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教師會
本文共2000字,閱讀約需5分鐘
請關注並星標“當代教育家傳媒”
永不失聯
2022年7月教育部傳出訊息表示:
截至2022年6月底,全國省市縣三級中小學教職工編制,已如期達到或高於國家基本標準,有效促進了教育資源的城鄉均衡配置,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奠定了堅實基礎。
▲來源:新華社
我充分相信這一指標,因為我們學校基本上年年分來新老師,可是問題是,依然缺老師。
我曾經工作過的一所村小,學生接近三百人,七個班級(含一個學前班),最困難的一年開學只有六名在編教師,一半教師在暑假被選調進城了。
無奈之下,學校把一二年級合併到一個教室裡,一名教師負責一個班,每個班四五十個孩子,就這樣上了兩三個月的課。
這兩個多月時間裡,學校開不了英語課,因為留下的老教師都教不了英語。
既然編制全面達標,學校為何年年缺老師,學校老師都去哪了?
城裡學校從農村學校大規模選調老師
這是學校缺教師最重要的原因。
有位教師反映:
每年鄉村學校都會透過招考補充大量年輕教師,但是鄉村學校還是年年缺教師。 每年暑假,教育局都會透過考試從鄉村學校選調工作三年以上的優秀教師,補充到城區的各個學校。 甚至有的鄉村學校連校長都考走了,很多學校考走的教師太多,以至於沒法正常開課。 如今的農村學校成了縣城學校的教師培訓基地。 最近五年我們鎮上分來了17名90後教師,可是已經考走了14名! 此外青年教師每年也透過選調之路不斷流失。
城裡教師不但有面子,更有裡子,市場經濟下,廣大教師積極進城,謀求個人更好發展,情理之中。
農村老師也很珍惜這一次機會,非常努力的準備考試,能夠進城也是農村教師很大一部分的動力。
據瞭解,大多數青年教師渴望進城,是不願自己孩子在鄉村上學,為了自己孩子能夠享受城裡優質的教學資源。
可是,農村好點的教師都去了城裡,連農村教師子女都不願意在農村學校上學,所以越來越多的農村孩子進入城市,雖然這也是城鎮化的必然結果。
但是大量鄉村學生的湧入,城區學校人滿為患,教師自然也緊缺;
回過頭看看農村學校,一個班十個八個學生,總不能讓學生轉學吧,這十個八個學生也得有老師來教,麻雀雖小,五臟得俱全,農村教師走了,農村也缺老師了。
如此形成惡性迴圈,缺教師自然不為新奇。
當前是教師退休高峰期
這也是不得不提的一個重要原因。
當前農村學校還存在一定數量的55—59歲之間的上世紀的民師,在九十年代末期轉為公辦教師,他們曾經頂起了鄉村學校風一片天。
目前,正是民師退休的高峰期。
但是新老師不一定能補充那麼及時,那麼充足。
而且即使這些老教師沒有退休,過了55歲之後也很難勝任教學工作了,一是年紀大了,各種毛病、疾病開始凸顯了。
二是很多老教師也不願擔任主課了。
生育政策的改變
女老師生孩子
我們區每年上崗的男教師大概是總數的四十分之一,也就是每四十名教師裡有39名女教師。
女老師入職一般都是23歲左右,上崗後就考慮結婚、生子。
農村學校不像大城市的一些大學校,內部發文限制女教師的生育權,讓女教師排隊輪流休產假。
學校教師本來就是一個蘿蔔一個坑,有一兩個女老師懷孕,就足以讓校長急白了頭。
不合政策的借調
在上級三番五次發文件,禁止借調教師,這種情況近年來比較少見了,但是依然存在。
有的新老師還沒有下去到學校報到,就已經被借調到某部門。
很多學校編制上教師人數是夠的,但是上課的教師不夠。
或者有的在編不在崗,看著人也在學校上班,但就是不上講臺,總之也奈何不得。
總之,農村教師流動性實在太大了,真正留在當地的都是本土化教師。
近年來,在均衡教育的加持下,國家加大了農村教育投入。
農村學校從外表上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的鄉村小學也有了高大的教學樓,嶄新的教學電子裝置,捐贈的圖書館、實驗室……
可是外表再光鮮又有什麼用呢?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而已。
這就好比給一位流浪漢穿上華麗的外衣,刻意包裝的外表是掩藏不了他自身的氣質。
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曾經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一句話戳中了鄉村學校的要害。
沒有老師,再豪華的教學樓不過是一堆石頭與水泥的堆砌;
沒有老師,再先進的教學裝置不過是一堆不會呼吸的機器;
沒有老師,再多的捐贈書籍,於孩子來講只是一堆寫滿文字,印上圖畫的紙。
並轉發給更多人看哦~
因為微信公眾號改革了推送機制
如果不常點開則會晚收到我們的推送
我們想產出更有價值的文章
請關注並星標“當代教育家傳媒”
不再失聯