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看待、分析考試結果,挖掘考試背後的教育價值,比執著於考試得了多少分更重要。
每個孩子在學習生涯中都要經歷無數次的考試。考試是對孩子一段時間內學習狀態的檢測,而絕非對孩子學習好壞的一次定論。如果只盯著這次考試的成績,那就輸了。
考試最大的目的,是透過成績,發現問題,幫助孩子認識自己,幫助家長認識孩子。家長應該幫助孩子反思之前的學習情況,孩子也要利用考試反思自己學習上的不足。
正確看待、分析考試結果,挖掘考試背後的教育價值,比執著於考試得了多少分更重要。
透過成績,看到問題
每次考試後,孩子和家長看了一眼成績,就將試卷丟在一邊不管。
試卷不是廢紙,若家長只看到成績,就會忽略了背後的問題。
有教育專家提出,考試的首要功能就是診斷。
最大程度地挖掘考試的教育價值,才能最大程度地幫助孩子提高。
我們要透過數字看到孩子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問題,用“言傳”去鼓勵孩子,用“身教”去影響孩子。
“望”——看孩子的狀態、態度
如果孩子考差了,垂頭喪氣,就轉移他其注意力,不再關注成績而是關注試卷本身。
如果孩子考好了,得意洋洋,就提醒他“勝不驕,敗不餒”。
“聞”——聽孩子的想法
讓孩子反思沒考好的原因,是思想上不重視,還是學習方法不正確,或者是考試時間分配不合理……
“問”——問孩子這些問題
這道題考察的知識點是什麼?
這道題是怎樣運用這一知識點解決問題的?
這道題的解題過程是什麼?
這道題還有其他的做法嗎?
“切”——幫助孩子分析試卷
立足試卷本身,幫助孩子分析錯題原因和知識漏洞。
立足孩子本身,發現孩子的態度問題、專注問題、習慣問題、能力問題等。
立足別人成績,關注別人和自己的差異,更好地認清自己的不足,學習別人好的方法和經驗。
不一樣的家長,不一樣的結果
孩子在學習生涯中要經歷無數場考試,影響孩子成績的不只有學校教育,也有家庭教育。
那些害怕考試的孩子,往往是害怕家長,怕被打罵。
任何一場考試過後,不同的家長,就會有不同的結果。
第一種家長:用成績來威脅孩子
孩子考好了,家長說:真棒,不愧是我的孩子。
孩子考砸了,家長說:你怎麼這麼笨?才考這麼點分?
這樣一來,孩子承受過大的壓力,不管考好考差都無法得到父母的認同,逐漸失去信心。
第二種家長:用成績來衡量孩子
孩子考好了,家長說:我家孩子就是爭氣,這次又考100分。
孩子考砸了,家長說:你看看隔壁家的孩子,比你優秀多了!
這樣一來,孩子覺得自己是為了父母學習,因為自己沒考好,父母就不愛自己。
第三種家長:用成績來鼓勵孩子
孩子考好了,家長說:真不錯,再接再厲!
孩子考砸了,家長說:只要全力以赴,超越過去的自己就行了。
這樣一來,孩子就能正視學習與成績,吸取經驗教訓,爭取下一次考試得到進步。
家長要擺正心態,穿過分數的迷霧,正確評價孩子。
當你收到孩子的期中考成績單時,無論成績高低,都請給孩子一個溫暖的擁抱,一句積極的鼓勵。
每個孩子都是一粒種子,能開出怎樣的花,結出怎樣的果,全看家長如何栽培。
“粗心”只是結果,不是原因
當孩子說自己只是因為粗心而丟分時,家長就要引起警惕。
粗心只是結果,不是原因。
讓孩子這樣反思:
1、“簡單的,不該錯的,考試錯了”——那就問問自己,熟練度夠嗎?
2、“原本會做的,考試做錯了”——那就問問自己,基本概念記牢了嗎?
3、“審題錯了,不是不會做”——那就問問自己,準確率夠嗎?平時做題的習慣對嗎?
孩子在考試中丟的每一分,都是之前在學習中挖下的一個坑。
小學階段的考試,難題只佔了5%左右,95%分數都是不該丟的。
大多數的能力問題,其實都是習慣的問題。一定要讓孩子養成這5大習慣:
1、專注學習
考試中認真審題、認真做題的習慣都源於日常生活中的專注,必須從平時開始培養。
在孩子做作業時不要打擾他,監督他不要分心走神,最好營造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
2、仔細審題
審題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要求孩子會抓關鍵詞,會正確理解內容,會快速想起對應知識點等等。
利用日常生活鍛鍊孩子的理解能力,如和孩子討論當天的新聞,讓孩子概括文章大意。
3、獨立思考
平時做作業都要抄答案、依賴父母的孩子,不能夠獨立完成考試。
家長要讓孩子重視每一份作業,學會自己思考,運用原理,總結解題思路。
4、整理錯題
準備多幾個厚一點的本子,不光要孩子抄下錯題,還要完整寫上解題思路和過程。
整理錯題關鍵是堅持,如果孩子忘了,家長就要時不時提醒、督促孩子。
同樣的題目一錯再錯,不是因為孩子不記得,而是他根本沒掌握。
錯題本的意義,正是讓學生找到自己的知識漏洞,並且透過反覆學習將這個洞填滿。
然而,大多數學生都不會利用錯題本。
對於一般的學生來說,他們的錯題本只是把錯題再抄一次而已。
真正會學習的學生,都會把小事一一做到極致,哪怕只是完成錯題本。
這是一位畢業生的錯題本,她說,自己能夠考上心儀的大學,錯題本有80%的功勞。
學霸的錯題本,往往有幾個共通之處:
①每個學科至少一本,需要活頁,每次考試後都馬上往不同區域補充錯題。
②錯題本內板塊鮮明,一眼就能看明白錯題的知識點、錯在哪裡、正確答案及同類題型。
③使用不同的顏色做標記,方便一眼看到重點。
④時不時翻看錯題本,反覆重做錯題,並在旁邊補充同類題。
整理錯題,本身就是一種複習的方法。
不斷集中精力複習錯題,就是把自己有限的火力集中到短板上,這樣提分效率最高。
5、戒掉手機
電子螢幕很容易分散人的注意力,若孩子沉迷手機、電腦遊戲,就很難一心一意地學習。
跟孩子約定好使用手機、電腦的規矩,最好在18歲前不讓孩子擁有個人手機。
閱讀,拉開孩子的差距
除了“粗心”外,另一個問題也很容易被家長和孩子忽視——“做不完”。
孩子要是剩最後幾道大題沒做,就怪老師出題太難;
孩子要是作文沒寫完,就怪老師前面的題出太多。
為什麼同樣的試卷,有的孩子全部做完還有時間檢查,你的孩子卻做不完呢?
閱讀能力,正在拉開孩子的差距。
好幾年前,語文教材主編溫儒敏先生就說過:
“再不閱讀,孩子連試卷都做不完。”
果然,我們也在見證高考的題量、字量逐年增多。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
“一個不閱讀的孩子,就是一個學習上潛在的差生。”
如果孩子只學課本上的知識,就會比其他孩子少了幾百萬字的閱讀量!
1、所有學科都考察閱讀水平
閱讀能力差的孩子,讀題慢,容易審錯題,有時連題目都讀不懂。
堅持閱讀,學好語文,也是為學好其他學科打下堅實基礎。
重視孩子的閱讀力,應該是所有家長和老師的共識。
2、課外知識考察難度更大
現在的考試,遠遠超出了課本上的考察範圍。
缺少閱讀,缺少對課外知識的融會貫通,孩子就很難取得高分。
當我們不再把孩子侷限於課堂與課本,孩子就能從課外獲得更多源頭活水。
3、提高成績主要靠閱讀
大量閱讀的孩子,一部分會越來越喜歡學習,學習成績不斷提升。
堅持閱讀的孩子,不斷開發大腦,也比同齡人更加聰明。
要想孩子愛讀書,父母先做讀書人,給孩子做好榜樣。
夯實基礎,查漏補缺
最讓家長頭疼的,應該就是孩子說“不會做”。
尤其是語文試卷空著的閱讀理解,數學試卷空著的應用題,英語試卷空著的聽力……
老師不可能一道一道詳細說,家長也不知道該怎麼給孩子說。
孩子“不會做”,說白了就是“不會學”。
1、指導孩子方法
輔導孩子時,不要直接告訴他答案,讓他養成依賴的壞習慣。
要教孩子怎麼學,比如利用工具書,比如先複習再做作業,比如向別人請教等。
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摸索出一套適合他的學習方法,重點培養其學習習慣。
以下四種學習中的好習慣,希望對大家有所參考:
仔細審題的習慣
不要拿起筆就寫,看清楚題目要求,知道考察哪部分知識,再按要求答題。
說做就做的習慣
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給孩子設定做事的時間期限,讓孩子承擔不守時的後果。
獨立學習的習慣
讓孩子對寫作業有一種儀式感,每次做作業前先複習當天學過的知識,每次寫作業時不能隨便放下筆做其他的事情。
練後反思的習慣
每次作業或考試後,都要總結反思,發現自己哪些地方沒學會,哪些地方沒掌握好。
2、鼓勵孩子嘗試
想要跨越學習難關,最重要的是邁出第一步,如嘗試解答一道難題,嘗試一種新的學習方法。
孩子常常畏難,害怕失敗,我們就要鼓勵孩子知難而進,不要怕犯錯。
就像請教老師同學一樣,第一次總覺得不好意思,但多嘗試幾次就不會害怕了。
3、擺正孩子心態
和成績相比,孩子的心態和態度重要得多。
與其糾結孩子多丟了幾分,不如告訴孩子,每次考試都是一次自我檢測,我們要爭取不斷超越過去的自己。
98分和100分其實沒有太大區別,只要孩子不氣餒、不放棄,還愁考不了高分嗎?
勝敗乃兵家常事,家長要以一顆平常心來對待孩子的分數。
別隻看到了“靜待花開”,而忽略了“默默耕耘”。
學習如同長跑,貴在持之以恆。我們都要做好孩子長跑路上的引路人,為他們指引正確的方向,為他們堅持不懈地加油鼓勁!
歡迎訂閱《中國教師報》,攜手成長!
感謝閱讀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歡迎【關注】&【星標】&【轉發朋友圈】
來源 | 網路資料
編輯 | 白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