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尺二
來源 | 帆書樊登講書(ID:readingclub_btfx)
網上有一則爆火的圖文,名為《被逼瘋的家長》。
影片用AI畫出了父母和孩子眼裡的對方。
當媽媽在嘶吼的時候,孩子眼裡的媽媽成了怪獸。
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媽媽的眼裡孩子成了一頭小豬。
佛曰:“物隨心轉,境由心生。”
其實媽媽還是那個媽媽,孩子還是那個孩子。
只因低層次的父母,看到的全是孩子的缺點。
而高層次的父母,卻是看到孩子的需求。
教授李玫瑾說:“孩子的行為,基本上就是父母行為的一個折射,折射出父母的水平。”
很多父母沒有看到自己的問題,卻反而責怪孩子。
其實孩子是何模樣,父母就是何模樣。
我遇到過這樣一對母子。
當我跟孩子做學習諮詢的時候,他永遠都在東張西望。
我知道,孩子其實根本沒有在聽。
因為我還沒說完,孩子已經在自說自話。
媽媽見狀,責怪孩子不認真聽講。
可當我跟孩子媽媽溝通的時候,她自己卻同樣也在東張西望。
此時,孩子拉著媽媽的衣角,喊著肚子餓。
而這位媽媽則自顧自地擺弄著桌上的學習資料。
她依舊用無視的態度對待孩子。
這次偶遇,讓我看到孩子從媽媽身上學習到了“無需專心”。
這位媽媽從未認真審視過自己,也不曾感受孩子的需求。
她的教育系統,只會進入惡性迴圈。
著名翻譯家、文藝評論家傅雷先生深知父母對孩子的影響。
在《傅雷家書》中,他寫過一封全是提醒兒子生活細節的信件。
他提醒兒子在國外,要對人禮貌、用餐要知禮儀、與人相處要注意心態......
甚至細到手不要插大衣口袋、脫大衣要一起除去圍巾、說話時手要垂直、刀叉不要掉盤下等等。
其實,這全是傅雷先生遇到過、看到過的問題。
他還怕兒子嫌棄囉嗦,特別寫到:“我是你的柺杖,你有需要的時候就拄一下,不需要了就扔了就行了。”
傅雷先生敢於暴露自己的問題,也主動去了解孩子的個性。
他把自己過去的錯誤,當做兒子的教科書。
讓自己成為兒子的鏡子,而不是絆腳石。
兒子傅聰當時在國外讀書,知道父親的初心,嚴格遵從教導。
不讓自己輸了中國人的骨氣,表現出國人該有的樣子。
很贊同一句話:“你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自己就要去做什麼樣的人。”
孩子就是一張白紙。
你想在這張白紙中作什麼畫,全在於你。
當用心去了解孩子問題背後的原因時,你會發現,那是我們自己的問題。
也只有當我們瞭解自己,才能學會如何教育和糾正孩子。
學會了解孩子,看見自己,與孩子一起成長。
2021年有則新聞,深圳一男孩,因為做作業被媽媽罵,想滴血驗親。
去年又有則新聞,一名家長因為陪孩子做作業,氣到住院。
網上也流傳著各種家長陪孩子做作業被逼瘋的段子。
在《中國中小學寫作業壓力報告》中,75.99%的家庭因為寫作業問題發生過矛盾。
不僅寫作業,諸如孩子磨蹭、不收拾、玩遊戲等等行為,都會引起父母的怒火。
父母們統一的反饋是:“孩子不省心,孩子惹得我情緒不穩定,孩子讓我發火......”
《家庭的覺醒》中說到一個觀點,讓父母發火的不是孩子,是他們的恐懼。
醫療顧問利波尼斯說:“思考過去或未來,是人們對這個世界感到心煩意亂的、僅有的兩種方式。”
其實父母的恐懼,來自於過去的經驗,以及對未來的不可控。
當孩子有“不當”行為時,父母會不自覺地聯絡到自己的經歷。
例如做作業時題目不會,考試就不會做。
考試做不出來,成績就會不好。
成績差,就會考不上理想大學。
考不上理想大學,未來就會找不到好的工作。
沒有工作,就會養不活自己,不會受到尊重......
一連串的焦慮,讓父母把問題災難化,從而導致情緒爆發。
他們擔心的其實是孩子的前途,卻沒有關注孩子此刻最重要的需求。
《傅雷家書》中有一封信是來自父親的愧疚。
傅雷先生在年輕的時候,也經常為兒子的學習發怒。
到了40歲,他對自己做了深刻的反省。
他承認自己的教育失當。
傅雷認為,人格才是最主要的,知識和技術都是次要。
之前一味地將自己認為對的投射在孩子身上,那是不該。
認識到什麼才是對孩子最重要的,讓孩子掌握獨立且正確的人格,才是正道。
當他直面自己後,就有了《傅雷家書》中,對兒子的一段道歉。
“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遠對不起你,我永遠補贖不了這種罪過!”
父母往往害怕孩子跌入自己踩過的“陷阱”,擔心孩子沒有美好的未來。
實則,是父母自己還沒從以前的困境中走出來,更沒有足夠能力去掌控未來。
當父母總將憤怒歸因於孩子,你才發現,我們其實憤怒的是自己的無能。
也只有當我們勇敢去面對自己的不足,才能突破自我,給孩子帶來希望。
學會面對恐懼,改變自己,與孩子一起走得更遠。
英國廣播公司有一則報道,控制慾越強的父母,培養的孩子長大後心理健康狀況越差。
這項研究訪問了共2000人。
調查範圍覆蓋青少年時期、中年時期以及老年時期的心理健康狀況。
研究發現,父母的控制不僅限制孩子的獨立性,還影響孩子日後的自我身份認同。
而很多父母卻捨不得給孩子成長的自由,讓孩子每日活在惶惶不安的控制之中。
我有一位同事,每天上班除了敷衍地做完本職工作,其餘的時間就是看監控和打電話。
不能想象的是,她時刻都在監控著的,是她自己的孩子。
只要一發現孩子在家沒有在看書,沒有好好吃飯,沒有乖乖睡午覺,她就會拿起電話開始督辦。
是的,我用的是“督辦”一詞。
就像老闆督辦我們工作一樣,幾點幾分孩子你需要去做什麼。
我甚至已經聽到電話那頭孩子的崩潰。
而她卻對我說,因為孩子身體不好,所以才要多“照顧”。
而這種沒有喘息空間的“照顧”,卻讓她自己三天兩頭請病假,孩子隔三差五咳嗽發燒。
工作中她找不到方向,育兒中她找不到自己。
更是讓孩子跟著她,每天活在壓力之下。
《操控型父母的內心世界》中,吳娟瑜老師從不同家庭教育中,探索管孩子父母的潛意識。
她提到很多不願意放手的父母,其實是不自信、空虛與迷茫。
很多父母因為失去了對自己的控制,才用控制孩子,去保有自己的安全感。
他們總企圖去改變孩子,讓孩子變成自己期待的模樣。
莫言說:“不要輕易去改變不可能的人和事,其實這世上你什麼都無法改變,你唯一能改變的只有你自己。”
父母不願意對孩子放手,也不願意期待自己。
他們反而把所有期待都放在了孩子身上,以愛之名“綁架”孩子。
而傅雷先生不一樣。
他給兒子的家書中,從古詩詞聊到到音樂,從生活聊到到學習,從婚姻聊到育兒......
每一封都是他跟兒子的一番探討。
又似提醒,又似詢問,又似交流。
他甚至還請教過兒子音樂的問題。
亦師亦友亦父子。
這是對兒子的愛,也是對自己的愛。
不束縛兒子,也不束縛自己。
很多父母並沒有給孩子成長的空間成長,讓孩子無法從錯誤中學習。
而孩子慢慢地就無法在挫折中得到鍛鍊,培養不出堅強的意志。
當父母抱怨孩子軟弱的時候,你才發現,其實懦弱的是我們自己。
只有當我們相信自己,才能葆有活在當下的勇氣,為孩子保駕護航。
學會放手,做回自己,成為孩子的英雄。
樊登老師說:
如果你和孩子交流的過程當中,你覺得痛苦、生氣,那就是做錯了。你只有覺得愉快,你陪伴孩子的這種共同的成長,才是對的。
家庭不應該是傷人的,家庭應該是鬆弛且快樂的。
在成為父母之前,我們也沒學習過。
所以,我們無須自責。
因為誰都不是天生知道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父母。
但真正成為父母后,卻不能以沒有學習過為藉口去逃避問題。
我們更應該擔起孩子榜樣的責任,努力成就更好的自己。
只因我們要為自己,也為孩子去披荊斬棘,與孩子一起開出一條鬆弛且自由的人生之路!
作者 | 尺二,來源:帆書樊登講書(ID:readingclub_btfx)。
主播 | 雲灣,暖心寶哥,每晚用聲音伴你入眠。
圖片 | 視覺中國,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