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選上方 “曉敏青春說 ” → 點選右角“...” → 點選“設為星標 ★ ”
這樣的愛,最終會毀了孩子。
過度保護
“這種垃圾食品,以後不要再吃了。”
“XX成績那麼差,會帶壞你的,以後別和他玩了。”
“暑假就在家待著吧,天又熱外面也沒什麼好玩的。”
在許多父母的意識裡,世界上只有家和學校是最安全的,離開這兩個地方,就彷彿充滿了危機:
吃的東西不安全,處的同伴不安全,玩的地方不安全……
為了更好得保護孩子,父母們就會時時告誡,處處提防,儘可能地將他們與不安全因素隔離開來。
可父母不知道的是,這樣的行為,會讓孩子覺得十分窒息。
這種過度的愛,會剝奪孩子成長的機會,阻礙他們培養獨立生活的能力。
在這種“溫室”里長大的孩子,自理能力、決策力、行動力都會遠遠不及同齡人。
過高期望
白巖松曾說:“毀一個孩子的最好方式,就是讓他追求完美和達到極致。”
許多父母,對孩子是懷有不切實際的期待的。
他們的本意或許是好的,覺得自己吃過生活的苦,不想讓孩子重蹈覆轍,從小對他要求嚴一點,期待高一點,總是好的。
但每個人的人生,都有自己的意義,不必任何人做過多的註解,包括父母。
你以為是最好的東西,不見得就是適合孩子的。
一切“美好”若不是基於主動改變,只會讓人生厭。
而那份被“剝奪”的童真與純粹,也會被煩憂取代。
不尊重隱私
隨意推開孩子房門;
亂翻孩子的書包;
偷看孩子的日記;
公開孩子的糗事……
關鍵是,當孩子生氣地提出抗議的時候,他們還不以為意地笑笑說:小小年紀,有什麼秘密不能讓爸爸媽媽知道的。
在許多家長看來,孩子吃自己的,用自己的,就不該有什麼瞞著自己的。
殊不知,這種毫無邊界感的做法,會讓孩子覺得十分壓抑、窒息、反感。
而更嚴重的後果是,侵犯孩子隱私會使得孩子無法形成健全獨立的人格,讓孩子常伴隨羞恥感,覺得沒有受到應有的尊重,產生自卑心理。
忽視孩子的感受
孩子開心地分享趣事,家長根本不當回事;
孩子委屈地訴說遭遇,家長覺得太過矯情。
當一次又一次地“自討沒趣”後,孩子的傾訴欲會變得越來越低,並最終徹底關上心門。
這個時候,家長開始急了,逢人便問:
孩子怎麼和我一點都不親啊?
孩子怎麼什麼事都瞞著我啊?
但這樣的結局,不就是我們自己造成的嗎?
情感忽視,是人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最令人感到窒息的行為之一。
愛是需要互動的,當單方面的付出得不到應有的回應時,愛就會停止流動,甚至慢慢消失。
優質好課
免費領取
已新增過曉敏老師助理的家長
可聯絡任一助理回覆關鍵詞“資料”領取
未新增過的家長請掃下方二維碼領取
《親子溝通,青春期父母必修課》
《父母早知道,讓孩子遠離抑鬱》
《青春期網路成癮10大因子自檢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