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到一則熱帖,題主上班途中車壞了,於是上班遲到了十五分鐘,結果題主的上級領導要求她請二十個人喝奶茶。
題主怒懟了之後,本以為這件事就結束了,誰知道十幾天後,公司提出經濟補償一個月,要求題主離開公司。
然而,一個月過去了,題主不僅沒有收到公司承諾經濟補償,公司甚至翻臉不認賬,各種推脫,把責任推到HR身上。
事後,題主坦言道:
“我被她陰了,口頭承諾給補償,讓我簽下個人離職,但其實這種自願離職,很難要到補償!”
帖子曝光後,眾多網友紛紛表示同情,其中高讚的兩條回覆其中一位小A的網友直接點出了問題核心:
網友@小A:“遲到可以扣錢,那是正常的,但是讓請同事喝奶茶,既不合理也不符合常規,畢竟誰的錢都不是大風颳來的。”
網友@珊珊:“哪怕一個人10塊的預算,20個人也是200塊錢,200塊是很多人一天的工資了!這純純就是欺負人!”
是啊,作為單位領導,你有什麼權利要求他人遲到就要請奶茶呢?
2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類奶茶文化”在職場越來越火,專案上線請奶茶,升職加薪請吃飯……
之前在知乎上就看過一個故事。
發帖的博主說,參加部門飯局,他因為堵車遲到了,但事先給領導說過。
後來,他到飯店時,大家已經吃了一半,他也沒在意,畢竟是他自己遲到的。
這時候,平時一個不熟的同事,突然站起來舉起酒杯說道“全桌就你遲到,罰一杯,罰一杯!”
隨後,另一個同事也開始起鬨,直接說出:“還是你靠譜,不吃飯直接來買單。”
博主很無語又很氣憤,但當時飯局人太多了,只能忍氣吞聲地把單買了。
後來,博主發現這件事發生之後,部門裡的各種麻煩事都找上了自己,比如要搬水換水,比如要出外勤,比如額外加班。
一次次下來,他覺得十分憋悶,思來想去,咽不下這口氣,就在網上發帖吐槽。
沒想到,帖子爆了,光留言就將近三千條,太多人都對博主的經歷頗有共鳴。
不得不說,在職場中很多人心腸太軟,面對同事的請求,哪怕自己不願意去做,也不好意思拒絕。
殊不知,在心理學上,這叫“取悅型”人格。
看似是你在幫助別人,實際上,你一次次違背自己的心意去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久而久之,別人越來越無視你的意見,把你的幫助視作理所當然。
3
知乎上曾經有個問題:在職場中最重要的是什麼?
有個回答是這樣說的:不在於你工作做的多好,也不在於你多會來事,最重要的是看你能不能學會職場生存法則。
是的,職場生存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重視一些原則,能夠讓你更自如地應對。
第一,學會合理設定邊界
戰略定位專家顧均輝曾建議:每個人身在職場,都要學會給自己立人設和建立邊界。
我大學剛畢業那會,有位老員工讓我去幫他列印檔案。
正當我要答應下來,另一位老師跟我說:“這種事,能少做就少做。”
當時我很不理解,列印檔案這種舉手之勞,應該沒問題吧!
直到後來,我發現,這位老同事任何小事小忙都要找我,讓我苦不堪言。
這時候,我才想起來一位職場up主曾說過的一句話“無論多小的事,都不要讓人覺得你很方便”。
在職場中,你的價值不在於隨叫隨到,而在於不可或缺,設立做事、做人以及人際交往的邊界十分重要。
第二,敢於拒絕
三毛說過:“不要害怕拒絕別人,如果自己的理由正當。
當一個人開口提出要求的時候,他的內心根本就預備好了兩種答案。”
所以,在職場中,遇到不合理的事和不方便做的事,該拒絕時就拒絕。
第三,停止內耗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時刻:
容易因為一次小小的工作失誤,就深陷自我懷疑,覺得自己一事無成;
或是,常常被領導或同事的情緒影響,急於自我證明;
又或是,總是按照別人的價值評價做事,而且很好說話。
其實,以上都是職場內耗,是典型的人際下位的表現。
朋友之前講過一個經歷。
有段時間,她偶然得知“公司要招新人”,於是每日很惶恐,覺得是自己做的工作不好,很擔心自己被辭退。
於是,工作出錯頻頻,整個人也非常抑鬱。
後來,半個月後,新人還是如期來了,但她並沒有被辭退。她後來笑著說,“原來都是自己嚇自己。”
其實,我們身邊有很多這種人,總是在工作中“苛求”自己,讓自己整日疲憊不堪。
但大家其實忘了,工作只是我們人生的一部分,在工作中,我們只需要做兩件事:
第一,認真工作,努力存錢;
第二,增加不可替代性,提升專業能力,就不愁職場沒有你的位置;
如此,工作和生活,都會在不經意間悄悄變好。
與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