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到一則熱搜“我爸從來不慣著親戚”,不由地讓人敬佩這位父親的通透。
原來在題主的家族群裡,題主的堂弟提到自己明年考大學。
這時,堂弟的父親在群裡便附和說:“考上大學讓你姐買檯筆記本獎勵你。”
堂弟的母親也在一旁點頭贊同。
題主看到後,開玩笑地說道:“我親弟才有這個待遇,過繼給我爸媽嘛哈哈哈。”
不曾想,面對題主的言論,堂弟的母親十分坦然地回覆了一句“堂弟親弟一樣親。”
看到自己的嬸嬸不依不饒,題主不再理會。
就在這時,題主的爸爸在群裡直言道:“為啥讓我姑娘買?”
堂弟的父親毫不掩飾地回覆道:“工作賺錢了支援下。”
題主的爸爸見狀,面對界限問題,絲毫沒有禮讓:“你自己錢留著不給孩子老婆花嗎?”
至此,堂弟父母終於不再堅持了。
帖子曝光後,網友紛紛為題主爸爸的言行點贊。
面對親戚間的過分要求,題主父親果敢而決斷的說辭,可謂快速斬斷了後續的各類麻煩。
記得周國平曾說過:
“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後界限,這界限不清晰,然而又是確定的,一切麻煩和衝突都起於無意中想突破這界限。”
可惜的是,現實生活中,總有太多人,因為關係中模糊的界限,最終導致關係的緊張,甚至惡化。
2
之前看過一個帖子,看得讓人唏噓不已。
題主與男友相處了一段時間後,如今兩人準備要結婚了。
男友現階段沒車沒房沒工作,但這並不是最令題主糟心的。題主崩潰的是他多次向題主提出買金鐲子和包包送他母親的事。
起初,題主天真地以為,男友大概的意思是等到日後有條件的時候再一起買給雙方的父母。
但後來題主發現,男友僅僅只是想讓自己買給他的媽媽。
題主細問之下才發現,這一切只是因為男友覺得“我媽最辛苦了”。
題主聽後很是納悶,她坦白地告訴男友自己的媽媽也非常辛苦,並且從小到大也從未給自己的媽媽買過這類東西。
儘管題主說得合情合理,但男友是始終認為題主不理解他,只是一味地催促題主按他說的做。
這樣的事件只能說讓人十分崩潰。
你想孝順你的母親,結果你自己不行動,反倒一個勁地催促女友給自己母親盡孝,這波操作讓人看得十分費解。
難不成做你的女友,還得替你承擔起孝順你母親的職責?而你只需要動動嘴,不需要出錢也不需要出力了?
哲學家Heraclitus說:“世界的一切次序,在一定分寸上燃燒,在一定分寸上熄滅。”
再親密的關係,彼此間的分寸也是不可輕易跨越的。一旦越過了界限,隨之而來的就是不可避免的衝突。
3
心理學專家李雪在作品《當我遇見一個人》中提出:“界線,可以說是中國人最缺乏的概念之一。”
由於各種深植內心的觀念,太多人總是看不清社交中的界限。
對此,心理學家阿德勒提出一個理論,叫做課題分離。
指的是要想解決好人際關係的煩惱,就要區分什麼是你的課題,什麼是他人的課題。我只負責把我的事情做好,而你也只負責把你的事情做好。
具體一點說,怎麼辨別一件事是你的課題還是他人的課題呢?
這裡有兩個原則供參考:
①先看這件事的結果由誰來承擔
②再看這件事由誰去做
可以看出,一件事最終的實施者,才是這件事情的最終決策者。
就如上述事例中,買不買金鐲子和包包送給男友的母親,這件事是由女生個人做決定的,男友的不停催促無疑就是越了界線。
換句話說,學會分清自己的事,專心做自己的事,儘可能不去幹預別人的事,這就是保持界限。
王梓恆在《家庭關係痛苦的根源:中國人普遍缺乏界限感》一文中也說過類似的言論:
“這個世界上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別人的事和老天的事。
明確哪些事是自己的事,哪些事是別人的事,守住自己的界限,也不要侵犯他人的界限,讓界限感清晰起來,才是我們從現在應該開始做的事情。”
帶著“界限感”相處,是我們對人際關係最大的尊重。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