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之前看到一個熱帖“給媽媽買羽絨服,媽媽讓我給哥哥買”,頗為感慨。
題主一次偶然間看到一位阿姨穿的羽絨服很好看,心裡想著媽媽和阿姨的體型相差不多,就也想著新年給媽媽買一件。
碰巧題主媽媽打來了電話詢問孩子的情況,題主就提起自己準備給她買一件外套。
然而,完全出乎題主意料的是,題主媽媽直截了當地讓題主別給自己買,說是自己穿以前的衣服就行。
緊接著,題主媽媽說道:“要買就給你哥哥買一件吧。”
聽到這句話的瞬間,題主心情低落到了極點。對於題主而言,給媽媽買衣服和給哥哥買衣服,哪怕是花一樣的錢,卻是完全不同的事情。
其實,題主自己的衣服也不多,就連自己女兒的衣服也沒捨得買,唯獨想給媽媽添置一件新外套。
腦袋裡迴盪著媽媽說的讓自己給38歲的單身哥哥買衣服,題主的眼淚忍不住掉了下來。
很顯然,題主母親的作為,傷透了題主的心。
也許題主媽媽有她的理由,但無論如何,題主媽媽在未肯定題主的關愛之前,轉而將女兒的好意嫁接到兒子身上,這樣的行為頗為傷人。
就如心理專家馬歇爾·盧森堡所說:
“也許我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語言,確實會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2
之前看到一個熱搜。題主剛工作一年,有了存款後便第一時間想著給媽媽買了條金項鍊。
當題主拿著買到手的金項鍊,腦海中就浮現出媽媽收到它時的笑容,這讓題主激動得整晚睡不著覺。
原本題主是想給媽媽一個驚喜,奈何忍不住的題主第二天便和媽媽影片,告之了此事。
結果讓題主難以預料的是,媽媽聽後瞬間變臉了。
先是斥責題主給她買東西為何沒有事先徵求她的意見,緊接著又責備題主掙點錢就亂花。
當題主在手機這頭聽到媽媽劈頭蓋臉的一頓罵後,自己再也按耐不住了,大聲地說:
“掙了錢給你買個金項鍊,以為你高興呢,沒想到是這樣,你和奶奶一樣都是掃興的人,就知道愛錢。”
說完,題主就結束通話了電話,那一刻她心裡有無數對媽媽的怨言。
當冷靜一段時間後,題主決定把金項鍊郵寄回家了,但以後再也不會給媽媽買任何東西了。
現實中,有太多父母,習慣性否定孩子的好意,他們信手拈來,彷彿否定成了習慣。
作家胡夫蘭德說:“世上一切不利的影響中,最能使人功敗垂成的,往往就是過度的情緒。”
久而久之,原本親密的關係,就會在彼此的否定中,慢慢漸行漸遠。
3
網友@小白一次帶著父母出國旅行。碰巧遇到紅眼航班,父母卻毫無怨言。
父母甚至打趣地說:“能夠半夜在機場看見隨處酣睡的老外也是一種別樣的人生體驗。”
後來到了旅行地,網友把所有沒見過的美食都買來給父母嚐嚐,哪怕一些食物並不合父母胃口,但父母總是笑呵呵地說“至少我嘗過是什麼味道了。”
後來一次去香港,因為當地消費比較高,題主不自覺地花了不少錢。
父母見狀,一邊寬慰她“窮家富路,別太省著了”,一邊在回家之後偷偷給題主打了一筆錢。
因為跟父母外出心情總是格外的明朗,題主無論吃了什麼好吃的東西,她都會帶父母再去嚐嚐;無論看到什麼好玩的旅行地,題主第一時間就想到帶父母去。
相互往來之間,彼此的感情也更加深厚,是親人,也是朋友。
漸漸的,題主也樂於將生活中的瑣事與父母交流,彼此交換想法,尋求最佳答案。
記得有句話說得極好:“所謂事故,換一個視角看,或許就是故事。”
當父母放下眼裡所謂的事實,試著看見孩子所關注的情緒,許多事故也就變成了美妙的故事。
所以,多一些肯定,少一定否定;多一句讚賞,少一句責備;多一些換位,少一些自以為。
許多時候,人與人交往最好的養分,莫過於你能夠看得見他人。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