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作者 | 姚偉國 特級教師、上海市民立中學副校長
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啟用課堂、激勵學生積極參與,需要有能引發學生共鳴的話題。關注生活中的問題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
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關注身邊生活中的問題,就能夠“點醒”學生大腦中的經驗沉澱,進而產生基於“以往事實記憶”的個人思考和觀點。無論在課堂交流中分享“思考”的學生還是沒有分享“思考”的學生,其實都已經就“生活中的問題”結合課堂教學內容“思考”過了。
由於學生生活、學習的環境相似,因此共同話題也會多。
比如上海奉賢開展地理、生物跨學科案例教學,將“奉賢海灣國家森林公園”“奉賢光明黃桃”“奉賢莊行蜜梨”等案例引入課堂,這些案例就發生在所有教學物件的生活中,教師就這些話題展開“問題鏈設計”和“思維訓練”,學生課堂參與意願就會提升,因為涉及學生許多“共同的記憶和思考”,因此課堂氣氛變得更加熱烈,現場形成的“意外生成”也多,關鍵是學生會覺得“學科學習很接地氣、很有用”。
在課堂教學中,上海嘉定馬陸鎮境內的學校引用“嘉定馬陸葡萄”和上海學校選擇“上海浦東自貿區佈局”等案例,都是類似的考量。
那麼,這樣的方式是否會窄化學生視野,是否會誤導學生只關注身邊生活中的問題,是否會認為這就是學科學習的全部?
答案是否定的。
現實中,教師往往對“身邊生活中的問題”素材加以精簡、整合,創設真實情境,以“圖文表並茂”的形式呈現,設計成帶有“坡度”的任務單或專案微任務,搭建學習支架,形成個性化的課堂學習路徑。其中,教師將“身邊生活中的問題”與教材內容、學科知識體系、學生素養要求相融合。
比如“上海缺水嗎”一課,教師圍繞“上海遭遇長時間的鹹潮侵襲”的真實情境,進而學習“何謂鹹潮,是如何產生的,為什麼會造成飲用水緊張,以及上海取水的歷史、水源地佈局和建設、飲用水應急方案制訂”等一連串問題。教師整合學習“水迴圈、水資源、人類利用水資源以及上海飲用水供應”,由境生情、由境深思,促進學生在真實情境下深度學習。
又如,風暴潮學習,教師將“由煙花颱風帶來的上海風暴潮與中國風暴潮、風暴潮及其影響的學科知識”建立關聯,將學科知識融於現實問題之境中學習,透過現象尋找和發現規律,由“近”及“遠”,由“淺”入“深”,由“境”入“理”,並“移步換境”,運用於“新現實問題的分析和解決”,探索了課堂教學新常態。
當然,關注身邊生活中的問題也會出現一些問題。比如教師將“身邊生活中的問題”僅僅作為引子,或者將“若干沒有關聯性的真實問題簡單糅合”,還有“關於身邊生活中的問題設計平淡、始終在低階思維中打轉”等,都會對學生連續性思維、關聯性思維以及整體性思維的訓練“打折扣”。新課標中之所以提倡“關注身邊生活問題研製真實情境”“一境到底”“問題式教學”等課堂教學設計,也是希望突圍這種困境,打造精彩課堂。
我長期致力於“生活地理”資源的開發,撰寫了《生活地理新視角》一書,推動“生活地理”動態建設,探索“地理課堂因走進生活而增值”,提出“生活地理延長課堂長度、拓展課堂寬度、挖掘課堂深度、增加課堂密度”等教學增值對策。
比如學習“自然保護區建設”一課時,我先自己實地走訪“九段沙展示館”蒐集素材,整合創設“上海長江口九段沙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能否建成國家公園”這一真實問題情境,融合“九段沙的前世今生”“我國自然保護區建設歷史”“國家公園理念和建設要求”“自然保護區分類”等進行遞進性任務設計,組織學生學習。
又如,學習“地域文化”時,利用學生每天走過的名街資源,我基於主編的《陝西北路文蘊探奇》一書,創設地理視域下“陝西北路為何入列50條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的問題真實情境,就“新式里弄、23幢歷史建築有何特點、為什麼會在這裡”“陝西北路為何成為上海64條永不拓寬的馬路”等設計問題。同時,將陝西北路歷史文化名街與中國歷史文化名街、世界歷史名街文化關聯起來,展開師生探討、分析,將學生“地域文化”抽象概念的印象具象起來。
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課堂教學關注身邊生活中的問題不再是新鮮話題。立足於立德樹人,培養對社會有用又有社會責任感的學生,助力學生“認識這個世界、形成終身欣賞意識”,需要我們持續探索。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別忘了文末點亮【在看】並【轉發朋友圈】☺
《中國教師報》
本期還有哪些精彩內容?
▼見下圖▼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編輯 | 皮皮兵不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