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認知!
魚肉,作為餐桌上的常客,富含營養,被視為健康的代名詞。
然而,你可能不知道,有些魚吃多了,反而可能成為健康的隱患!
在享受魚肉美味的同時,你是否留意過那些潛藏的致癌風險?
一、研究發現:魚是大腦和心臟的“超級食物”?
魚肉不僅是日常膳食營養重要來源,多吃魚還可能讓你更聰明。去年浙江大學和山東大學研究員就魚類攝入與大腦健康問題進行研究,根據《科學》上刊發的內容來看,魚類中含有的不飽和脂肪酸歐米伽-3,可以幫助腦細胞代謝,有益於大腦功能,因此認為吃魚對大腦有益。
同年12月,《迴圈》期刊上也發表了一項關於魚肉與健康的研究,研究員透過4萬多平均年齡在62.7歲的不同國籍人群進行長達12.3年的隨訪,對比在近親有心血管病史的情況下,歐米伽-3脂肪酸EPA/DHA攝入不足的人會增加40%以上的心血管疾病風險,但如果攝入充足風險則只是增加25%。
因此總結,有心血管病史的高危人群更要多吃魚,特別是油性魚,這種魚含有的不飽和脂肪酸“歐米伽-3”較高,比如常見的沙丁魚、鱒魚、鯛魚、大馬哈魚和金槍魚等深海魚都適合多吃。
二、高發是因為魚吃太多?真假的?
魚肉多吃會致癌,這個說法其實最早是源自於布朗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發表在《癌症病因與控制》期刊上的一項研究資料解讀,研究員透過統計491367名受試者魚肉攝入情況與惡性黑色素瘤以及原位黑色素瘤的發病風險,發現兩者呈現出驚人的正相關,因此認為吃魚會致癌風險。
然而事實上該研究只是觀察性研究,統計的資料不能直接推斷吃魚與致癌之間存在因果關係,有人認為這個結果可能是由於海洋汙染,增加的致癌風險。
而在《國家癌症中心雜誌》也同要提到過一項關於吃魚太多與結直腸癌發病風險的研究,據悉研究員透過調查8.8萬人不同飲食習慣與風險變數,發現經常吃魚的人患癌風險更高。
其實這個結論也不完全準確,致癌的不一定是魚本身,也可能是人吃的方式不對,比如鹹魚、醃製魚、烤魚等烹飪形式帶來的致癌風險。
但是魚身上有一個部位是絕對不能吃的,那就是魚膽!魚膽中含有很多有毒物質,像膽酸、氫氰酸等,相同劑量下,毒性比砒霜還高,誤食可能造成肝腎受損,嚴重可能致死,所以網路上所謂的“魚膽明目解毒”是不可信的。
三、打死不能多吃的3種魚,吃一口癌近一步
其實所謂的魚肉致癌,真實原因可能不出在魚身上,而是我們吃的不對,比如以下3種魚,都含有致癌物,但很多人經常吃。
1、中式鹹魚
也就是很多人家裡常見的醃製魚,透過魚用鹽醃製曬乾後,可以增加儲存時間,雖然很下飯,但這種魚醃製過程卻疊滿了毒性buff。比如醃製過程和脫水工藝中,就可能產生亞硝酸鹽,人吃下後在胃酸的作用下,會反應生成致癌物亞硝酸銨;
另外鹹魚本身鹽分含量高,容易無意中增加鹽分攝入,還會增加胃炎、胃潰瘍風險。其次晾曬過程把控不好,也會容易導致鹹魚滋生細菌或者發黴等情況,一旦出現黃麴黴素等致癌物,人攝入後也會增加致癌風險。
2、煙燻魚
煙燻魚就是在醃製魚的基礎上多了一道燻烤的工藝,導致這種魚不僅含有亞硝酸鹽等有毒物質,還可能引熏製過程產生苯並芘等有害致癌物。這種物質進入人體後會引發DNA基因突變,增加癌症的風險。尤其對胃的損害性高,多吃容易引發胃癌。
3、魚生
吃魚生是寄生蟲感染最常見的渠道,特別是淡水魚生,生存環境中各種動物糞便彙集,寄生蟲更是無可避免,其中的肝吸蟲人在食用後還會被寄生,引起膽管阻塞、膽汁滯留,很多人因此出現膽管炎和膽結石,嚴重還會進一步發展成肝硬化、肝癌。
順德第一人民醫院就曾做過相關調查,發現經常吃魚生的人患癌風險是不吃魚生的人1.63倍。
其實魚肉正常食用營養價值是很高的,建議容易烹飪選擇煮、蒸或燉等方式,儘量選用新鮮正規渠道來源的魚肉食材,降低危害物質的可能。
參考資料:
[1]《多吃魚對身體好,但這3種魚最好少吃!最後1種有致癌風險》.人民日報.2024-08-14.
[2]《4種魚已被列入“致癌名單”,吃多了會致癌?告訴你真相》 .廣東疾控.2024-07-23.
[3]《癌症高發是因為吃魚太多?真正要少吃的是這4種魚!》.健康時報.2023-07-18.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