的出血來源——腦膜中動脈,來阻止血腫進展和降低複發率。國內外採用腦膜中動脈栓塞微創手術的探索性治療越來越多,但這一技術是否安全有效,全球範圍內報道的結果並不完全一致。
在此背景下,由上海申康醫院發展中心、國家神經疾病醫學中心(華山)及全軍腦血管病研究所(長海)指導,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毛穎教授與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劉建民教授領銜,攜手國內31家神經外科及腦血管疾病中心,開展了4年嚴謹的高質量前瞻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Magic-MT),證實腦膜中動脈栓塞能有效降低血腫進展至手術需求的比例及術後復發和死亡風險。“我們已完成針對5個重大臨床問題的高質量研究,其中3個與常規經驗相符,另外2個則相反,這凸顯了臨床實驗和循證醫學的重要性,我們必須依據科學證據而非僅憑個人經驗來治療病人。目前,我們還有14項MT系列研究正在進行中。” 劉建民說。
“我認為這項研究不僅是將介入技術從傳統腦血管病應用到創傷性腦血管病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還為所有的創傷救治提供了新思路。不管是顱腦、胸部、腹部還是骨盆創傷,都伴發不同程度的血管損傷,以前醫生都是等傷員的出血達到手術標準再進行開刀干預,現在我們希望透過早期介入干預血管損傷,儘早終止出血,阻止持續出血導致病情進展,減少不必要的手術風險,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致死致殘率。”劉建民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