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爬藤已成為眾多赴美留學家庭的夢想和執念,他們堅信,踏入這些頂尖學府的大門,不僅意味著孩子將獲得世界級的教育資源,更是開啟成功人生的金鑰匙。然而,被牛娃爬藤故事洗腦的父母們都忘了,申請名校並不是一件容易事,每年國內高中的爬藤率不過0.51%,其他99.5%的孩子都失去了聲音......
From 穀雨星球
ID:guyujihua2021
大家好,我是Boyi,一名第二次進行大學申請的高中生。
為什麼是第二次呢?原因很多,猶記得去年第一次申請成功後,爸爸給我潑的一盆冷水。
當時我興奮地和我爸說:「我剛剛錄取了杜蘭大學!」。我爸只是看了我一眼,冷冷地回了一句:
「又不是杜克大學,要錄就錄最好的才值得驕傲。」
■至今還記得那一刻的激動和被打擊後的沉默。
我被這句話打懵在原地。
杜蘭大學雖然並不像杜克大學那樣有名,但對於一個像我這樣的普通小孩來說,從小到大成績就是中等生,T50杜蘭大學已經一所非常適合的大學了。
那為什麼爸爸會認為杜克大學這樣的名校,才是我該進的呢?
我發現,罪魁禍首似乎是各種傳播牛娃故事的自媒體。我父母特別愛看,尤其是那些成績巨好的同學們的名校申請案例,導致他們陷入了資訊繭房,覺得上名校是件不難的事。
每年國內高中的爬藤率不過0.51%,其他99.5%的孩子都失去了聲音。
所以,我決定寫下這篇文章,為總是在當分母的普娃們發出自己的聲音。
去年申請季的時候,我經常晚上焦慮得睡不著覺——
擔心自己能不能ED下車,擔心大學生活能不能適應,擔心明天的ddl能不能趕得上,擔心學文科以後會不會畢業即失業,擔心畢業以後能不能留在美國。
這樣念頭每天就如同雨後春筍般冒出來,影響了我的睡眠時間。
於是,我像所有同學一樣,跑去社交媒體上求醫問藥,沒想到卻遭受了更重的打擊。怎麼同學們都那麼優秀,也都比我背景強許多?而當我刷得越多同類型的帖子,大資料就給我推了更多。
哪怕現在,只要開啟我的小紅書,全是滿分申請哈耶普斯等名校案例,幾乎沒有像我這樣普娃的故事。
於是,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都被這樣的極端個案迷惑著,感覺自己這麼普通的人,真的沒大學上了。
事實上,大學並非只有哈耶普斯麻、藤校和牛劍。
美國大學總是會問一個問題,如我寫過的戴維森學院小文書:美國有3000多所大學,為什麼你想來戴維森學院?
往往每次寫到這樣的文書的時候,說實話,我並不知道如何回答,因為我對於大學的理解也僅限於排名,所以我只能機械地去學校的官網,找一些感興趣的課程,俱樂部,組織等等,東拼西湊出一堆公式化的廢話。
其實這個看著再簡單不過的題目,是招生官給我們一次深度思考的機會:
我們去上大學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可惜在我們所接觸的資訊繭房裡,尤其是中文網際網路上,我們時常會看到教育營銷號或者機構號發類似於「美國大學鄙視鏈」,「美國大學段位排行」,「世界大學鄙視鏈」,「留學國家鄙視鏈」等等文章。
更有甚者,還會有「哥大內部各學院鄙視鏈」,「紐大內部學院鄙視鏈」這樣令人啼笑皆非的引戰貼。
最近我關注了一位哥大學姐分享文化,生活,學習和戀愛經歷的公眾號@馨琳日記,我很喜歡她的分享。
然而,在近期一篇關於反對哥大「內部鄙視鏈」的文章的評論區,著實令我跌破眼鏡。那些維護著鄙視鏈,甚至人身攻擊作者的噴子中不乏名校學子,但發言惡意之大,腦回路之清奇,素質之低下實在令人瞠目結舌,完全不符合我對名校的印象。
都已經是名校學生了,到底在鄙視什麼?
原來她錄取的是哥大GS(General Study)學院的,難度比起直錄CC(Columbia College)要低一些,就被很多人罵「水」。
但其實,她也錄取了其他T10和藤校,但最終選擇了哥大GS學院,因為想去法國巴黎讀書一年。而且,所有學生都是在一起上課,按照哥大最嚴苛的學術標準學習一樣的課程,做一樣的作業,考一樣的試,拿著一樣的分。
所以,若要說GS學得水的話,那CC難道不一樣嗎?
可惜的是,在一個無節制把人分類打標籤的情況下,連名校生內部都在互相鄙視,那麼我們這樣的普通學生,更是無地自容,羞於見人了。
所以,我們也迫切希望自己能站在一個最高鄙視鏈的位置,這樣才是一個最理性的選擇。
但現實是,在所有申請人裡面,有機會衝擊名校的同學都屈指可數,而最終實際能進入的更是風毛菱角。就像我爸爸問我的話,我也可以這樣回答:
我不去上杜克,難道是因為我不喜歡嗎?
說實話,我很討厭「普娃」這個詞。和在螢幕前閱讀這篇文章的大多數同齡人一樣,我總是被定義成普娃。
為什麼我會被定義成普娃?主要還是因為我學習成績一般,課外活動與特長並不太出彩,而最終申請結果也僅僅止步於一所普普通通的大學。藤校?牛劍?我也只敢想想。
而在各位家長眼中,普娃或許指那些成績中游,且沒有什麼特別能炫的特長的孩子。這是唯一的標準。
英文裡沒有這個精確的單詞,大多會用average student一詞,其實並不貼切。哪怕成績不那麼好,他們也可以是很有大局觀的領導者,出色的運動員,樂善好施的志願者,可靠的工作夥伴,值得託付的愛人。
在我們的文化語境裡,普娃這個詞有毒在——
僅僅從學習一般這一件事上就否決了這個娃作為一個優秀的人的可能性,用過於臉譜化的表述湮滅了個人美好的品質。
就拿我自己舉例子吧,除去我那不到3.5的GPA和28分的ACT,我是一個無比善良真誠的人;我堅毅,獨立,充滿了正義感;我很愛我自己,很愛我的家人,很愛這個世界;我長得很高,很壯;我王者榮耀玩得特別厲害……
難道只是因為成績不好,我的一切都要被磨滅嗎?
但是我們身上許多美好的特質,並不會因為我們收到名校的一紙拒信就消失了。換一個角度想,就算我們撞了大運進入了名校,我們依舊是我們,唯一的區別就我們從普娃變成了牛娃或是「別人家的孩子」。
僅僅只是一個標籤的差別,我在別人眼中的形象就全盤改變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在久久的疑惑中,我試圖去找一找原因。
或許,這其實是中國人刻在骨子裡的階級主義與優績主義。
不同於西方的個人主義社會,中國的本質其實是一個集體主義的鄉土社會,追求的是面子:我比你更厲害,我比你更好,你要佩服我,尊敬我。
舉個例子,從小到大我們的成績都是被公開,甚至以此來決定學生的座位和在學校的「地位」,而在美高,公開討論學生的GPA則是大忌。
我們從小被教導的邏輯不是「我們都很優秀」,而是「我要比別人更優秀才是真優秀」,不斷地進行對比,從而找到優越感。
可是很多對比是沒法成立的,這又回到了一個貨幣的問題:某領導和富商的社會地位比較要怎麼計算?伯克利數學專業本科畢業和北京大學阿拉伯語系本科畢業的「含金量」要怎麼計算?
在以比較論高下的底層邏輯下,社會對於一個人的評價體系一定是趨同的:只有這樣才能將兩個進行扁平化、臉譜化的比較。
從考多少分到收入多少,再到財富多少,孩子多牛,每個人都被套在一把標準化的尺子裡。而且以為只要努力就可以達到,但除了極少數趕上時代洪流且智力超群的幸運兒,很大程度上在出生時就已經決定了個七七八八。
我們常會忘了,每個人都是立體,有血有肉的人,不是一個只靠某把尺子就能衡量個好壞的人。
因為我沒有考上杜克大學,難道我就不是父母愛的孩子了嗎?從小培養的品質,就不作數了嗎?
我不服。
可惜,我們的父母被標籤塑造著,於是乎,他們也用標籤塑造著我們。
只不過,名校和「水校」就是天堂地獄之別嗎?到也未必。
我今年Gap Year認識了一個比我稍大幾歲的姐姐。她才思敏捷,本科就讀於浙江大學英語系,研究生則是在UCL倫敦大學學院讀的。跟浙大比起來,UCL就是大家常說的「一年水碩」。
但她卻告訴我,她在浙大也上過很多「水課」:課程沒有新意,內容三紙無驢,作業任務過於簡單重複,收穫寥寥無幾。第一年入門課簡單得令人昏昏欲睡,國內不像美國可以用AP換學分直接跳過基礎101課,又要浪費時間重學一遍。
小組作業就直接在百度上找點資料做presentation,美名其曰課堂討論。「既然這些資料我直接在百度上都能搜到,為什麼我還要上這個課?要用到的時候直接上百度搜不就好了?」
她提到這個仍然感覺到憤怒:「還有大學生創業和大學生就業指南,感覺完全脫離了實際。」
■前段時間,浙大的一篇推文引發了爭議,原本是為了表達獎學金學生的優秀,卻在文章裡將其他浙大學生都比作了「分母」,而且還在碩博學生的資料裡寫上了畢業高中,被網友調侃:不如寫上幼兒園吧,把優績主義發揮到了極致。
而在UCL,她感受到了濃濃的學術氛圍,以及對個體的尊重。
和網上盛傳的「英國水碩」相反,課程設定極具挑戰性,內容新穎豐富,學術要求非常嚴格,壓力很大。短短一年的高壓學術課程環境帶給她的成長與歷練巨大。
當然因為人數多,生源也是魚龍混雜。所以導致人才市場會給這類學校戴上有色眼鏡,將一些學校稱為水校。
但是我想,頂尖大學之所有有價值,在於它們有能力,有資源,有師資把學生帶到更高的高度。學校願不願意做是一碼事,學生怎麼用好又是另一碼事。
有的大學只篩選不培養,有的大學則是低門檻,讓更多符合要求的人有機會進來接受優質教育,如果有學生不好好利用,只能說這些人水,不能說明學校水。
我想,一所學校好不好並不在於錄取難度,而在於他能給學生帶來多大的提升。
如果一所大學如果只是瘋狂篩選招收尖子生,但是卻不發自內心地培養學生,這便是世界上最水的大學。
如果有一所有教無類的大學,能讓更多人享受到優質教育,那它一定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學府。
最後,我想鼓勵下像我一樣的同齡普娃們。如果有人誇獎你,請不一定要大膽承認,哪怕我們成績不是最拔尖的,但我們就是很優秀。
每個人都是立體的,而非平面的,看見自己就有自信。自信來源於對自己最高的肯定和愛,以及對於別人最高的欣賞與尊重。
我也希望對讀這篇文章的父母說一句:
當你的孩子做了某件事,或者拿到某所大學錄取陷入興奮,我知道你心中仍然更高的期待,但如果可以的話,請先抱抱孩子,發自內心地對他們說一句:
你真棒,爸媽為你感到驕傲。
本文系授權釋出,轉載自公眾號:穀雨星球(ID:guyujihua2021),邀你一起做內卷下的教育長期主義者。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北美學霸君 誠意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