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尹薇 張瀚允)“可降解封堵器就像一把傘,傘面撐開後連線缺損的邊緣。植入後,心臟自身的組織在其表面生長,慢慢將缺損修復,封堵器也會逐漸降解直至消失。”
11月29日,在上海市兒童醫院心臟中心,接受上海首例房間隔缺損可降解封堵器植入術的13歲患兒順利出院。12月2日,該患兒的主刀醫師、上海市兒童醫院心臟中心副主任朱宏斌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不同於傳統的金屬封堵器,該例手術中使用的可降解封堵器採用高分子生物材料,將於植入後6個月開始降解,1年後基本消失,降解為水和二氧化碳。
11月25日,上海市兒童醫院心臟中心為一例13歲患兒進行房間隔缺損可降解封堵器植入術。醫院供圖
“過去許多家長出於對孩子心臟中終身攜帶‘異物’的恐懼,最終還是選擇外科開放手術,給患兒帶來了一定的身體創傷。”朱宏斌醫師介紹,房間隔缺損傳統的治療方法包括外科開放手術和微創封堵,其中微創封堵具有無切口、無需體外迴圈和心臟停搏、恢復迅速等優勢,可降解封堵器降低了植入後引發遠期併發症的風險,大大減輕了家長的擔憂。
可降解封堵器對植入技術是否有更高的要求?朱宏斌表示,植入後的“鎖邊”環節是關鍵。“只有將封堵器牢牢鎖定在房間隔的邊緣,保證不脫落,才能避免引起血栓等併發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手術全程在心臟超聲引導下進行操作,避免了傳統封堵手術中數字減影技術(DSA)引導帶來的放射性輻射,也要求手術醫生和超聲醫生有較高的技術和良好的協作配合。”
朱宏斌提到,目前房間隔缺損可降解封堵器的適用範圍是直徑5毫米至15毫米之間的房間隔缺損,患者年齡需要在8歲以上。“首例接受手術的小患者在術後第二天就恢復了自由活動,目前已經順利出院,康復狀況良好,之後我們會進行定期術後隨訪,保持長期追蹤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