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句古話:“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隨著數字技術的進步,知道天下事似乎也非難事。不過,正如魯迅先生所諷刺的,其實“秀才雖出門,不知天下事”,因為秀才只有秀才腦袋和秀才眼睛,對於天下事哪裡看得分明,想得清楚。
一方面,全球化時代下的天下事越來越和每個人息息相關,另一方面,由於知識爆炸、資訊繭房、極端言論等的影響,個人對天下事的認知,很難說是客觀、準確、公正的。
其實,天下事正是國際關係所關注的,國際關係遠在天邊又近在眼前。它看似距離我們十分遙遠,是政治家之間的縱橫捭闔,是外交官之間的唇槍舌劍,然而,國際關係又與我們每個普通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
在這個時候,北大社這本《國際關係通識》的出版就顯得恰如其時,它由淺入深全面展示了國際關係學科已取得的成就和最新研究成果,貫“通”理論、歷史和現實,使人們對國際問題的關注不再只是茶餘飯後的閒談。
《國際關係通識》新書釋出及研討會現場
左右滑動檢視該書目錄
政治家和外交家所商討和決定的事情不是他們個人之間的私事,而是決定著你我前途與命運的國家大事。探究國際關係就等於探求人類生存之道,在這個紛繁複雜的時代,糾正對國際關係的一些錯誤認識,早已迫在眉睫。
國家之間如何相處?
國際關係遵循哪些原則?
國家實力決定一切?
大國在國際關係中有哪些作用?
弱小國家何以生存?
對外政策是國家的理性選擇嗎?
外交是不是越強硬越好?
國際法有用嗎?
如何看待聯合國的作用?
全球化為何會出現逆轉?
全球治理的前景何在?
面對極端言論
不能將世界拱手相讓
在資訊爆炸和知識過剩的時代,有幾種極端言論在國際關係輿論場上尤為突出:
如居高臨下:既看不起合作伙伴,似乎他國的發展都來自中國的恩賜和施捨;也看不起競爭對手,似乎其他國家在任何領域都不堪一擊。
如暴力至上:“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內”成了不少網友談及國際關係時的口頭禪,似乎只要兵強馬壯就可以肆意妄為。
如盲目仇外:輕則強調“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重則隨意彈幕海外博物館“涉及中國的藏品都是搶的”,哪怕是現當代文藝畫作也不例外。
長期在這些言論的忽悠下成長,自然難以對國際關係產生正確客觀的認識。這背後反映的恰恰是專業供給與受眾需求之間的落差。
一方面,隨著中國的崛起和國際局勢的變化,人們對國際關係的知識需求增長,國際關係越來越成為大眾關注和討論的熱門話題。
另一方面,網際網路時代索提供的資訊並非都是真實和專業的,國際關係領域充斥著各種虛假資訊和極端言論。
《國際關係通識》正是朝著糾正人們對國際關係錯誤認識的方向的一種努力。書中大量引用閻學通、王逸舟、秦亞青、時殷弘等學界大咖的著述,既源於他們學術水平高、作品質量好、論著金句多,也是對學界前輩耗神費力正本清源、激濁揚清的致敬。
對國際關係的極端情緒和對國際關係學的偏差認知,是一種不可忽視的社會現象。《國際關係通識》為普及國際關係學的專業知識作出了些許貢獻,但這遠遠不夠,提升大眾的國際關係素養需要學術圈、媒體界等社會各界力量長期不懈的努力。
國際關係
與我們每個人緊密相連
國際關係的目標是求得安全、避免戰爭和減少苦難,但始終不脫離芸芸眾生的生老病死、普羅大眾的福祉疾苦。天下大事與個人命運緊密相連。
個人安全和國際關係中的戰爭與和平息息相關。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和戰爭武器殺傷力的不斷提升,戰爭中死亡的平民數量激增。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士兵與平民的死亡數之比是6:1;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士兵與平民的死亡數之比則是1:2。
二戰結束之後,世界進入核武器時代。在廣島和長崎落下的兩顆原子彈使近20萬人瞬間灰飛煙滅。在這種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面前,人類不堪一擊。
諸多非傳統安全問題和全球性問題,如恐怖主義、氣候變化、公共衛生等,也逐漸成為影響人類安全的新因素。
個人和國家的發展也與國際關係緊密聯絡在一起。經濟全球化促進了世界各國之間的貿易往來、投資和生產分工,許多人都指望靠世界經濟的強勁發展和世界貿易的繁榮興旺來養家餬口、創新創業。
個人的日常生活也受到國際關係的深刻影響。四十多年前,大多數中國人難以想象他們會因國門開放而可以享受到世界各地的美食和文化產品。
國際關係與我們的生存和發展密切相關,因此,學習和掌握國際關係基本知識,瞭解國際關係的現狀和發展趨勢,樹立全球意識、具備全球視野,不僅是一個人的興趣,還應當成為這個時代人們需要具備的基本素質。
生活在21世紀的中國人,瞭解和學習國際關係還有著與其他國家民眾不同的深層意義。中國崛起堪稱當前最引人關注的國際大事,有人甚至認為一超多強的格局正在向新的兩極格局轉變。當對國際事務有更多發言權的時候,中國對世界安全和發展也就承擔了更多責任。
當代國人固然要關心本民族的前途和命運、維護本國的利益,更要關注人類共同的命運與未來、具有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如果不能很好地瞭解世界和國際關係,我們就難以成為合格的大國公民。
《國際關係通識》一書也努力把關注點聚焦在我們每個普“通”人身上。書中不乏大國興衰和體系變遷這樣的宏大敘事,也大量涉及權力博弈和經濟起伏的論述,但其出發點和切入的角度都是普通民眾的“獲得感”。
國際關係
需要以平和理性的態度來討論
在網路輿論場上,“站隊不站對”的極端不理性行為時有發生,國際關係領域特別是熱點時事問題的討論也不能倖免。
國際關係有大量的問題確實需要討論甚至辯論,但討論不能變成吵嘴罵街、人身攻擊和上綱上線,正如魯迅先生所說“辱罵和恐嚇決不是戰鬥”。
討論問題特別是學科懸而未決、富有爭議的重大問題,更是通識著作應有的責任。《國際關係通識》一書所有部分都以提出問題開篇,每章最後都留下一個問題作為思考版塊。比如“什麼理論最靠譜?”“世界權力的轉移有可能和平進行嗎?”“國家實力可以測量嗎?”“國際法能改變國際關係嗎?”“世界能否實現‘永久和平’?”……
這些問題未必是國際關係最疑難、最重要、最持久的課題,但確實都還沒有標準答案,都值得學科研習者們繼續去深思和討論。
更關鍵的在於,用什麼樣的方式去展開討論?中國古代哲學倡導“致中和”,陳寅恪先生認為對古人之學說應具“理解之同情”,錢穆先生提出對本國曆史要飽含“溫情和敬意”。
生而為人當然不可能不受情緒影響,也會有愛憎傾向,但在一本通識著作中涉及學科重大問題時,則始終用平和理性的態度來介紹這些問題的緣起和重要性,對比闡釋不同時代、不同學派的回答,也適度提出未來深化討論與研究的見解。
談談你在國際關係方面的閱讀體會
2位優秀留言讀者將獲贈此書
《國際關係通識》
作者:邢悅 詹奕嘉 著
本書全面展示了國際關係學科已取得的成就和最新研究成果,將高度簡約的理論與鮮活的事實聯絡在一起,為讀者提供了思考和研究國際問題的多種視角。
-End-
觀點資料來源:《國際關係通識》
轉載及合作請發郵件:[email protected]
正道不孤,邪道不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