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福利來啦
中國首個關注“父親缺席”的課程
爸爸的育兒課
原價129元,限時秒殺價99元
共20節音訊,15分鐘/節,無限回聽
有些事,必須交給爸爸做!
作者 | 胡慎之
關係心理學家
圖片來自網路
在開頭,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原來你的孩子跟你並沒有血緣關係,你會怎麼樣?
這個有點狗血的問題,來源於我最近看的一部電影——《如父如子》。劇情是兩個家庭的孩子都長到6歲的時候,忽然收到醫院的道歉說,不好意思當年抱錯了孩子。兩個家庭都不知所措,到底該不該把親生的孩子換回來?
這是一個很好的話題:到底怎樣才算是“你的孩子”?更有意思的一個問題是,怎樣才算是一個父親?
1
/“父親”,也是無人能取代的工作/
在電影裡邊,兩位父親的背景是大相徑庭的:
良多談吐舉止高雅得體,在一流企業工作,開豪車住市中心,是讓人羨慕的“富爸爸”。
齋木穿著普通,經營著一家破舊的電器行,愛佔小便宜,為了小錢嗑老半天,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個“窮爸爸”。
這樣的條件對比,看上去似乎勝負已分,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窮爸爸不如富爸爸,可富爸爸不如好爸爸。良多在社會上是一個成功人士,但在家裡他是一名“失敗”的父親,而齋木則剛好相反。
良多的兒子參加小學入學面試的時候說,暑假跟爸爸去放風箏野營,但其實他根本沒機會見到爸爸,這番話只是他上補習班的老師教的;
良多要求兒子必須每天堅持練琴,而齋木會和孩子在遊樂場打成一片;
良多要求兒子無論什麼事都要一個人獨立完成,齋木則會幫孩子修好壞掉的玩具車;
齋木跟良多說:“陪孩子就是要花時間的。” 良多回答:“還有隻有我才能做的工作在等我。” 齋木愣了下,說:“父親也是無人能取代的工作吧?”
這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因為父親“缺席”不是指爸爸不在身邊,而是“父性”缺失了。
一個合格的父親,應該具備供養、護佑、規訓、傳道和勝利的功能。
在傳統意義上,爸爸的貢獻最重要的就是:
供養:爸爸最基本的功能是賺錢養家,給孩子提供充足的物質條件。這點在中國人心中,還是普遍認可的。
護佑:給孩子足夠的保護,讓孩子免於天災人禍的侵擾。
而這兩點,在現代社會,一定程度上被媽媽替代或者滿足了。
但是爸爸在教育孩子上有幾個作用是媽媽替代不了的,分別是:傳道、勝利和規訓。
傳道:爸爸要傳遞給孩子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例如:一個父親立下遺囑把幾百億的資產捐贈出去,就是透過自己的行為給孩子傳遞價值觀:“生命的意義在於盡情發揮你的才能,然後盡力回饋社會”,這就是“傳道”。
父親往往更能影響孩子,給孩子的價值觀以正面的影響。
勝利:孩子第一個榜樣必須是父親。
當一個男孩子要成長為一個男子漢,最重要的事情是要獲得父親的認同,所以在男孩的成長過程中要認同的第一個榜樣必然是父親。
如果父親是強大的,孩子就會以此為榜樣,做一個擁有男性氣質的人。一旦父親缺失,孩子找不到認同的物件,性格就會比較軟弱。
同樣的,父親是女兒生命中第一個男性形象。如果父親在孩子心裡是一個特別懦弱的人,在需要的時候沒辦法給到強大的支撐或保護,那在 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到女兒對未來配偶的選擇,以及未來的婚姻狀態。
規訓:爸爸要給孩子樹立規則意識。
在規則之中孩子才能更好地進行有序地競爭,孩子在這種意識中才能不斷強大自己,更好地適應社會和未來。現在越來越多的“嚴母慈父”,媽媽很多時候覺得即使自己對孩子很嚴格,但是在建立規則上也會感到力不從心。
因此,一個強大的有力量的爸爸更容易給孩子建立較好的規則感。孩子規則感的建立意味著:孩子在社會上與人的相處更能遵循規律。
以上的這些良多沒有全部做到,而齋木則基本上都具備了。
良多隻負責了工作賺錢,卻沒有陪伴過家人,也沒有保護好孩子,什麼都事情都讓兒子獨自承擔,定下的規則也只是按照自己的意願而已。
人生一直順風順水的良多,一直嫌棄兒子不夠優秀,時刻關注著兒子的成績,父子倆的關係只有要求與服從。而孩子總是一副隱忍的神情,明明不喜歡彈琴,為了得到父親的一句讚許也堅持著彈下去,乖巧得讓人心疼。
甚至當良多得知兒子不是自己親生的時候,下意識地說了一句:“果然如此。”
我聽了覺得挺心酸的。
在良多眼裡,似乎因為兒子的能力不如自己,並且跟自己也沒有血緣關係,便不配當自己的孩子。
2
/刻意的不認同,也是一種認同/
可另一方面,良多自己似乎也沒有把自己當做是父母的孩子。
在良多的記憶中,他父親喜歡賭博喝酒一事無成,並且拋棄了母親再娶。因此他從未承認過繼母的身份,也不願自己的人生有一丁點跟父親相像。
然而事實上,他其實已經在無意識中和父親認同了。換個角度說,他這麼努力不成為像父親那樣的人,恰恰是認同的一種形式:刻意去成為父親的“對立面”,也是一種認同。
他不僅認同了父親對待自己的方式,並且還用同樣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孩子:
他像父親一樣重視血緣,從未叫過與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繼母一聲媽媽;
小時候他曾經被父親逼著練琴,後來放棄了,而當他有了孩子以後,也逼著孩子每天彈琴;
他像父親一樣重視能力,看到兒子在鋼琴比賽上發揮糟糕,良多問道:“你不會不甘心嗎?”這句話其實是良多的父親曾經跟自己說的;
在兒子的身上,良多無意識地把當年的自己被父親對待的方式又重演了一遍。他活成了自己父親的樣子,認為只有具備血緣和能力,才能承認是自己的孩子。
父親跟良多說,血緣就是一切,即使分開了,你的兒子也會越來越像你,儘早把親生兒子換回來吧。良多聽後心裡很不是滋味,他極不情願與父親相像,卻似乎逃不出這個“宿命”。
3
/你沒必要成為和父親一樣的人/
電影中,兩個家庭經過考慮還是決定交換孩子。齋木的兒子到了良多家裡後,非常不適應,因為太想家,於是離家出走,回到齋木的家裡。
良多得知後,忽然想起了小時候,他也曾經因為太思念母親而離家出走,最後被父親領回去。他在齋木的兒子身上,看到了自己過去的影子。
良多逐漸回想起,就如自己總是沒空陪兒子放風箏一樣,小時候他的父親也沒有陪過自己放風箏。然而齋木跟良多說:“你沒必要成為跟你父親一樣的人,你不需要再製造一個一樣的家庭。”
一次家庭聚會,良多的父親跟他說血緣大於一切,臨走的時候繼母追出來跟他說,其實即使沒有血緣,彼此共同生活也會有感情,夫妻關係就是如此,她也是抱著這樣的想法把良多養育成人。
在交換孩子之前,良多曾經想著兒子愛玩相機,就把相機送給兒子,但兒子不樂意,那時他不懂。直到後來有一天,良多偶然發現,原來相機裡存滿了兒子平日偷拍他的照片。
繼母和兒子都跟良多沒有血緣關係,但是他們都同樣愛著這個兒子這個父親。良多逐漸瞭解到,原來有一些東西,比血緣更重要。
我想起一個紀錄片,導演找了很多母親和孩子,讓他們互相打分。母親給孩子打分有的98分有的80分,但當她們看到孩子的打分時都感動到不得了,因為孩子無一例外全部都給自己的媽媽打了滿分。
孩子不懂得什麼是血緣,但他們懂得什麼是親情。
交換孩子前,良多告訴兒子:“到了叔叔阿姨家以後,你要叫他們爸爸媽媽,要乖,即使再寂寞孤獨也不能回家,這是我給你的最後一個任務。”
在電影結尾,良多真誠地跟兒子道歉道:“我可能不是一個好爸爸,但這六年來我都是你的爸爸,任務結束了,我們回家吧。”
至此,兩個沒有血緣關係的人,第一次成為真正的父與子。
我們總以為我們要教孩子些什麼,但其實孩子也教會了我們很多。
良多終於懂得了怎麼去成為一名父親,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看見自己,療愈了原生家庭帶來的創傷。
很多時候,血緣只是一個起點,關係才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關鍵。
我認為,這就是這部電影給出的關於“血緣”和“感情”誰更重要的答案了吧。
作者介紹
胡慎之,心理學家。 家庭關係顧問。 向日葵爸爸發起人。 向日葵心理諮詢創始人。 中央電視臺《心理訪談》顧問。 20多年的諮詢實踐,超15000小時的個案經驗。著有《恰如其分的孤獨》等多本心理學書籍。
【課程福利】在這裡
中國首個關注“父親缺席”的課程
爸爸的育兒課
原價129元,限時秒殺價99元
共20節音訊,15分鐘/節,無限回聽
有些事,必須交給爸爸做!
關注我 設星標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