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懷柔區廟城學校科技探究社團上新啦!社團培育出的嫁接蟠棗和嫁接茄子樹兩大新品種迎來豐收。一串串紅彤彤、外形酷似蟠桃的蟠棗掛滿枝頭,兩米多高的茄子樹上結滿了紫色的長茄子。
這並非社團成果首次上新。前幾年,社團成員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試驗種植出了高產的張雜谷5號,如今已在京郊農村普及種植,提高了農民收入;研發出新型紅薯扦插育苗法,比傳統種薯育苗法每畝地育苗量增加了7.5倍。此外,社團成員的多項探究成果多次在北京市中小學科技創新大賽、北京市中小學金鵬科技論壇等比賽中獲獎。
歷經三年 嫁接蟠棗結碩果
新品種的培育之路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社團成員在指導教師、學校團總支書記兼課程中心主任張慶花的帶領下,透過引進優質蟠棗接穗,並利用懷柔本地山棗作為砧木進行嫁接,歷經三年才成功培育出蟠棗。
嫁接之後,為了儘快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學校在懷柔區橋梓鎮岐莊村租賃了三畝田地,作為蟠棗的培育基地。社團成員躬耕試驗田,參與蟠棗的種植與管理,見證了從嫁接、開花到結果的每一個精彩瞬間。
“嫁接後的蟠棗表現出了極強的適應性,不僅高產穩產,而且果實品質卓越。果肉厚實、核小、含糖量高,果個也明顯大於普通棗子。”張慶花表示,尤為值得一提的是,這種蟠棗在採摘前幾乎無裂果現象,且抗病蟲害能力顯著增強。
社團另外一名指導教師、化學教師陳婷婷介紹,學生們在棗樹管理方面下足了功夫。他們不僅對大棗種植區的土壤配方進行了精準測定,實現了科學施肥,還透過顯微觀察和測定,深入探索了土壤生物群落的複雜性及其對生態系統的影響。
除了蟠棗,嫁接茄子樹的誕生也讓學生們感受到了農業科技帶來的驚喜。他們精心挑選砧木和接穗、細心進行嫁接操作、耐心進行後期管理。這一成果不僅打破了學生對茄子這一草本植物的傳統認知,讓學生認識到樹上也能長茄子,也為蔬菜種植開啟了新的探索方向。
繼往開來 成果化為生產力
早在1996年,學校就建起京郊首個科技種植園,佔地十畝,包括1個日光大棚、1個溫室大棚,還有學農課堂、中草藥種植區、果樹種植區、科技長廊、老農具博物館等區域。在濃厚的種植氛圍中,2006年,學校正式成立科技探究社團。
學校總務主任、科技園主管領導汪樹軍參與了科技種植園的建設和後期維護。他介紹,科技探究社團以植物嫁接、果實種植為特色,在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農學院專家帶領下,由學校生物、化學教師擔任社團指導教師,組織學生開展相關活動,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多年來,我們先後試驗種植了貴妃柿、無籽梨、木瓜、黑綠豆、降糖椒、臺灣果桑等100多個農、林、菜新品種。我們還試驗成功了甘薯、矮化柚、張雜谷5號等新品種,這三項新品種迅速在京郊農村中廣泛種植,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汪樹軍說。
勇攀高峰 激發學生探知慾
社團有個強大的智囊團,學校科技副校長、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崔驍勇和北京農學院退休教師袁士疇、教授陶鐵男是其中的重要成員。在他們的悉心指導下,社團成員開展了沙塵輸入對小球藻生長的影響、廚餘垃圾與綠化廢棄物的共堆肥效應等課題研究,並將研究成果撰寫成科技成果報告,在北京市中小學科技創新大賽、北京市中小學金鵬科技論壇等比賽中獲得市級一等獎3項、二等獎4項。
這些貼近實際且具有前瞻性的科學研究,讓學生們的科學探索有了更多可能。三年前,初三(4)班學生鄭嘉萱帶著好奇心加入了社團。“我從一開始面對任務時的笨拙、不熟悉,再到後來遊刃有餘地完成,甚至最後變成老隊員開始幫助社團新成員……我感嘆自己的進步,收穫了成長。”鄭嘉萱說。
在學校黨委書記李長福看來,學生們在種植園裡自耕自種,種出了樂趣,種出了收獲,也種出了感悟。種植園成了學生的第二課堂,成為親近自然、融入自然的活教材。“學校依託種植園開展系列實踐活動,是希望孩子們保持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探索興趣,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學生今天有科學探索的興趣,形成科學探究的品質,未來才可能成為科技創新的精英。”
轉載請註明來源“現代教育報(ID: modedunews)” 如您對本文內容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我們將第一時間與您溝通。
文字:鄧麗
編輯:姜思瑤
編審:張秋穎
終審:冉陽 常悅
關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