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錯了當然要批評,但很多家長的批評,不僅是無效的,而且還把孩子傷得體無完膚!
下面五種批評,快別說了,小心擊碎孩子一生的信心和底氣。
一、標籤化批評“你總是這麼粗心大意。”“你怎麼這麼自私呢?”“你真是太懶了!”
這樣的話語,看似一針見血,實則卻是給孩子貼上了:難以撕下的負面標籤。
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說:“我們每個人都有‘生命任務’,即活出自己的價值,而他人的負面標籤會嚴重阻礙這一程序。”
標籤化批評,會讓孩子相信:自己就是這樣的人,從而放棄改變和成長。
最終成長為父母口中,最糟糕的樣子。
二、情緒傾瀉式批評“你怎麼這麼不爭氣,我都被你氣死了!”“我為什麼會生了你這樣的孩子!”“我上輩子欠你的嗎?”
看到孩子拖延、成績差、哭唧唧,我們突然就火大了,批評猶如滔滔江海,延綿不絕。
其實只是單純地,發洩負面情緒而已。
丹尼爾·戈爾曼在《情商》一書中指出,情緒管理是有效溝通的基礎。
顯然,排山倒海式的數落,不是一種有效溝通方式。
它只會讓孩子一秒進入防禦狀態,關閉心房。
同時進入恐懼狀態,心跳加速,腎上腺素飆升,他只能用全副心思,去應付這個恐懼,根本沒有精力去思考自己哪裡錯了。
三、攻擊人格式批評“你怎麼這麼笨?”“你真是個沒用的孩子。”“誰家孩子像你這樣啊,真是給我丟臉!”
這樣的話語,聽了讓人有種,想要找個地縫鑽進去的感覺!
它直接攻擊孩子的人格,嚴重損害孩子的自尊和自我價值感。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告訴我們:尊重需求,在自我實現需求之下,需要先一步被滿足。
當父母肆無忌憚地踐踏孩子的尊嚴時,孩子是不可能有心理能量,去追求自我實現的。
所以拖延、躺平,就都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四、蓋棺定論式批評孩子一次考試失敗,你就說:“你這輩子也就這樣了,肯定沒出息。”孩子游泳嗆水哭了,你就罵:“這點小膽,怎麼這麼慫呢!”孩子把碗摔碎了,你就吼:“幹啥啥不行!”
蓋棺定論式的批評,無疑是否定了孩子未來的發展空間,對孩子是巨大打擊。
卡羅爾·德韋克的成長心態理論強調:面對挑戰和失敗時,持有成長型心態的人,更傾向於從中學習並繼續努力,而固定心態的人,則容易因一次失敗就放棄。
蓋棺定論式的批評,不但反映出了父母的固定型心態,而且也是在培養孩子的固定心態,會對孩子未來的發展,形成巨大限制。
五、沒有後續式批評“你自己好好想想吧!你對得起誰?”“這樣的成績,你還好意思回家?!”“你是不是錯了?讓你認個錯怎麼就這麼難?”
很多家長的批評,就停在這了,缺少了有效批評的重要一環:討論解決方案,並鼓勵孩子去嘗試。
積極心理學強調:正面反饋和具體指導,對於個體成長至關重要。
單單指出錯誤,是不夠的,而且很多時候是多餘的!
孩子是真的不分對錯麼?他們只是在改正的過程中,遇到了困難而已!
但可悲的是,很多家長都沒有把關注點放在這裡!
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不是罵出來的。
你平時是如何跟孩子溝通的呢?
我是@蓁蓁心理撫養,歡迎關注,瞭解更多家庭教育乾貨。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如侵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