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大米和深圳講座現場,鄒小兵教授提到“每年9月,是我看自閉症小學生最多的時候,他們大多在開學1個月問題頻發,被要求來看醫生。”
從事融合教育7年,大米和小米融合事業部高階督導王榮輝接觸過600多個融合案例,有一部分就是已經進入普校,卻在開學1個月內被退了回來。
他們的問題按照嚴重程度,大多集中在:情緒問題頻繁;只是在教室坐著,無法真正參與到課堂中;專注力時間短,只能維持十來分鐘,走神和小動作頻繁;集體規則弱,比如隨意離坐、不聽集體指令;獨來獨往,完全沒有朋友......
為孩子順利入園入學提前做好規劃,
大米和小米推出
入學能力評估!
掃碼免費測評
01
留下來的關鍵是
一直以來,自閉症孩子的融合教育面臨多重困難和挑戰。相比於過去的拒收,最近幾年,特殊孩子入學的政策友好了很多,依託於“零拒絕”的入學政策,只要到了上學年齡,特殊孩子都可以找到學上,而現實卻非常糟糕。
子祥患有自閉症,沒有太多的主動語言和社交,直到9歲才進入家門口的小學,但因為難以適應小學生活和學習,去年又被“退學”,子祥至今只上了不到兩個月小學。今年能行嗎?子祥媽說“我現在心裡也沒底,只能讓他去試試。”
5歲自閉症男孩睿睿的媽媽說,“學校裡會有一些委婉拒絕的情況,比如總是說孩子程度不好,跟不上大家。”
鄭州4歲自閉症男孩樂樂的爸爸,先後找過3家幼兒園,可樂樂都沒待滿一天,就被要求退學了。園方的理由是,樂樂不聽指令,小朋友們在做操時,他一個人在人堆裡亂竄。
在普遍要求成績和升學率的教育大環境下,普校普遍存在支援資源不足,很多沒有適合自閉症孩子科學嚴謹的課程和個別化教學方案。
自閉症孩子能否在普校留下來,最關鍵的在於能否基於孩子的能力現狀,把需要普通教育的教學環境和特殊需要孩子的支援聯合起來,根據孩子的實際能力水平精準安排,例如下圖:
通常,有以下4個步驟:
1.評估孩子現狀;孩子的能力如何,需要多大程度的特殊教育扶持;
2.選擇融合方式,開始融合;
3.每隔3-6個月重新評估;看選擇的融合方式對孩子是否有效,是不是最適合孩子的一種教學環境/方式;
4.考慮減少/增加支援,分為兩種情況
孩子能適應:考慮減少支援;孩子各方面的發展都在預期內,甚至比預期好,技能也有所提高,這時可以考慮減少特殊教育支援,把孩子安排在更少限制的教學環境;
孩子不能適應:考慮增加支援。孩子各方面能力不但沒有提高,還受到各種阻礙,比如上課沒法安坐、與普通孩子相處特別困難等。這時,我們就要反省融合方式是否適合孩子,考慮增加支援。
02
入學評估表-更精準的入學建議
如何精準判斷孩子是否具備入學能力?哪些能力沒達到?怎麼給家長更為專業的建議?
基於此,大米和小米的融合督導們結合6年融合經驗和80多個成功入學的案例,參考日本和中國臺灣地區、中國香港地區等地融合學校的評估資料,研發了一份針對幼兒園和小學的入學評估量表。
大米和小米康教研發總監梁浚彬介紹,在評估專案上,“我們做了更為細緻的能力拆解”。以《幼兒園適學能力評估》為例,評估分為6大領域,55個條目。涵蓋社交和溝通能力、基礎的課堂技能,認知技能、運動能力,簡單的生活自理如吃飯、上廁所,穩定的情緒。
小學板塊,包含社交和溝通能力、認知能力、課堂技能、生活自理能力、自控能力等6大領域,63個條目,而每個版塊的要求都會比幼兒園更高。
“比如,小學生經常有課間活動,有做操、集體站隊等更多跟隨活動。在課堂參與方面,一般小學評估量表只要求孩子能安坐,我們的評估表要求孩子的專注時間至少是20分鐘。運動能力方面,幼兒園小朋友不一定要寫字、握筆,小學生就必須會使用這些文具。”
評估量表部分展示
王榮輝是日本筑波大學特殊教育學碩士,在一線學校工作期間,曾主持過廣東省特殊教育專項重點課題《融合教育背景下基於特殊教育需要兒童多學科協作支援的實踐研究》。
“融合應該首先從學生的“入園(學)評估-教育安置-IEP方案制定-IEP目標的實施—調整反饋整個融合支援流程介入”。王榮輝表示,“考慮的重點是能力弱的孩子,怎麼給予更精準的安置?真正讓孩子融入到集體環境當中,這是我們做量表的目的。”
入學能力評估量表旨在判斷孩子在幼兒園/小學入學前的適學能力。“年齡和能力是可測評物件的兩個參考維度,幼兒園版,針對3-6歲區間的孩子,如果要去小學,至少得6歲以上。”梁浚彬表示。
03
不同能力的孩子都能得到合適的建議
“我們在大米和小米深圳、廣州、上海、北京、鄭州、長沙等10多家中心,初步篩選了400多個有意願讓孩子入(園)學的家庭,評估由一線督導進行,結合小朋友在機構(幼兒園)及日常表現填寫。”
王榮輝介紹,最終,能達到入學/入園標準的大約有150人左右,“也就是說大部分家長高估了孩子的能力。如果毫無支援就貿然讓孩子進入普校,後續很容易出現問題。”
評估可以入園/入學的標準有一個分數區間,以小學為例,根據評分結果給出不同融合建議。
小學評估報告安置建議部分展示
小學組滿分124,在參與評估的案例中,上海李子園中心的妍妍分數高達121.5,這意味著妍妍的情緒、跟隨、生活自理和行為管理能力無異於NT,評估給出建議“嘗試獨立上小學”。
妍妍在李子園中心干預了兩年,剛開始是一週5天每天上3個小時一對一,隨著妍妍能力好轉,逐漸減少到一週上兩三天。
但“不知道怎麼和同齡人建立友誼,可能會是妍妍最大的挑戰。”督導滕孟發現,妍妍在和譜系孩子交往時,常常會主動引導他們,而在面對NT時,主動意識則稍弱一些,這讓妍妍很受挫。
前段時間,妍妍幼兒園班裡的孩子們外出野餐,大班的小朋友們已經有了小團體意識,晚上睡覺時,幾個要好的小朋友們睡在一個帳篷裡,而妍妍因沒有和小夥伴住一起,情緒很低落。
針對妍妍薄弱的能力,督導滕孟找妍妍父母溝通,儘快到集體中,增加妍妍和普通孩子的社交時間,同時在一對一中增加自我保護,自我察覺、同理心等內容。
妍妍和小夥伴們分享零食
7月份的幼小銜接課上,康復師特意安排了一位NT孩子來帶動妍妍,比如妍妍喜歡剪紙,NT孩子就會主動去問妍妍“你在做什麼”,妍妍說“我在摺紙”,NT孩子說“那我也折一個,我們一起折”。等他們建立了友誼,妍妍吃零食時還會主動分享給NT孩子。
其他參與評估的孩子,“不管孩子幾歲,能力程度如何,都能在不同程度的融合教育計劃中,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安排。”王榮輝表示。
7歲的晨晨評估分數是88.5,建議“嘗試獨立上小學+全天影子老師支援”,晨晨的自我保護意識比較薄弱,有時別人假裝威脅他“你把我衣服弄溼了,你幫我用吹風機吹乾”,他意識不到這是不公平的待遇,也不懂為自己反駁。
“理想的情況需要配備一位影子老師”,但考慮到學校對影子老師的接納包容性,督導羅旭婷為晨晨整理了一份融合集體技能反饋,詳細描述了晨晨的情況,晨晨媽打算開學前半個月再帶著報告去和學校溝通。
晨晨融合環境技能反饋報告部分展示
6歲多的可可評估分數是91,可可屬於特別容易興奮的孩子,當別人突然犯了錯,做了糗事她會一直大笑,類似這樣不恰當的社交行為較多。
此外,可可喜歡和大人溝通,對小朋友完全沒有關注。媽媽希望可可能緩讀一年,可這一年如何安排呢?
督導方圓建議,假如可可繼續讀幼兒園,可以採取半天機構半天幼兒園模式,其間再請影子老師陪讀,重點是在可可興奮時提醒她冷靜下來,再逐步縮短陪讀時間,直到完全撤出陪讀。
在課後或週末,創造各種各樣的機會讓可可與普通孩子互動。比如參與繪畫、樂高等非學科性質的課外班,增加集體中與普通小朋友相處的機會,幫助可可習得更多社交技能。
在機構內,方圓也調整了可可的干預計劃。針對可可這類有上學需求的孩子,在3個小時的干預時間內,單獨摘出45分鐘,開設一個微型的幼小銜接課,仿照小學一年級課本內容和排課,輪流上語文、數學、英語、體育、手工。
“一切為上學做準備”。
*為保護隱私,除督導實名外,其餘分享者均為化名。
適合9歲以下發育遲緩或(疑似)譜系孩子的
入學能力評估來了
線上填表+報告解讀
讓你明白孩子現階段能力如何
為孩子順利入園入學提前做好規劃
快來掃碼免費測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