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許清歡
來源 | 帆書樊登講書(ID:readingclub_btfx)
從豆瓣小組,看到了一篇很治癒的短文。
網友@雍蘊山在“520”當天走進了一家奶茶店,聽到了一對母女的對話。
女兒說手裡的這款奶茶很好喝,就是有些貴。
媽媽笑著說不貴,女孩馬上戳穿了媽媽的謊言:你都捨不得多買一杯給自己。
本以為下面是一場苦情戲,沒想到媽媽居然說:
你不要覺得媽媽苦,一個人能享受自己的選擇就是快樂的。 我一直在享受生你養你的過程,也希望你能多多享受這個世界,像我一樣快樂。
這種不賣慘、不焦慮、不內耗的愛,忍不住讓人想起一句話:
好的原生家庭,往往能治癒人的一生。
很多父母都說愛自己的孩子,為什麼孩子感受到的只有情緒上的失控、言語上的虐待、情感上的匱乏,留下終生的心理傷痕呢?
《原生家庭》中的5句話,會幫我們認清錯誤的行為方式,給孩子一個幸福的起點。
能夠滿足孩子所有情感需求的父母是不存在的,偶爾向孩子發發脾氣也是正常現象。但不能讓這種負面行為模式持續存在。
都說父母的嘴是孩子一生的風水,深以為然。
自從我家老二上小學後,雞飛狗跳的日子就開始了。
一開始,我和孩子他爸還輪流教他,後來他爸退出了,決定順其自然,我則秉持著湖南人的“霸蠻”精神堅持不懈。
但我並不是一個好脾氣的人,惡言惡語經常脫口而出:“我怎麼養了你這個小廢物?” “豬都比你聰明!”
我一直覺得孩子沒心沒肺,說了也聽不進去。直到一次意外的心理諮詢,結果讓我膽戰心驚:
孩子害怕學習,因為媽媽會突然發脾氣很傷心,覺得自己就是個廢物。
自此以後,我學著用實際行動告訴他,不管你是什麼樣子,媽媽都會愛你。
有一天他用手圈住我的脖子說:“媽媽,其實我還是想讀書的,就是怎麼也記不住。”
我摟住他說:“沒關係,媽媽和你一起慢慢來。”
我給他列了一個計劃表,每天的任務都很簡單。
即使這樣他也有完不成的時候,我還是會忍不住發火,但止住了那些惡言惡語,一切都往好的方向發展。
心理學家約翰·戈特曼提出過一個5:1的家庭洛薩達比例:
對孩子的每一句批評,要配上5句鼓勵,才能維持穩定的關係。
做不到不吼不叫沒關係,只要能做到鼓勵多於批評,支援大於否定,就能在吵吵嚷嚷中呵護他的成長。
孩子會因為朋友、老師、兄弟姐妹以及其他家庭成員的貶損受到傷害,而最容易帶來傷害的還是父母,畢竟在孩子幼小的心靈裡,父母就是整個世界的中心。
一位叫卡羅爾的女性,在青春期總被父親嘲笑,說她身上有股難聞的臭味。
母親對此不發一言,既不阻止丈夫,也不安慰女兒。
父親的貶損和母親的冷漠讓卡羅爾認定:自己是一個不討人喜歡的人。
成年以後,她一直在追尋像父親一樣,殘酷、冷漠、又比自己大很多的男人,想從他們那裡得到兒時缺失的認同。
這讓她的生活越來越糟,她不斷被這些男人家暴、背叛,然後PUA自己不配得到愛。
後來,心理諮詢師蘇珊告訴卡羅爾:
她不是什麼都做不好,恰恰相反,許多方面她都十分成功,是一個慈愛稱職的母親,事業有成的職場精英。
現在最大的問題,是你把自我價值的評價交到了別人的手裡。
生活中像卡羅爾這樣的人不在少數。
他們長期生活在父母的指責與貶損中,自我認同感的缺失,成年之後也很難實現人格上的自立。
《幸福的勇氣》一書中曾指出,要培養孩子的自我認同感,就要學會對孩子 “心懷尊重”——
以不討好、不俯視、不貶損、平等以待的態度,理解、共鳴他們的興趣與觀點、熱愛與選擇。
讓他認識到自己的獨一無二,在成年以後就不會輕易地將自尊心交到他人手裡,實現真正的自立。
培養孩子的責任心,不是強迫他們與父母交換情感角色。
書中,一位叫萊斯的來訪者事業有成,但婚姻不幸。
前妻子覺得他是一個只會工作的機器人,現任女友也開始出現同樣的抱怨。
通過了解萊斯的童年,蘇珊找到了癥結所在。
原來,他的母親患有精神衰弱,每天躺在電視機前,不做任何家務。
父親則以工作為由,將家中一切煩心事都交給了這個長子。
當同齡的孩子在玩耍嬉戲時,萊斯要料理家務、照顧弟妹,還要兼任母親的情感陪護。
而他作為孩子的情感需求卻從未得到過滿足,久而久之,他就否認自己有需求這回事,以此來對抗孤獨和情感缺失。
看到一些影片,內容都是父母擺爛,孩子充當“家長”:
洗衣、做飯、看護弟妹、安慰耍賴的父母、收拾房間,簡直是十項全能,底下有很多留言,說孩子好懂事,是來報恩的。
過早的懂事並不是孩子的福氣。
久而久之,他們會壓抑自己的真實需求,迎合別人的需要。
家不只是滿足我們衣食住行的地方,它還提供情感上的撫慰、正面積極的支援。
這才是家被稱為港灣的真正意義。
你不是故意的,不等於你沒有傷害我。
書中,一位叫桑迪的女孩因為年少時未婚先孕,讓父母大為失望,他們指責她讓家庭蒙羞。
多年來,父母從不放棄任何舊事重提的機會,讓桑迪覺得自己的行為傷透了父母的心。
即使她被這些話語深深傷害,也始終認為都是自己的錯。
蘇珊問她,如果你的孩子16歲時未婚先孕,你會像你父母對待你那樣對她嗎?
桑迪沉默了一陣後掩面痛哭,永遠不會,我只會更加憐愛她。
曾在知乎裡看到一條高讚的留言,控訴父母無意識的傷害,大意如下:
永遠在誇別人家的孩子,感覺自己從未被認可。
永遠在強調學習要和最高的比,生活要和最低的比。
永遠在強調一切都是為了你,如果人生的道路沒有按父母要求的走,就是白眼狼、就是不孝順。
自己努力上進、拼命掙錢、報喜不報憂,很懂事,但從來不快樂。
辯手黃執中曾說過一句很扎心的話:
中國的父母一生都在等孩子感激,而中國的子女一生都在等父母的道歉。
如果哪天孩子告訴你,有些話別再說,有些行為別再做。
先彆著急發火,也彆著急數落,或許你真的傷害了他。
能勇敢地說“對不起”,比經常說“愛”,更重要。
愛不僅僅是一種感覺,更是一種行為方式。
母親節那天,網上看到一個討論:“媽媽教會你最重要的一件事。”
@有來有趣寫道:從小家裡窮,被親戚鄙視。但母親從來沒說過一句喪氣話,甚至連短短的一句嘆息也沒有。長大後能樂觀、積極、不怕困難,都是受母親的影響。
@皇太后殺手寫道:在那個女生不敢頻繁穿裙子的年代,母親告訴她,穿自己喜歡的,別人愛怎麼說就怎麼說,和別人不一樣就不一樣。
@K寫道:結婚以後面臨過年去哪家的問題,我媽說先去你老婆家,因為她回家一趟更不容易,還說你別糊塗,老婆在哪兒,哪兒就是家。
這些充滿溫情的話語,示範了父母對孩子正確的愛,以身作則、理解難處、支援不同。
正如《原生家庭》所描述的那樣:
真正的愛帶來的不是傷害,而是滋養。
學會“心懷尊重”,說溫暖的話、做積極的事,給孩子帶去愉悅、安心、穩定與內心的平靜。
為他們構建內心堅實的城堡,不需要依賴他人的評價而活。
愛是一件需要學習的事,能認識到這一點,是孩子的運氣,也是我們自己的福氣。
點個“在看”,與各位父母共勉。
作者 | 許清歡,來源:帆書樊登講書(ID:readingclub_btfx)。
主播 | 韓丹,原廣播節目主持人,影片號:韓丹下午茶。
圖片 | 視覺中國,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