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本840頁厚的“磚頭”,卻能在半年內印3次,這就是由頂尖學者帶來的關於中國古典藝術的至誠之作——《溪山清遠 : 中國古代早期繪畫史》。
作者高居翰教授被學界譽為海外中國藝術史研究的一座高峰,早年的系列著作經翻譯引進後,他在中國讀者中幾乎成了明星人物。
本書豆瓣評分高達9.4分,學者評價這是高居翰向中國繪畫舉起的“堂吉訶德的長矛”,網友盛讚此書“體量巨大,敘事宏闊,又能落實於一幅幅畫作的細部,開合有度”。
與晚年的貢布里希一樣,高居翰把中國繪畫視為除歐洲之外,世界上唯一綿延千年,涵容多種藝術流派和藝術家,產生了大量傑作,並最終取得高度成就的視覺藝術,是唯一可比肩歐洲文藝復興的偉大藝術傳統。在這種傳統中,眾多畫家個體於數百上千年間,前赴後繼、通力合作,就如同一個整體,只為讓自己筆下的形象接近自然之景。
透過細讀畫作和作品比較,高居翰展開對中國古代早期繪畫史的系統敘述。其講述以西周晚期、秦漢至宋代美術史為主線展開,重點關注唐宋繪畫,特別凸顯了宋代繪畫的發展高度。
本書能夠彌補知識缺憾,擴充套件人們對中國古代早期繪畫史的世界意義和價值的認識。而強調觀看的樂趣,倡導從畫作本身出發的視覺研究,也是作者對中國繪畫史方法論和歐美藝術史研究的一種反思。
高居翰能言善辯,講述生動且富有激情,融廣博的學識和細膩敏感的閱畫經驗於一體,並穿插其多年親身經歷的藝術鑑藏與美術史界的交往故事,知識量與資訊量巨大。本書論題開放而耐人尋味,對繪畫史的諸多問題提出了新穎思考,也引發學界廣泛討論。
一部視覺化的中國繪畫史
過去三年的新冠疫情,令網路影片講座成為人們日漸熟悉的學術傳播方式。倒回到21世紀第一個十年,已年屆八十的高居翰就已有這樣的雄心,且以精心的準備來做他所謂的“視覺化”的中國繪畫史。兩個美術史系列影片講座成為高居翰學術生涯中被觀看得最多的成果。
將影片講座以書籍形式出版,看起來像是一種“復古”——把對美術史的“觀看”轉換成“閱讀”,但這本紙質出版物非常好地保留了影片講座中影象豐富的特點,很好地展現出了對中國繪畫的“視覺化觀看”。
而相比於有些冗長、沒有字幕、偏重線性表達的影片講座,書籍的形式自有其優勢:
影片中一閃而過的圖片,在書中可以被讀者長久地注視、細覽。自由地翻閱書頁,前後對比、查詢,讀者們可以更方便、更直觀地感受作品之間的關係,也更容易把握高居翰學術觀點之間的聯絡。
更不用說本書的翻譯工作做得非常細緻,對影片講座進行了很好的整理、考訂和補充,準確而清晰易懂,彷彿高居翰的聲音在字裡行間閃現。
高居翰致力於創作一部視覺化的中國繪畫史,以大量存世畫作為重心,以樸素生動的敘述和敏銳細膩的解讀把作品串聯成相對完整的線索。他以帶領大家觀看作品的方式展開對中國繪畫史的講述,書中配圖近1500張,頗像一部圖史。
由影片整理、翻譯得來的這本書,有兩種讀法:一種是作為一部文字翔實、圖版精美的中國繪畫通史去讀,可著眼於書中對繪畫史知識的敘述;另一種則是當作一本高居翰的學術論著去讀,把它放在高居翰的學術生涯中來體會。
在閱讀的時候,我們可以將兩種讀法結合起來,你會發現高居翰像一位熟悉的友人,在和你交流、爭論,想要迫不及待地和你分析新發現,你會被他“腦洞大開”的解讀折服。
講述古畫“被發現”的歷史
“即便是研究中國繪畫史的專業人士,也能夠在這本書中發現新鮮的材料。”中央美術學院黃小峰老師如此評價。
高居翰一直留意尋找和發現中國古畫作品資源,他於1980年編的《中國古畫索引》就是一部引領性的著作。比如書中《柳蔭嬰戲圖》扇頁就頗為有趣,高居翰顯然見過並留下了彩色照片,這也許是他在古董商或拍賣公司那裡發現的作品。
高居翰眼光出眾,常能很快捕捉到作品的特殊之處,他在解讀南宋《觀潮圖》時注意到,“遠處江岸呈現彎曲形態,呼應了扇面形狀,當時的畫家並沒有地球是圓的這個概念,但構圖確實奇特有趣。”
[宋]佚名:《觀潮圖》,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藏
高居翰的系列影片講座將副標題落腳在“中國早期山水畫”,但他花了很多工夫來講人物畫、花鳥畫,因此書籍出版時副標題改為“中國古代早期繪畫史(先秦至宋)”是準確的。
大學教師在課堂上常常需要利用幻燈片及一些實物進行教學,還要會舉例子、打比方,甚至需要講一些帶有“八卦”性質的逸聞趣事,高居翰就是如此。在中國繪畫的“八卦”中,作品的收藏、買賣等情況是很引人關注的一個方面。書中,高居翰除介紹各公立博物館的收藏外,還提到了許多歐美博物館及私家收藏中國古畫的情況。
透過高居翰的講述,你會發現,每一件作品進入現代學術史的過程,都值得我們重視,不少名作都有一部“被發現”的歷史。一件件作品出現在市場上,或被忽視,或被珍藏,或被改頭換面,或被塗脂抹粉,它們是經由不同學術背景的人一遍遍講述,最終才進入了美術史,構成我們今天所知的中國繪畫史。
比如傳為五代周文矩所作的《重屏會棋圖》,是高居翰 20 世紀 60 年代初在佛利爾美術館工作期間重新發現了它的價值,他請人重新裝裱畫作,為該作品下一步展覽和出版打下了基礎,高居翰認為這個版本比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版本時代更早。
[五代]周文矩:《重屏會棋圖》,原本已經失佚,現存摹本,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五代]周文矩:《重屏會棋圖》(傳),佛利爾美術館藏。
比如南宋佚名畫家的《月夜雙舟圖》扇頁,是高居翰在日本東京的古董鋪裡發現了它,並推薦給了多家博物館,最後由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的李雪曼買下。
高居翰自己的收藏也多有這樣的奇遇,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南宋《花蝶圖》扇頁,高居翰是在東京的畫商處買到此畫,當時畫作破損嚴重,他便請裝裱修復師進行清理修復,令畫作煥然一新,書中便收錄了《花蝶圖》扇頁修復前後的對比圖。
高居翰對許多古畫的發現與收藏曆史津津樂道,這並不是多餘的,而是反映出一種滲透在他學術思維中的參與和反思精神——現代學術和現代學者透過自己的眼光和行為,不斷地塑造和改寫中國繪畫的歷史。
求索中國繪畫的發展線索
這本書可以說是高居翰學術研究的集大成,他的幾個治學思路在本書中體現得更為清晰。最主要的一個思路是“中國繪畫的發展史”,他所關注和討論的是中國繪畫究竟是以怎樣的線索發展的,這是一種對於宏大敘述的興趣。可以說,高居翰的觀點已經清晰地體現在兩個影片講座的標題上。
先秦至南宋繪畫的講座以《溪山清遠》為標題有兩層含義:“溪山清遠”既指他最喜愛的畫家之一夏珪的一件名作,也指對自然山水美景的欣賞。高居翰認為,中國早期繪畫的發展史是一部逐步達成對自然世界完美再現的歷史,一代代藝術家的創造力都是以表現自然世界為中心的。
[宋]:夏珪《溪山清遠圖》(區域性)
涉及元明清時代的晚期繪畫史的講座,則以《凝視往昔》為標題,其中也有兩層含義:第一層是指清代石濤《廬山觀瀑圖》中主人公觀看瀑布的姿態,這件作品曾被選為整個影片講座的主海報;第二層是指一種藝術發展的模式——不是以對自然的表現為核心,而是以對藝術史的追溯為核心。高居翰借鑑他的老師羅樾的觀點,認為元代以後的繪畫可以稱之為“藝術史的藝術”。
高居翰在本書的導言中提及了影響自己的三位前輩——羅樾、島田修二郎、王季遷,他們分別代表了塑造中國繪畫研究的三大傳統:以德國為代表的西方藝術史傳統、日本京都學派的漢學傳統、中國的鑑賞學傳統。
三個傳統在高居翰身上共存,雖然偶爾也可以看到彼此的衝突,但總體來說融合得十分成功。高居翰遊刃有餘地遊走在三大傳統之間,從這個角度來說,亦可稱高居翰為一位中國美術史的古典大師。
談一談你所瞭解的高居翰
分享你對中國繪畫的獨家感受
一位優秀留言讀者將獲贈此書
溪山清遠 : 中國古代早期繪畫史
(先秦至宋)
作者:高居翰(James Cahill)著 張堅 等譯
中國藝術的“超級寫手”“辯論家”、海外中國藝術史研究高峰——高居翰教授畢生心血匯聚之作,一本獻給普通讀者的藝術通史。
-End-
觀點資料來源:(黃小峰)《光明日報》2023年3月18日第12版,原題為:《走進高居翰的中國美術史:溪山清遠 凝視往昔》,轉載及合作請發郵件:[email protected]。
走進中國繪畫高光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