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 進入十一月,國際教育領域的“神秘組織”公立國際部們實則開始“暗流湧動”。北、上、廣、深等地的一些公立國際部已經拉開明年招生“搶人大戰”的序幕。“開放日”“報名通道”提上日程。緊跟其後,教培機構紛紛熱賣“備考國際部加試攻略”。然而,隨著“教育消費降級”的加劇,公立國際部,尤其“二三梯隊”正在面臨前所未有的惶恐,“內傷”逐漸顯露。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頂思 (ID: idingsi)
文丨Zoey 編丨Thea
公立國際部“江湖排名”動盪,
怕被拋棄的“三梯隊”
北京海淀家長林有君(化名)的孩子在某公立國際部就讀,她的圈子裡,幾乎都是來自不同國際部和國際學校的家庭。正所謂“你我本無緣,全靠娃糾纏”。
林有君發現,北京民間流傳的公立國際部“三大梯隊”的排名變化極其微妙。
除了一梯隊的十一、北師大實驗、人大附ICC、四中國際校區,近年來,101中成為“第五將”的呼聲越來越高。
而所謂的“二梯隊”內部也出現了一些後起之秀,比如人朝分,八十中國際部、北京中學等,還被家長戲稱為“朝陽三子”。而一些老牌公立國際部之間的差距逐漸拉大。
“三梯隊”的隊伍似乎在壯大。“這些學校要麼是近些年的升學成果不太亮眼,要麼是辦學較晚還沒有升學成績”。
“有學生的分數在海淀區墊底連普高錄取分數線都達不到,但中考‘跑校’後拿到兩所三梯隊公立國際部的錄取。一些國際部大幅度降低招生門檻,這種情況,這幾年越來越明顯。”林有君說。
無論北上廣深,近幾年,隨著內外部環境的變化,有著三十年發展歷史的公立國際部正在逐漸降溫。其招生成了明顯的“風向標”。
“一梯隊”仍然競爭激烈,中考成績基本接近本校普高部分數線,但外語加試的要求可能有所降低。
“二梯隊”們的錄取分數線已經出現“鬆動”,降分招錄的情況不少見。
而“三梯隊”更是出現了“降分大放送”的局面。甚至還出現公立國際部停辦、停招、轉私立等情況。
而另一位家長陳華(化名)發現,由於生源質量的變化,她孩子所在的公立國際部在校內被“邊緣化”,學生被和普高部“劃清界限”。甚至孩子覺得國際部被貼上“生源差”的標籤。
校服上印著“國際部”三個字有故意區分的色彩。陳華說,孩子所在的學校屬於“公立本部實力強,國際部一直較弱”,而這種情況近幾年尤其明顯
另外,在國際部分“快慢班”情況越來越多。
北京某知名百年老校的家長劉暉(化名)說,自家孩子在這所學校初中就讀,成績優異,被學校“動員”升入本校國際部。入學之後,孩子發現,學校按照成績進行了嚴格的分班。
劉暉瞭解到,有的學校每幾個月進行一次考試,每次考試根據學生學業成績進行分班調整。
“通常情況下,生源普遍優質的重點中學國際部是不會考慮這種做法,這種隨時動態分班的做法可能適用於生源參差不齊的學校。”劉暉分析。
雖然公立國際部出現了諸多變化,但作為一名北京國際部的“老家長”,林有君依然堅信,公立國際部是對於希望孩子本科階段走國際路線的家庭的最佳選擇。
一方面,公立國際部普遍在城區,地理位置佔優勢;另外,師資穩定,這是教學穩定的前提。生源從整體上看,差距較小。
當然,學費是最直接的影響因素,北京公立國際部的每年學費普遍在9-15萬元之間,而私立學校收費價格可能翻番。
公立國際部“空心化”,
老師“賣課”,學生“脫產”
雖然公立國際部優勢明顯,但內部“空心”問題也被越來越多的關注。
公立國際部作為普通公立教育的補充,一直被視作素質教育、多元化升學的實踐基地,而實際上,包括公立國際部及國際學校在內的很多國際化學校的應試內卷不亞於中高考學校。
資深國際教育從業者張泉(化名)透露,公立國際部有的是自己主辦,有的是和教育機構合作舉辦。
一些“三梯隊”學校國際部負責人出身於教培機構,用機構的招生模式運營——先把學生招進來,然後根據學生需求“畫大餅”。比如,保證學生在兩年內把課程學完。而實際上,由於課程難度、師資水平、課程設定等多重因素影響,學生學得很吃力,於是開始在外面大量補課。
張泉估計,公立國際部至少有60%的學生在學校完不成課業就必須參加校外輔導。甚至出現老師拼命在課堂上“拉課”的情況。
在被稱為“宇宙補課中心”的海淀黃莊,各大培訓機構也出現不少一梯隊學校學生的身影,在瘋狂補習託福等語言課程。
“想像中,上公立國際部大概一年十五萬差不多,但實際上校外七七八八的培訓算下來總花費30多萬不止。”在北京頂尖公立國際部工作多年的教師張佳寧(化名)說。
近年來,校內減負的呼聲越來越高,“雙減”政策落槌實行。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博導劉雲杉卻發現,校內不斷減負的結果是,學生在校內學不明白,只能去校外培訓,學業被“外包”了。
“你會看到,北京的海淀黃莊集中了最優質的教育資源,不少學生五天在校內的學習比較輕鬆,但每天下課和週末,他們會在各培訓機構密集穿梭。”
“孩子看起來是自主地學習,但校內減負與學業外包,自主學習與校外培訓、多元選擇與專案超市、成長賽道之間,構成複雜的教育生態。”劉雲杉在一次採訪中說到。
對於國際方向的學生,除了學科補習,還會在語言提升、背景提升等方面花大量時間和金錢進行校外投入。
張佳寧對此持懷疑態度:託福不應該在培訓機構裡培訓出來,而是應該在學校的日常以英文作為學習語言的學科學習當中,自然而然地提升能力,然後在考前做培訓複習。但家長、學校、社會是否願意不功利地靜待孩子花開呢?
一梯隊也遭“學生跑票”,
家長的需求正在改變
張佳寧透露,第一梯隊的公立國際部往年招生“爆滿”,今年多所學校出現“學生跑票”的情況,招生人數較往年有所減少。
“這說明選擇國際升學道路的家庭在減少,減少的原因是多樣的,比如經濟放緩,國際化教育資訊越來越豐富,大家對國際教育的認知逐漸深入,這些都帶來了家長心態變化。他們在思考,這樣一筆投入到底值不值?”張佳寧解釋。
在張泉看來,不僅公立國際部學校降分錄取,私立學校門檻降低更多,所以是國際教育從整體上沒有達到家長需求。
他說,雖然公立國際部被看作“高性價比”,但隨著國際教育發展,家長也開始對公立國際部有新的訴求——個性化培養。
張佳寧說,從人才市場來看,美國前30的藤校碩士和本土985院校的畢業生相比,就業情況未必能拉開明顯差距。
即使面臨這樣的現實情況,依然有家庭選擇國際教育,他們圖的肯定不是一時所安,或算一筆經濟賬,能夠在就業中快速回本。
他們圖的是國際教育最核心的價值——第一是獨立人格,活出自我;第二,生存空間的更大可能性,接受雙語教育的學生,開啟生命的格局,具備‘水陸兩棲’的能力,在世界任意角落能夠落腳。這些價值沒有辦法和功利的物質和名聲掛鉤。
換句話說,國際化學校應當給孩子提供“探索自我”的安全環境。 國際化學校應 該為短期升學和長遠發展助力。 但有時候的實際情況是,短期升學和長遠發展是分裂的。
張佳寧發現,雖然學校在不斷創造條件增加師生和生生互動,打造多樣和諧的教育氛圍,但學生們還是沉迷追逐標化成績,花大量時間做“背景提升”活動,很多學生關注的都是從中能獲取哪些名和利,有多少內容可以寫在申請文書和活動列表裡。
“沒有靈魂的投入,最終只是孤獨的狂歡,虛假的內容也無法打動頂尖名校的招生官。”張佳寧認為,國際教育的發展趨勢,應當是學生短期升學和長遠發展趨向統一,這也是家長最現實的需求。
圖源 | pexels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